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名路过的度度 排版:张飞 作者为前群雄国史群员,曾用名曹髦、公孙度 本文已取得作者授权 其一:开篇总述 众所周知,自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光和七年即公元184年)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以来,直到三分归晋为止(西晋咸宁六年即公元280年)的百余年中,各路势力之间是大战小战不间断的。其中为多数人所了解的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前官渡,中赤壁,后夷陵。因为这三次战役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影响甚至于决定三国的历史走向。但是上述三次大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参战人数(包括直接上了战场和间接参与的)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今天在下想说的就是三国史上规模很大,参战人数很多,影响也比较大但是知名度却不是特别高的一个大战役——淮南三变。 诸位看官先听着,首先我在第一篇总述里不会讲什么详细的有关于此战役的六大要素,因为后续还有几篇的,我会分开叙述,不然合起来的全文阅读量会特别大,恐怕那就不会有人来看了。 可以这样说,我如果把标题改成淮南三叛,就会有不少比较了解三国史或是晋史的人瞬间开朗。但是我却改叛为变,这当然有我自己的理由。 首先有必要解释一下“淮南三变”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所谓淮南三变,就是三国后期,在曹魏的淮南地界上,前后有三组四位手握兵权的武将为反对当朝司马氏的统治而发动的武装事变。一组:主要领导者王凌,从犯曹彪等人。二组:领导者毌丘俭,从犯文钦等。三组:领导者诸葛诞,从犯文钦还有东吴外部势力的他人。史称三叛,当然是因为这三次事变最终都被上位成功的司马氏一家(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镇压并消灭,而此后司马家摇身一变成了封建正统晋王朝,处于为尊者讳和成王败寇的条件下,史家也只能用“叛”来形容它,而身处当代的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受限制,事变就是变,不是叛。 淮南在三国时期是属于曹魏管辖和控制的地盘领域,但是淮南所处的位置决定这里可以用兵。 1.位于淮水中游的寿春,地理位置重要,南北双方的共同门户。正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南直三.寿州条》所讲:“州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自魏晋用兵,与江东争雄长,尝不先事寿春。” 2.它处在魏吴两国边缘,三国志多次提到孙权对淮南大举用兵和曹魏将领带着手下官兵对抗的小战斗。这三组几人几乎都借用了利于动武的条件——谎称或者请敌军入围来大造声势。因为吴军一旦大举入侵,淮南地方的武装力量很可能不足以抵挡其势头,所以朝廷几乎都会调兵遣将去救援这个必争之地! 3.寿春位于颍口、涡口之间,以水路可达徐泗、中原、合肥。《水经注.肥水》有生动的描述。 4.芍陵等水利开发。顾祖禹有评价:“夫芍陂,淮南田赋之本也,曹公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而军用饶给。齐、梁间,皆于芍陂屯田,而转输无扰。” 笔者才疏学浅,就在此简单陈列: 1:王凌之变,这里没提到具体人数,但是可以通过王凌的身份和司马懿的反应来推测。王凌当时是曹魏的太尉假节钺都督扬州诸军事。拥有直接在地方统领重兵的权力。司马懿为了搞定王凌竟然强撑病体亲自出击。(插一句,当年司马懿73,王凌都80了)按曹魏当时的军力,保守估计两路也有十五万人马。 2:毌丘俭+文钦+东吴少量“援”军——十万人马左右;司马师还击带了十万有余的兵力。即约二十万。 3:诸葛诞个人部队力量+淮南收编+东吴“援”军——约二十万;司马昭则出动二十五六万的兵马来平定。十五万+二十万+二十万+二十五万=八十万人马。 没看错,这都是三国志提到的零碎线索,至于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前文提到的三大战而无脑放大人数,实在是不可相信。官渡袁绍曹操两军十五万到二十万人,赤壁曹刘孙三家至多二十五万,夷陵更惨,孙刘两家也就十万人出头。相比之下,规模一目了然。 好了,今天总述就到这里,在开始第二讲以前,先引入淮南三变的梗概。