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25. 淮南三叛第一叛:王太尉欲迎立新帝,司马懿被鬼魂索命

 衣赐履读通鉴 2022-03-19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淮南三叛,指的是高平陵事变后,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几位曹魏将领,针对司马氏发起的三次兵变。分别是司马懿时代的王凌之叛,司马师时代的毌丘俭、文钦之叛,司马昭时代的诸葛诞之叛。这一回,我们讲第一叛,王凌之叛。


公元249年,正月,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一举将大将军曹爽及其党羽消灭。
二月,魏帝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奏事不名,增封颍川郡的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四个县,食邑达到八个县,共二万户。司马懿坚决推辞丞相之职。到了年底,曹芳又加司马懿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不受九锡。
本年四月八日,曹魏政府改年号为嘉平。四月十九日,太尉蒋济去世。十二月九日,派使节前往寿春(安徽省寿县),擢升司空王凌为太尉。

【太尉王凌】


此时,王凌屯兵寿春,他的外甥令狐愚为兖州刺史(州政府设禀丘,山东省郓城县西北),屯驻平阿(安徽省怀远县西)。舅舅外甥二人,都领重兵,负责淮南一带的防卫。王凌和令狐愚对司马氏的行径非常愤怒,就密谋了一件大事
这个王凌是何许人物?
说起来,王凌还是很有些来头儿的。他出自太原王氏,叔父就是鼎鼎大名的汉朝司徒王允。当年,王允设计干掉了董卓,董卓手下将领李傕、郭汜攻入长安,为董卓报仇,诛杀了王允全家。王凌和他老哥王晨,当时还是少年,哥儿俩很机灵,见情况不妙,就翻下城墙,逃回了故乡。后来,王凌被举为孝廉,做了发干县(山东省冠县)县长。据《三国志·王凌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王凌当发干长时,不知犯了什么事儿,被判了五年髡刑,有一天正跟大街上打扫卫生,正好曹操乘车经过,觉得这个光头有些打眼,就问是什么人。手下报告了王凌的情况,曹操说,这是子师(王允字子师)的侄子啊,他犯罪也是因为公事儿嘛。有了曹老板这句话,王凌顺利恢复了干部身份,在地方上历练了几年,就调到丞相府工作。
在曹丕曹叡时代,王凌在朝里做过散骑常侍,在地方上做过兖州、青州、扬州、豫州刺史,加建武将军,对吴征战、治理地方,都有建树,甚得军民爱戴。王凌既有中央政府的工作经验,也有地方治理经验,而且还很能打,属于不可多得的全面型人才。
正始初年(正始元年为公元240年),王凌升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公元241年,东吴大将全琮率军数万攻打芍陂(寿县西南三十公里安丰塘。陂读如杯),王凌迎击,双方激战多日,全琮退走。王凌进封南乡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升任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衣赐履说:我们在《东吴三大案之二宫案(中):陆逊之死》那回提过芍陂之战。这一战挺有意思,双方都认为自己获胜,都封赏了一批干部。这种情况应该不矛盾,比如,当前的俄、乌之战,等停战之后,势必都说自己取得了胜利,呵呵。
公元248年,三月,曹魏司徒卫臻退休。四月,魏帝曹芳任命司空高柔为司徒。九月,任命王凌为司空。
衣赐履说:对王凌的任命,有点儿怪。自曹魏的政治架构由丞相制改为三公制之后,从来没有出现过三公官在外掌兵的情况。公元247年,五月,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此时掌权的是大将军曹爽。我猜,王凌的任命,或许是曹爽特意安置在地方的外援。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诛杀曹爽,全面接管了曹魏政权。
这就回到了本文开头,王凌和令狐愚秘密商议,认为皇帝曹芳年龄小,完全被司马懿控制,根本无法行使天子权力;而楚王曹彪,不但年长,而且很有才能,于是打算迎立曹彪为帝,定都许昌,以兴曹氏。
衣赐履说:曹彪,字朱虎,是曹操的儿子,时年五十五岁。当时,东郡流传几句民谣,一条为“白马河出妖马,夜过官牧边鸣呼,众马皆应,明日见其迹,大如斛,行数里,还入河中”;还有一条为“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正好,曹彪的字是朱虎,所以令狐愚和王凌决定立曹彪为帝。


