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背後的故事(十二):《隨想》

 Dyson丁丁 2021-07-22

(點擊播放)


《隨想》卡納萊托

美術館里這幅《隨想》,作者卡納萊托。關於這幅作品,有個有趣的故事:卡納萊托為了競聘威尼斯美院院長,把自己想象中的威尼斯場景畫了出來,技驚四座,成功的獲得夢寐以求的院長職務。


卡納萊托(1697.10.18~1768.04.19,70歲)

當時歐洲流行一種叫“大旅行”的活動,很多歐洲貴族子弟通過去往古希臘(今希臘)、古羅馬(今地中海沿岸,主要是意大利)...故地的旅行,把書本知識與實地考察結合起來,甚至有的人肩負著外交使命。這些旅行者在離開目的地時,往往會購買一些古董,或定制一些當地的風景名勝畫。卡納萊托便以繪製威尼斯風景畫而出名,後來還去到羅馬乃至倫敦作畫。

這種“大旅行”活動有利有弊。好的方面,這些旅行者把收集到的各國古董帶回各自國家,成為現代博物館的前身,諸如大英博物館。又有如德國業餘考古學家,通過一生對特洛伊傳說的癡迷,成為現代考古學的先驅。又有人成了旅行書籍暢銷作者...這些勇敢的先驅,不畏艱險去到了很多危險的境地,發現大量的古代城市。諸如吳哥窟、佩特拉古城,乃至馬丘比丘等等。

不好的一面,這些旅行者魚龍混雜,甚至肩負間諜使命。對於收集古董的過程中,往往會造成新的人為破壞與掠奪,諸如敦煌瑰寶的空前浩劫。這裡就不展開話題一一討論了。

卡納萊托當時通過小孔成像原理作畫,其精準程度使得意大利科學家用其作品來了解三百年來的威尼斯氣候水文變化,直到1840年安裝了現代科學儀器為止。

他的作品以威尼斯為主,羅馬和倫敦作品為輔。剛巧筆者去過威尼斯和羅馬,挑選了一些進行對比看看:


大運河眺望聖馬可廣場(威尼斯)


聖馬可廣場,拿破崙為此廣場而鞠躬(威尼斯)


威尼斯海軍造船廠(威尼斯)


里亞托橋(威尼斯)


聖馬可廣場眺望大運河(威尼斯)

康士坦丁凱旋門(羅馬)

卡納萊托的繪畫作品與本人的攝影作品簡單對比,可以看出威尼斯與羅馬一些重要地標三百年來的變化。包括人物服飾變了、船隻的式樣變了、周遭建築變了...這種對比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

好在倫敦還沒去過,不過已列入計劃。下次可以帶著卡納萊托的倫敦風景畫與實景對比進行更精準的拍攝,想想都令人興奮!


延伸閱讀

元旦日 · 美術館(含視頻)

向貝利尼先生致敬(含視頻)

十一:薩佛納羅拉扶手椅

十:法比烏斯·馬克西姆

九:達·芬奇真面目

八:聖凱瑟琳的輪子

七:聖母、聖子和聖安娜的作者

六:關於達·芬奇多面體

五:歌利亞頭顱的作者

四:砍下荷羅孚尼頭顱猶迪的故事

三:抱陶罐女人的作者

二:但以理、大衛和所羅門的故事

一:磨刀工人的故事

零:火柴復原虹橋

奇跡——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大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