(其他问题如果需要补充,比如三变谁对曹魏更忠诚等问题,会放在最后的终结篇说明。) 淮南三变其实是---曹魏后期,曹魏政权的支持者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军事活动。 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氏集团篡政野心暴露无遗。魏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掌重兵于淮南,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不久,令狐愚卒。 嘉平三年(251)王凌以讨孙吴为名上表求发兵,又遣部下杨弘游说新任兖州刺史黄华共同举事。杨弘、黄华告发,司马懿率中军征讨。王凌见事败,降于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饮药自杀。 正元二年(255)魏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起兵寿春(今安徽寿县),矫称受郭太后(即明元郭皇后)诏书讨司马师,率军渡淮,进至项县(今河南沈丘)。司马师率军10万征讨,大破淮南军。毌丘俭被杀,文钦逃入孙吴。 甘露二年(257)魏征东将军诸葛诞反于寿春,向孙吴称臣,攻掠淮河南北郡县。司马昭督军26万征讨。 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兵败被杀。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 其二:王凌首变 我们接着上讲继续说,淮南三变的开端在于王淩的生变。那么在说到王淩搞起淮南首变之前,有必要对王淩这个人加以科普。 王淩(公元172-公元251)字彦云,太原祁地人。由陈寿三国志魏书第二十八之原文并裴注(另结合其他史料)可知,王淩这人在出生以后到发起淮南首变之前的简要生平事迹如下: 一,汉室忠烈之后。作为王允这位汉室忠臣的侄子,他身上也流淌着忠烈的血液,抱着忠君爱国爱民的理想。二,政绩不俗。在兖青扬豫四州都做过刺史,民众百姓的好评不绝于口,足见其能。三,军事也是好手。击退吕范,救回曹休,力战全琮,每战全力以赴必有斩获。四,深受曹家几代人赏识和提拔。曹操把他从人堆里简拔出来委以地方,曹丕曹叡两代君主又因为王淩军政出色,不断给他加官进爵。(曹叡死后曹爽也拉拢他)五,朋友圈强大。他跟司马朗和贾逵是好朋友啊。司马朗,司马懿英年早逝的大哥。贾逵,曹操曹丕曹叡和大魏的忠臣干将。综上所述,王淩也是曹魏不可多得的一方大员,国之栋梁! ---那么问题来了,王淩这等人物为什么要铤而走险甚至搭上老命去搞淮南首变呢?--- 前面提到王淩的诸多特点,各种闪光点啊。就算王淩年且八十,为了国势衰微的曹魏和年少无权的君主,为了赶走即将一家独大的司马氏,为了子孙后代的荣耀,再拼他一把又何妨,成功了就名垂青史,不成也无怨无悔!更何况王淩能力不俗,非常可能成功啊那是。 闲话少叙,这里从淮南三变之前发生在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事变”说起。但正是因此,司马懿(179-251)父子夺权窃国的脚步加快(249--264),也使得曹魏有识之士(主要是武将哈)决定发起接二连三的武力反抗。 (高平陵以后,司马懿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渐薄弱,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向篡夺曹魏政权的目标前进,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王淩和令狐愚(王的外甥)由于高平陵事件,认为魏帝曹芳年幼平庸而司马懿独揽大权,于是在两年后(公元251年,魏嘉平三年)发动兵变企图推翻曹芳和司马懿,另立年纪较长的楚王曹彪(曹操儿子,曹芳爷爷辈)为帝,即寿春(淮南)三变之首。【(晋书·宣帝纪)--兖州刺史令狐愚、太尉王淩贰于帝,谋立楚王彪。】 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淩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是时,淩外甥令狐愚【◎胡三省曰:○《姓谱》:魏犨子颗封于令狐,为令狐氏。】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淩就迁为司空。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虽然为了拉拢王淩,晋封他为太尉,但是对王淩总是不放心。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淩为太尉,【◎《通鉴》:嘉平元年十二月辛卯,即拜王淩为太尉。