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杏石甘汤

 青龙中医 2021-07-22

伤寒论云: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4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石膏半斤碎裹、甘草二两

青龙试注:发汗后,汗出一个是中风,用桂枝汤,这里反而强调不可以桂枝汤说明这个汗出不合适桂枝汤了,因为进入阳明所以汗出。脏腑辨证属于邪入肺胃,因此以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喘,石膏清肺胃之热。这里无大热之意是指热邪并未进入腑实证,只是指的经证而已。

【功效主治】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

【适用人群】

◎用于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翕,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象浮数等症。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顽固性咳嗽、小儿支气管肺炎、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急性鼻窦炎、膀胱炎、寻常痤疮和肛裂等疾病,辨证属邪热壅肺型者。

【禁忌人群】

◎凡喘咳证属上甚下虚型者,皆忌用大剂量的石膏清热,以致不利于温阳祛痰,且寒凉之品易伤阳气,而加重下元虚损。其临床表现兼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痛腿软、或肢体浮肿,舌质淡白,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弦滑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凡喘咳证属外寒内饮型者,皆忌用方剂中大剂量的石膏清热,但无温肺化饮之功,反而伤及阳气,使寒饮更剧。其临床表现兼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痰涎清稀量多、胸闷、或头面四肢水肿、苔白滑、脉象浮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凡喘咳证属风寒束表型者,皆忌用方剂中的麻黄配伍大剂量的石膏,体现辛凉宣肺之法,而不利于辛温发汗,反助寒生害,徒伤正气。其临床表现兼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舌薄、苔白、脉象浮紧等症,可供鉴别之用。

【煎服禁忌】

◎麻杏石甘汤方剂中的诸药不宜同时煎煮,宜先煎麻黄,后入诸药,这样麻黄中的总生物碱含量最多,同时在沸水中加入苦杏仁,高温能破坏苦杏仁酶,从而保留苦杏仁苷,如果在冷水中浸泡时间过久,苦杏仁苷太多会水解释放出氢氰酸,在沸腾时则更易挥发。

临床经验:

(1)有汗与无汗均可用麻黄。临床验证,应用麻杏石甘汤的目的主要在于清泄肺热,不在于发汗。用麻黄一味,不等于用麻黄汤。本方中麻黄配石膏,目的是清肺经之热。故只要肺有热者,不论有汗与无汗,均可用麻黄,只是无汗可以多用,有汗少用,一般3-10克。

(2)有无大热均可用石膏。仲景在原文中所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主要是指邪热在肺,虽体表无大热,并非不热也。应用石膏配麻黄,仍为泄其肺热。

果有大热而喘者腑实证,应适当加大石膏用量,再加大黄之类,或者改温病方宣白承气汤方可除其热。

(3)麻杏石甘汤广泛应用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等病。凡临床表现有肺热证者:咳嗽,喘息,发热,烦躁,口渴,痰色黄、咳之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等,均可应用。临床上不必拘泥于汗后或下后,当师古而不泥古。

(4)注意方药配伍、服法及用量。麻杏石甘汤乃麻黄汤的变方,虽仅一味之差,其作用迥然不同。其中麻黄配石膏则为辛凉甘润之剂,可清泄肺热,不温服则不发汗。

关于麻黄与石膏的用量之比,当视病情而定,不必拘泥仲景原方之用量比(1:

 古代应用:

古代应用:(1)《千金方》:四物甘草汤,即本方,治伤寒汗出面喘无大热;又治贼风所中,腹中挛急,本方去杏仁加鬼箭羽。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惺惺散治伤寒发热,头疼脑痛,于本方去杏仁,加茶、葱煎服。

(3)《寿世保元》:外邪在表,无汗而喘者,五虎汤,即本方加细茶;有痰加二陈汤。

(4)《张氏医通》:冬月咳嗽,寒痰结于咽喉,语音不出者,此寒客于会厌,故卒然而暗也,麻杏甘石汤主之。

(5)《幼科发挥》:五虎汤,即本方加细茶,治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而见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长,神气闷乱之证。

(6)《伤寒来苏集》:治无汗而咳,大热者。

(7)《类聚方广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喘咳不止,面目浮肿,咽干口渴,或胸痛者。又治哮喘,胸中如火,气逆涎潮,大息呻吟,声如拽锯,鼻流清涕,心下痞塞,巨里动如奔马者。又治肺痈发热,喘咳脉浮数,臭痰脓血,渴欲饮水者,宜加桔梗,时以白散攻之。

现代名医验案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18岁。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其父请中医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停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经人介绍,延余诊治。

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余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

乃于原方加麻黄4克,服1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bl996:21)