九月,令狐愚派将领张式前往白马(河南省滑县东北),与曹彪沟通此事。
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去见曹彪,还没回来,令狐愚就病逝了。
十二月九日,王凌被任命为太尉。
衣赐履说:王凌任太尉,依然在外掌兵,当然是司马懿的意思。我判断,司马懿可能已经对王凌有所怀疑,但刚刚消灭了曹爽集团,朝中各种关系的整合处理很复杂,故以太尉高位暂时安抚王凌。
令狐愚之死,给了王凌一记闷棍,如果不是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王凌没准儿会放弃举事。什么事件呢——
公元250年,五月,荧惑守南斗
星象发生重大变化,王凌立即请观星家解释。观星家说: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王凌心下甚喜。
衣赐履说:我们在《东吴三大案之二宫案(下):太子废黜,鲁王赐死》那一回中讲过,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夏五月,日北至,荧惑逆行,入南斗。也就是说,王凌和孙权观测到了同一天象。孙权的占卜结果,史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荧惑入南斗,三月吴王死”,一种是“荧惑逆行,其地有死君”。不管是哪种,都是胖大婶的文胸——大凶之兆。故孙权逼儿子鲁王自杀,以应天象。但,王凌这边的解释完全不同。《三国志·王凌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王凌听说东平人浩详是星相专家,就把他叫来分析。浩详是个老江湖,他见王凌对此天象如此看重,就想取悦王凌,因此,他没讲“吴地当有死丧”的事儿,而是说,淮南属于楚地,以吴、楚一起进行占卜,当有王者兴。有了浩专家的加持,王凌以为,曹彪称帝自当板上钉钉了,于是决心举事。
此事再次告诉我们,很多胡说八道的东西,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之大,往往超出我们的想像。至于这些胡说八道能起多大作用,则取决于相信的人有多少,以及相信的人手中权力的大小。这就搞得我有些迷惑:胡说八道的东西影响历史进程,那就说明这些东西并不一定是胡说八道啊

【火星跑到了这个区域】


八月,孙权罢黜太子孙和,贬为平民,放逐到故鄣县(浙江省安吉县北),同时下诏,命令鲁王孙霸自杀。此外,还赐死、诛杀、流放了一大批高中级干部。
魏国征南将军王昶(时驻新野,河南省新野县)上书说:
孙权流放良臣,嫡子与庶子争权夺利,我们可乘其内部分裂之机进攻吴国。
朝廷同意,派新城郡(湖北省房县)太守、南阳郡(河南省南阳市)人州泰袭击巫县(建平郡郡政府所在县,四川省巫山县)、秭归(湖北省秭归县)。荆州刺史王基发兵夷陵(即西陵,湖北省宜昌市)。王昶发兵江陵(东吴荆州州政府所在县,湖北省江陵县),以竹索做桥,渡河进攻。吴国大将施绩(即朱绩,朱然的儿子),夜里逃入江陵城,王昶想把他引入平地再战,于是先派遣五支人马从大路回撤,又把缴获的各种铠甲、马具等物资丢弃在江陵城周围,然后埋伏一支人马,等待吴军出击。施绩果然中计,率军出城追击,王昶突然杀出,大破吴军,斩杀吴将钟离茂、许旻。
到了公元251年的正月,王基、州泰也都取得胜利,东吴方面投降的有数千人。
巫县、秭归、夷陵、江陵一线都取得战果,王凌认为可以借势行动。恰好去年(公元250年)十一月,孙权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本年(公元251年),春天,王凌打算以此为借口起事,迎立曹彪,动员大军,于是,上书朝廷,要求讨伐吴国。
但是,朝廷不准
衣赐履说:解释一下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是什么意思。堂邑就是现在的南京市六合区,与主城区一江之隔,六合在江北。孙权定都建康,堂邑就是首都的北大门。此处有涂水(即滁河,涂在此处读滁),东吴截涂水,筑涂塘,以水代兵,阻挡魏军。不少人将这段翻译为,“孙权让人挖开涂水,淹了通往北方的道路,以阻隔魏军”,我觉得不妥。应该是孙权修了一个大水塘,或者说是一个人工湖,所谓“涂塘”就是堰滁河水为塘,如果魏军进攻,就挖开水塘去淹他们,这样理解靠谱一点儿。如果仅仅是挖开涂水,淹没向北的道路,老实说,哪里用得到十万人?
另外,此处的“军”,应该不是军队,而主要是民力。
王凌向朝廷请示进攻吴国,实际上是要取得调动兵马、物资的权力。
此处我们提一个问题:为什么王昶请示用兵,朝廷准,王凌要求用兵,朝廷就不准
有了星象的指引,王凌对起兵信心更足,但现实问题也不得不考虑。本来,一切计划都是按照王凌和前兖州刺史令狐愚两支力量来制定的,如今令狐愚突然死了,王凌决定赌一把,联络新任兖州刺史黄华。于是,王凌派将军杨弘前往兖州,把废曹芳、立曹彪的计划全盘托出。
但是,王凌赌错了。
杨弘、黄华联名向司马懿告发王凌
衣赐履说:王凌联络黄华,可能有两个考虑:一是独木难支,需要兖州的支持;二是黄华不是一个安分的的人,早在公元219年、公元220年,就曾经搞过两次叛乱,似乎属于“叛乱易感人群”。
我们的问题是,黄华举报王凌也就罢了,为什么王凌的亲手下也参与举报了呢?
四月,司马懿率领中军,由水路讨伐王凌。动身之前,司马懿先下达赦令,赦免王凌之罪,又写信劝慰王凌,大军紧随其后,突然到达百尺(河南省沈丘县颍水北岸。距寿春直线距离不到二百公里)。王凌得知情况后,知道大势已去,就乘船去见司马懿,派人前往谢罪,送去自己官印和符节、斧钺等。司马懿的军队到达丘头(河南省沈丘县东南),王凌把双手绑在背后,站在水边,司马懿让人给他松了绑。


