分享

浪荡江湖、快意人生的侠客,他们的钱从哪来?

 洞天禅悟 2021-07-21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4106字 | 阅读需8分钟

500

  在众多武侠作品中,大侠们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从来就不用为生计发愁。

  小说里的人物可以挥金如土,历史上的大侠们则没这般潇洒。无论是行侠仗义,还是满足自身生存,都需要银子。

  银子从哪来?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明确另一个问题,什么是侠?

  汉代的司马迁曾给“侠”下过定义,即“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人之厄困”,为此他还在《史记》里专门辟出一章称作《游侠列传》。

  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事只讲哥们义气,不问是非曲直,很多行为“不轨于正义”。那侠客们来钱的渠道有哪些呢。

500

500

  第一种,自己有钱

500

  战国时期的四公子,是这类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四人都是贵族公子,享有政府俸禄;另一方面,他们都有自己的封地。比如春申君黄歇,最初被赐封的淮北十二县,经济发达,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后又改封江东,在今苏州、常州和上海一带。在他的治理下,这片区域成为楚国后方战略基地和中央粮仓。

500

  战国四公子

  同时,他们也很舍得花钱,每个人所养门客都超过千人,后人因此称他们为“卿相之侠”。但这个名号的得来,不光是因为仗义疏财,而是他们本身就具有侠义之举。

  魏国信陵君在秦军进犯赵国时,接到平原君发来的求救信,不顾自身实力悬殊,依然决定攻击秦国,虽然解了赵国的围,结果招致了秦国的仇恨,导致被灭国的命运,如果没有侠义心肠,很难做到这一点。

  之后,就没再出现过类似四公子这样的人物。但富家子弟任性好侠的例子也不少见。以“闻鸡起舞”而出名的祖逖,生于豪族大姓的官宦子弟,史载此人“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则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但是祖逖是个没有原则的人,他手下的宾客在“攻剽富室”被捕后,他还总是想办法营救他们。

500

  以祖逖闻鸡起舞为题创作的国画

  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是个大财主,“素慕游侠,好结纳而不择其人。门下食客实繁有徒,类多无赖。”有一次,一帮福建人做生意,路过他们家附近,听说附近有强盗,担心被劫,就到石达开家寻求保护。石达开就派一帮人保护他们顺利过境。强盗们听后大怒,直接几百人杀到石达开家里。

  石达开听说后命令大开家门,让他们进来,并准备了五千两银子送给强盗。他对强盗说,人家福建人远道而来,做生意不容易,你们把他们劫了,本利无归,人家还怎么活,你们所要的不过是银子而已,我给你们就是了。

  强盗们纷纷叹服,竟然还有这样的人,表示不要。

  石达开一看贼人这个态度,非常高兴,设宴款待这帮人,大家在一起越说越投机。临别前,石达开又把银子拿出来,让他们收下,再三推辞后,收下一半。

500

  第二种,靠别人养

500

  通俗地说,这些人就是有钱人养的门客,但这不是白养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死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等,关键时刻都帮他们的主人扛过事,甚至为此丢命都毫不在意。

  比如,专诸刺僚一事。专诸是吴国人,平时得到公子光的善待和礼遇。公子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诸樊有三个弟弟,依次是余祭、夷昧和季札。其中季札能力最强,诸樊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又找不到好的理由,就在临死时立下遗诏:王位依次传给三个弟弟。这样,正常轮序的话,最终还是季札当王。

  结果,前面两个兄长死后,当由季札继承王位时,季札却跑了,不愿继位。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吴国人立夷昧的儿子僚当吴王。公子光就很不爽,认为如果叔叔不当,也应该立他来当王,江山本来就是他父亲传下来的,于是暗地里招募谋士豪侠,准备伺机篡位。专诸就是其中之一。此人是伍子胥推荐给公子光的,应该是有些本领的。

  公子光非常器重专诸,像贵宾一样待他。专诸深受感动,一直找机会希望能报答这种知遇之恩。在被养了九年之后,机会终于来临。楚平王死,吴王僚借楚国发丧之际,落井下石,派了自己两个弟弟率兵包围楚国的潜邑,结果被楚国军队截了退路,吴军被困。

500

  专诸刺僚

  公子光和专诸都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公子光伏身对专诸叩头,兄弟,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放心干吧,你的身后事包在我身上。之后,公子光在家中宴请吴王僚。吴王当然也是警惕性很强,带了很多卫兵,从王宫一直排到公子光家中。这些侍卫个个手持利刃,戒备森严。

  酒喝到一半,公子光借口脚疼,跑到自家地下室躲了起来。专诸将匕首藏在烤熟的鱼腹中进献上去,到了吴王跟前,专诸将鱼拆开,趁势抓起匕首直刺过去,吴王僚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刺死了。吴王的侍卫赶上来,将专诸剁杀。公子光趁机率领躲在地下室的武士攻击吴王的卫队,一举全歼,公子光遂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也没有忘记诺言,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门客的牺牲价值,取决于主人的境界。像公子光这样有高级的政治追求的,专诸的自我牺牲倒也成就了后人,算是死得其所。主人如果是个一般混混,那么门客也就只能停留于打打杀杀。