按语: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从内因言则有虚、实之不同。本案为肺热作喘,以表证已解,舌苔薄黄,脉象滑数而为验也。本当用麻杏甘膏汤清热宣肺以止喘,可借前医不识本方运用之真谛,一见热象,便弃去麻黄,只用石膏清肺热,不用麻黄宣肺气,肺系之急不得解,则气喘终不能愈。故刘老于原方中补入麻黄一味,全其仲景之意,故仅服两剂即安。足见仲景方配伍之奥妙也。

刘渡舟教授认为,麻黄为治喘之良药,寒热咸宜。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苡米相配则治湿喘。除心、肾之虚喘必须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

二、小儿遗尿

彭宪章医案:张某某,男,8岁,1976年7月22日初诊。家属代诉:患儿夜间遗尿已4年余。近4年多以来,每夜必遗尿l一2次,经常咳嗽,口渴,大便正常,小便微黄。

诊查:舌苔黄而微白,脉数,右脉偏大。根据咳喘、口渴、舌苔黄白、右脉偏大而数,乃肺热郁结之遗尿。由于肺热郁结,肺气宣降失常,使肺气无权,因而影响肾水不摄,膀胱的开合失司所致。宜治以宣肺清热之法。拟麻杏石甘汤:

       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甘草3克水煎服,2剂。

7月25日二诊:服上方后,昨晚未遗尿,胃纳减少,余症同前。

原方加山药6克,谷芽6克。二剂。7月28日三诊:近三夜已未遗尿,咳嗽与口渴减轻,食量增加,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略数,右脉已无大象。原方再进两剂以清肺之余热。以后随访,得知患儿自服前方后,遗尿症己痊愈,未见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97)

按语:本案遗尿缘于肺热,其辨证眼目是遗尿伴有咳喘、口渴、苔黄、脉数。《素问·经脉别论》云: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治节着水液的运行,若肺热蛮盛,宣降失常,则水液运行紊乱,加之小儿肾气不充,固摄不足,更使膀胱开台失司,则致遗尿频频,治当清泄肺热为法,疏麻杏甘膏汤,候肺热清,则气宣降,水道固,而遗尿自愈。此案辨证准确,用药不疑,故虽不用塞泉之法而泉自缩也。

三、水肿

博叔明医案:李某某,男,35岁。主诉:患水肿已三个月。开始因感冒风寒,咳嗽气喘,骨节痛,恶风寒,小便减少,逐渐全身浮肿。现仍恶风,口渴,尿少,全身骨节痛,难于转侧,胸满气急,汗多,经常湿透衣食。检查:体温38℃,呼吸40次/分,苔白,脉浮缓。呈慢性病容,全身浮肿,渍渍有汗,肾区无叩击痛,心律齐、无杂音,肺部有湿性罗音。此病先喘后肿,责当在肺,今医不宣肺,徒知投利尿之品,于事当无济。……法当开腠理,导水速行。遂用麻杏甘石汤合越婢汤去姜、枣加姜皮与服。

       麻黄15克,杏仁15克.甘草6克,石膏24克,生姜皮9克,3剂。

服药后汗出更多,小便亦多。第二日汗减少,小便仍通利。体温36.8℃,呼吸正常,肿胀全消,喘平汗止,罗音消失,能下床慢行。惟全身乏力,消瘦。遂处以调和脾胃,增进饮食之品,又半月而安。(辽宁中医杂志1979;(6);22)

按语:本案水肿由外感引发,先喘后肿,又小便不利而汗多,乃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气化不利,水无出路,反从汗孔逼出,此水肿兼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必用麻杏甘膏汤宣通肺气,开发腠理,俟肺腠一宣,则水道自通,而小水自行。此“提壶揭盖”之法也。

四、高热不退(肺炎)

俞长荣医案:邱某,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脯疼痛,痰中夹有浅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请我及某医师会诊。患者体温40℃,脉象洪大。我拟给与麻杏甘石汤,某医师不大同意。他认为痰中央血,难胜麻黄辛散,主张注射青霉素兼进白虎汤。我说,此证注射青霉素固未尝不可,但用之少量无效,大量则病家负担不起(时在50年代中期编者注)。至于用白虎汤似嫌太早,因白虎汤清热见长,而平喘止咳之功则不若麻杏甘石汤。此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夹血,血色带褐,胸脯疼痛,均系内热望盛肺气闭塞之故。正宜麻黄、杏仁宣肺气,疏肺邪,石膏清里热,甘草和中缓急。经过商讨,遂决定用本方:

       石膏72克,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水煎,分三次服,每隔一小时服一次。

服1剂后,证状减约十之七八。后分别用蒌贝温胆汤、生脉散合泻白散2剂,恢复健康。(《伤寒论汇要分析)1964,52—53)

按语:高热不退,脉象洪大,虽似白虎汤证,但思考突出表现有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服疼痛,又不见大汗和口渴,仍为内热郁闭于肺之病机,断用麻杏甘石汤而取卓效。若误用白虎,非但喘不能平,且会导致热遏不散,而变证诸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