王凌已得赦免,再加上与司马懿有旧交,也就不再疑惑,径直乘小船想要靠近司马懿。司马懿派人迎上去挡住王凌的船,不让他靠近。王凌对司马懿说:
司马老弟(),如果我有罪,你写封信召我回去就是了,我又岂敢不去,何必亲率大军前来!
司马懿说,你岂是一封信就能叫来的人。
王凌说,你欺骗了我!
司马懿说,我宁可欺骗你,不可以有负国家。
随后,司马懿派步骑兵六百人送王凌前往洛阳。王凌向司马懿索要钉棺材的钉子,以试探司马懿的态度。司马懿派人把钉子送来,王凌知道,自己没有活路了。
五月十日,王凌走到项县(河南省沈丘县),夜里,与自己的手下诀别,说,老夫活到八十,身名并灭邪!随后,服毒而死。还有一说,王凌到达项县,在水边见到贾逵庙,王凌对着庙高声呼道,贾梁道(贾逵字梁道),我王凌是大魏之忠臣,只有你的神灵知道啊!之后服毒而死。
衣赐履说:王凌说的“身名并灭邪”,让人唏嘘啊。身死而留其忠名,虽死尚可无恨;忠于曹魏的王凌,死后被名为曹魏的反贼,即所谓“身名并灭”,而名其为反贼的,恰恰是夺了曹氏江山的司马氏,历史的荒诞不经,老王凌的遭遇,颇能说明些问题。
好,我们讨论一下,王凌的亲手下杨弘,为什么见了黄华就背叛了王凌?这也太不是东西了吧!且慢下结论,事情可能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三国志·王凌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令狐愚当兖州刺史时,任用山阳郡(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昌邑镇)人单固为别驾,与治中杨康同为自己的心腹。令狐愚和王凌商量立新君的事儿,这哥儿俩都知道。令狐愚生病之后(公元249年十一月之前),司徒(此时应为高柔,是司马懿的死党)征召杨康到首都洛阳,单固也因病辞职。杨康到了洛阳,立即就把令狐愚和王凌出卖了。也就是说,司马懿对王凌的一举一动,都跟明镜儿似的,王凌本人完全被蒙在鼓里。
这下我们就清楚了,公元249年,十二月,升王凌为太尉,只是安其心罢了。
公元251年,王凌请求攻打东吴,司马懿断然拒绝。
以此推之,黄华接任兖州刺史,很可能就是带着任务来的,来兖州,就是为了取得王凌谋反的实锤证据。黄华只需稍稍表达对司马氏的不满,王凌就会上钩儿,因为他必须得到兖州的支持。这样,当王凌派杨弘前往兖州联络黄华时,实际上就是亲手送给黄华一个重要人证。杨弘见到黄华,就背叛了自己的恩主,则进一步说明,王凌的计划,朝廷早就知道,剿灭王凌,分分钟的事儿,你合作就能活,不合作就诛族,自己看着办。我想,大部分人处在杨弘的位置上,都会作出相同的选择吧。