◎胡注:即拜者,就寿春拜为太尉。◎弼按:当时之迁司空、进太尉者,欲解其兵柄耳。甘露元年,征诸葛诞为司空,亦犹是也。】假节钺。淩、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通鉴》采《汉晋春秋》,作“淩与愚阴谋,以帝闇弱,制于强臣,闻楚王彪有智勇,欲共立之,迎都许昌”,较合当日情事。】有一次司马懿问蒋济(这位是曹魏当时为数不多的四朝老臣)“王淩的能力怎么样?”蒋济回答“王淩文武双全,当世无双,他儿子王广又有大志,能力胜过王淩一筹。”蒋济看人一向准,司马懿就在心里对王淩有了戒备。也就是说王淩的大手笔还没发动起来的时候,司马懿这狼顾之鬼就已留有防备之意了。那王淩他要另立的曹彪到底是何许人也,简单提一下。 曹彪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称帝后,封王爵。曹魏对亲近宗室如同囚犯,所以曹彪在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前期的15年里,没干别的事,总是被迁来调去,封地一直变换,居所不定。曹植有篇作品《赠白马王彪》的主人公,就是他。 那么故事正式开始。兖州刺史令狐愚,是司空王淩的外甥,驻扎在平阿,甥舅二人同时掌握重兵,单独承当淮南地区的重任。令狐愚派心腹张式去联系楚王曹彪,王淩派心腹劳精去首都洛阳告诉儿子王广另立新君的大事。王广是一口回绝,劝老爹不要做傻事。 王广指出:1.曹爽和他的几个亲信虽然有些名望,但是政治能力不足,太激进,整得朝廷上怨声载道,所以司马懿虽然除去他们,但是司马懿并未因此而众叛亲离,反而获得了好名声。2.现在司马懿虽然有权臣嫌疑,但是政治能力特强,他选拔贤能,对上对下都给予照顾,各方势力都得以相对制衡。3.现在他们父子兄弟子侄都掌握兵权,不容易取代。可以说王广说的一语中的。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对比实力:太傅司马懿家兄弟子侄都居要职握有兵权,而王淩就是个光杆太尉(注曹魏太尉虽然是贵为三公,是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但是没有兵符调动军队,纯属于名头响实力不显。),是有淮南地区的军队不错,可是这点人马跟司马懿手里掌握的全国军队比较,简直少的可怜。所以王广劝王淩老实点。(王淩这时候快80了。)王淩不听。令狐愚初次派张式跟楚王曹彪联系后,第二次又派张式跟他联系。可是没等张式回来复命,令狐愚却病死了。这下王淩少了个得力帮手,就自己干。间隔插曲——1.奇异天象。这时出现“荧惑守南斗”,传言:“淮南楚分也,今吴、楚同占,当有王者兴。”(见《晋书.天文志下》),王淩由此(见到流星)竟然决定一搏。2.嘉平二年十二月的曹魏三路军(注:王昶,王基,州泰)并举伐吴,大获全胜,为王淩请兵伐吴提供了“样本”。 曹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之四月,王淩听到吴国堵塞涂水(大概位置在今安徽蚌埠市淮河附近),就上书朝廷要求讨伐东吴(实际上是准备自己发动武装政变)。但是朝廷拒绝了(其实是司马懿拒绝的)。因为司马懿听说了王淩要起兵举事的消息。按理说王淩策划的是掉脑袋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的,怎么计划会泄露呢。原因如下: 令狐愚当兖州刺史时候,聘请山阳(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昌邑镇)人单固做别驾(刺史副手),杨康做治中(负责一州人事的官员),他俩都是令狐愚的亲信。令狐愚病死后,杨康接受司徒高柔的聘请,去首都洛阳做官。他就把令狐愚的密谋告诉了高柔,高柔就上报司马懿。 司马懿擅长政治手腕,来了个外松内紧。他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加紧了部署。任命亲信黄华(后来做到后将军,可惜《三国志》《晋书》都没有传,我们无法知道其人生其他事迹了)为兖州刺史。 同年,王淩派将军杨弘把自己兵变计划告诉黄华。黄华和杨弘联名上书向司马懿举报王淩。(王淩真是老了啊,看人不明。)司马懿由此当机立断,拒绝了王淩出兵的请求。一面亲率大军乘战舰南下讨伐,顺便带上了王淩儿子王广;一面用皇帝名义下诏赦免王淩的错误。又写私信给王淩,信中态度十分恳切,用来麻痹王淩。很快,司马懿大军到了百尺(今河南省沈丘县颖水北岸),跟王淩驻地寿春(今安徽寿县)不到200里的距离了。王淩大吃一惊,没想到司马懿速度这么快,自知没有办法对抗司马懿。也是为了寿春城的百姓们,就独自乘一艘小船,去向司马懿道歉认罪。司马懿大军到了丘头(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后来改武丘),王淩捆绑自己,并缴还所有印信,符节。