  西汉末年的原涉,其父官至南阳郡太守,算是个“官二代”兼“富二代”。原涉生性豪放,爱打抱不平,其父去世后他被举荐作了谷口县县令,但不久就辞了官浪迹江湖。他利用父亲留下的遗产广交豪杰。他的门客中有不少是犯法之徒。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涉本人大概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与新丰人祁太伯是朋友,祁太伯的弟弟王游公因嫉恨他,就向官府打他的小报告,原涉因此就吃了亏。他就把这笔账记在了王游公头上,后来派他的大儿子原初带着一帮门客,驾驶20辆车洗劫了王游公家,并把王游公和他的父亲二人砍了头。最后的事实证明,他所结交的这些门客都是酒肉朋友,在他们半路被袭击时,四散奔逃,把原涉给扔了。原涉最后落了个被斩首示众的下场。

500

  第三种,自己挣钱

500

  除了靠投靠别人来养活自己,也有不少侠客是自力更生的,采用合法手段养活自己。他们谋生手段之中,有的是手工业者,有的是生意人,还有的则是当镖师。

  镖师是镖行或镖局的从业人员,即依靠自己的武功为运送财物金钱的商人及官员提供保安服务。这一行业出现于明代,盛行于清代。镖师们常年行走于江湖,大都遵循江湖的侠义传统,他们中不乏武林高手,爱管人间不平之事,以武惩恶,扶危救难,自然也就成了侠客。

500

  山西平遥一镖局内场景

  光绪年间,河北冀县开德胜镖局镖师梁振普就是位著名侠客。当时一名从宁夏来京寻父的女子叫于云娘,被京城恶霸赵六掳去,要强行纳妾,云娘不从,被关入水牢。梁振普得知后,深夜潜入赵家,救出于云娘。之后,他又以己之力,打死赵六及其手下多名恶汉,为京城除了一霸。梁振普也因此被关入刑部死牢,直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才乘乱逃回老家隐居,之后再次开设镖局走镖。

  晚清名气更大的镖师是大刀王五。王五不仅武功高,影响力还很大,河北、山东一带的绿林好汉都尊其为首领。王五给这帮人立下规矩,要求他们劫夺的对象,必须是贪官污吏的不义之财。光绪初年,京城周围连续发生抢劫盗窃案,官府怀疑是王五所为,就派兵包围了他家。结果派去的兵将都忌惮王五的武功,一直在外面叫嚣,却没人敢进家门,到了天黑,自己就撤了。实际上王五根本就没在家里。

500

  《一刀倾城》中的大刀王五

  王五与著名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交情不错,参与了戊戌变法活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捕,王五曾劝其出走,并表示自己愿意舍命相送,被谭嗣同拒绝。当时一名叫濮文暹的清官要赴南阳知府上任,王五怕他路上被劫,主动前往护送,在听说对方路费不足时,主动赠与200两银子。途中,因黄河涨水行程受阻,濮文暹路费不足,王五又借了500两银子给他,一直将濮文暹送到南阳府。当侠客当到这份上,难怪后人对王五如此推崇,还以他为原型,拍了电影。

500

  第四种,抢别人钱

500

  抢别人的钱,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盗抢,一般不杀人;另一种则是以杀戮的方式明抢。

  魏晋时期,有个叫戴若思的,“少好游侠,不拘操行”,常常带领同伙在江湖上抢劫来往商旅,有一次他指挥同伙劫了一条商船,船上装载了很多货物,戴若思站在岸边的胡床上,指挥同伙搬运货物,分派人手,有条不紊,整个过程指挥得井井有条。

  明代郑仲夔所著《耳新》一书记载:潮惠有大侠,每瞷富豪子弟出,即掠去,乃出帖通衢,令以多金赎取,比餍其所欲,始听归,为之勒赎。这实际上就是绑架勒索。

  光绪初年,吉林有一大盗叫白胜魁,身怀绝技,身轻如燕,在当地很出名。此人不杀人,只抢劫富户。别看是个大盗,他还负责维护周围三十里内百姓的安全,如果有强盗来犯,他亲自前往捉拿。他抢来的钱物,常常用来接济贫困人家,当地百姓尊称其为“白大爷”。

  与这种盗侠相比,另一种侠抢钱的手段那就恶劣多了。杀人越货,靠歪门邪道搞钱的也大有人在。汉代著名侠客郭解就是这样一个人。《史记》载:“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酬,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鹜者,其实皆为财用耳。”意思是这个人年轻时,和他的同伙为了得到钱财,抢劫、杀人、盗墓、铸假币样样都干过。当时的长安城“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可见这伙人把治安祸害的有多差。椎埋这种抢劫杀人的方式,直到明清,还有人效仿。

  侠客生存于江湖,江湖反映的是世道。侠客盛行的时代,往往也是世道比较乱的时代。很多侠客的善与恶并非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他们既能劫富济贫,却又杀人越货。他们这么做的目的,考虑的是自己小圈子里的个人利益,而非为了天下苍生,所以往往为小善而作大恶,在保证小范围公平正义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大的不公平。

  参考文献:

  1.郑春元:《侠客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2.张志和、郑春元:《中国文史中的侠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3.汪涌豪:《中国游侠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