【司马懿最后一战】


司马懿大军抵达寿春,张式等人都自首了。司马懿保持了处理叛将的一贯冷酷作风,所有参与迎立曹彪的人,全部诛灭三族。又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暴尸三日,烧掉官印、绶带、朝服,把他们裸埋于地下。
司马懿又把单固叫来,问,你知道此事吗?
单固说,不知。
司马懿说,令狐愚谋反了吗?
单固说,没有。
但杨康告发的事情,几乎每件事都与单固有牵连,于是收捕了单固及其家属,绑赴廷尉(司法部),拷问数十次,单固都坚持说没有。司马懿就让杨康与单固对质,这下子单固没办法了,痛骂杨康说:
老东西,你既背叛使君,又灭我家族,看你还能活多久!
杨康起初还希望自己能封侯,后来因为供词之中矛盾处甚多,被判决与单固一道斩首。临刑时,他们一起出狱,单固又大骂杨康说,狗奴才,你死是活该,如果死者有知,看你有何面目去见他们!
不久,朝廷下诏,任命扬州刺史诸葛诞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六月,赐楚王曹彪死。又将所有曹姓王公,全部押送到邺城,派有关部门监视,不许他们与人交往。
二十八日,任命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为太尉。
八月,司马懿病重,梦见贾逵、王凌来找他,醒后甚为厌恶。八月五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魏帝曹芳下诏,任命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九月十八日,将司马懿下葬,谥号为文贞,后来改谥为文宣。司马懿死前,对自己的丧事作了安排,在首阳山土葬,不起坟,不栽树;以平时的衣服入敛,不随葬器物,后死者不得合葬。
衣赐履说:司马懿的遗嘱,给我感觉是怕被人盗墓。
晋朝建立后,晋武帝受禅即位,为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陵墓称高原陵,庙号称高祖。
史称,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他跟着曹操混的时候,曹操感觉他有雄豪之志,又听说他有“狼顾相”。就想验证一下。有一次,曹操就让他走在前面,然后叫他,司马懿回头,“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一次,曹操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心中厌恶。

【中间那个是谁啊?】

就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而曹丕与司马懿关系特别好,一力回护,司马懿才过关。再加上司马懿做事谨慎,工作忘我,尽职尽责,从不偷奸耍滑,曹操才逐渐放下心来。后来,司马懿平公孙渊,大行杀戮。诛杀曹爽,手下党羽都夷了三族,不论男女老幼,就连那些已经嫁了人的女子,全部诛杀,最后篡夺了曹家天下。后来,晋明帝司马绍(东晋二任帝)向大臣王导询问,司马家是如何取得天下的。王导就讲了司马懿创业的经过,又讲了司马昭是如何干掉了高贵乡公曹髦的。司马绍听得面红耳赤,埋头于床上,说,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我们大晋朝岂可长远啊!


衣赐履说:上面这一段,见于《晋书·宣帝纪》。所谓“狼顾相”,大约是形容一个人狡诈残忍、凶狠贪婪;“三马同食一槽”,意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吃掉了曹家江山。我估计是后世史家编排给司马懿的,表达某种情绪而已,当不得真。
高平陵事变时,司马懿许诺曹爽,只收权,不要命。曹爽相信了,没过十天,司马懿诛了曹爽的族。这回,司马懿故技重施,先赦免王凌,又写信安慰,王凌也相信了,随即诛了王凌的族。
王凌说,卿负我。
司马懿说,我宁负卿,不负国家
司马氏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立身,然其行事,却恰恰相反。为了解决这个名实不符的问题,司马懿祭出“国家大义”的旗帜,碾压“个人私义”,把他的卑鄙虚伪装扮成对国家的大忠
诚然,政治斗争,无所不用其极,本也不足为怪。只不过,随着司马氏的胜出,我们会逐渐发现,魏末晋初能够走上高层的人,多为巧诈伪善之辈,民族特性中那些忠直、宽仁、诚信、磊落等高贵品格,全被过滤掉了;而具备这些品格的人,则打铁,则狂饮,则归隐,则装疯卖傻,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够谋得一个善终。巧诈伪善之辈,长于内斗,一朝外族入侵,需要用拳头和刀剑说话的时候,我们民族被暴揍的时代也就到了。
唉!竟然如此无奈!

音频版《衣赐履读通鉴》已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订阅收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