司马懿代表皇帝下诏赦免,给王淩松绑,并还给他印信符节。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司马懿对王淩很好,不会对王淩怎么样。王淩也是这么想滴。王淩认为皇帝已经下诏赦免自己的过错,而自己跟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是好哥们,司马懿不会对自己怎么样。那就大错特错了!司马懿可不是省油的灯啊。 王淩打算见司马懿,被司马懿一口回绝,这时候王淩才发现上了当,向司马懿喊“你写一封信我就能来,为什么还带领军队来?”司马懿答道“正因为你不是随便写几个字就能来的主儿,我才带军队来。”王淩说“你欺骗我!”司马懿“大义凛然”地说“我宁可欺骗你,不能欺骗国家!”就派步骑兵600人,押送王淩前往首都洛阳。王淩还在幻想司马懿可以放他一马,请求司马懿给自己几颗棺材钉,司马懿马上发给他,这下王淩绝望了。【胡三省曰:给棺钉者,示之以必死。】据干宝的《晋纪》记载,王淩走到项县(今河南沈丘县)时候,看到贾逵庙,大喊“贾良道,我王淩的忠心,只有你的神灵可以知道。”(贾逵是曹魏忠臣,一生功绩颇多。)。不久,王淩服毒自尽。(晋书·宣帝纪)三年春正月,王淩诈言吴人塞涂水,请发兵以讨之。帝潜知其计,不听。夏四月,帝自帅中军,泛舟沿流,九日而到甘城。淩计无所出,乃迎于武丘(丘头),面缚水次,曰:“淩若有罪,公当折简召淩,何苦自来邪!”帝曰:“以君非折简之客故耳。”即以淩归于京师。道经贾逵庙,淩呼曰:“贾梁道!王淩是大魏之忠臣,惟尔有神知之。”至项,仰鸩而死。 随后司马懿到了寿春,张式等人纷纷自首,司马懿追究到底。 一,把凡是参与这次事件的人,全部灭三族!(司马懿喜欢对政敌赶尽杀绝,为此可谓不惜代价。大将郭淮的老婆是王淩的妹子,姻亲啊这可是,司马懿差点在株连三族的时候也把她杀了,还是郭淮和部下一起求情才免去一死。) 二,挖开王淩和令狐愚的坟墓,暴尸街头3天,焚烧棺材中陪葬的印信符节衣服,再把尸体裸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淩、愚罪宜如旧典。乃发淩、愚冢,剖棺,暴尸於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干宝晋纪曰:兗州武吏东平马隆,讬为愚家客,以私财更殡葬,行服三年,种植松柏。一州之士愧之。(在当时,司马懿的做法特别恶毒,也对其他图谋不轨的各种势力有很强的震慑力)——是时魏嘉平三年五月。 三,强迫楚王曹彪自杀。
[注]《晋书·石苞传》:“事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似曹爽执政时,曹魏宗室就已经被聚集在邺城。 ——张飞 加
一 告密首恶杨康的下场。 最初他认为举报有功,一定可以封侯爵。可是到了司马懿让杨康与单固对质时候,情况就不是杨康所想的那样了。司马懿问单固,令狐愚有没有参与这件事,单固答没有。杨康却指出单固参与了,单固大骂杨康:“你这老奴,既出卖长官,又屠灭我的全族,难道你还想活命吗?”因为杨康前后举报时候言辞不一,司马懿把杨康和单固一起斩首。临到刑场时候,单固怒骂杨康“老奴才,你早就该死,如果王和令狐二位大人死后泉下有知,你有什么面目在地下见人?”俩人全部被杀。 二 司马懿在淮南首变结束后的布局,司马懿的归宿。 司马懿处理完王淩之变后,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五月),加上此前已受命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的毌丘俭。三变后两变主要人物都已到位。同年(251年)八月,司马懿病重,梦见贾逵和王淩的鬼魂共同缠绕作祟,不久去世,年七十三。六月,帝寝疾,梦贾逵、王淩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天子素服临吊,丧葬威仪依汉霍光故事。 三 全家受赦。 据《晋书·武帝纪》,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乙亥,(266年1月17日,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司马炎下诏称:“昔王淩谋废齐王,而齐王竟不足以守位;邓艾虽矜功失节,然束手受罪。今大赦其家,还使立后。”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家把控的朝廷系统又建议皇帝应该按照“父死子继”的规矩,由司马懿嫡长子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辅政地位,少主曹芳从之,而此也引出了淮南三变之第二变——毌丘俭文钦与司马师的角逐。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