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变证 热证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经方人生 2022-03-16

条文:63、162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解说】

本证为表邪已解,热壅于肺,肺气闭郁所致。其特征是既不属太阳表证,又不属阳明里证,唯肺热气壅为急,故喘息为其主要见证。用麻杏甘膏汤在于清宣肺热,而非发汗解表或直清阳明里热。本方麻黄配石膏,且石膏大麻黄一倍以上,则使麻黄宣肺止喘,石膏清热凉肺而相得益彰,自无助热伤津之弊。杏仁配麻黄则宣中有降;甘草配石膏,则清中有补,且能缓急护心。此方如不用石膏而用芩、连苦寒沉降,则反碍肺气之宣;如不用麻黄轻宣辛开,则使石膏之清、杏仁之降,因无宣开之药,则必无济于事也。故治疗肺热作喘时,切不可见汗出而畏投麻黄,亦不可见气喘而弃去石膏,反此,必不能获宏效也。临床上,凡肺热气壅之证,皆可放胆使用本方,不可拘其喘息之一证。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这个针对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说的。发汗后,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汤,唯独这一条你不要用(桂枝汤)。“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汤不是治汗出嘛,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用桂枝汤。那么这个喘呢?我们前面也讲了,喘(有种可能)是气上冲的一种反应,如果有气上冲的反应当然可以用桂枝汤了。唯独这个(条文中的喘)不行的,这个什么道理呢?咱们好好把它解释一下。

这个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汤解表,加厚朴、杏仁兼以定喘,这(条症状)不跟这个(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证)意思一样?其实这个意思不是一样,他这个汗出(汗出而喘无大热),不像桂枝汤那个汗出,这个汗出是汗多得很,而且汗相当地稠、黏,这纯粹是热。这个喘也是热壅。表不解,表邪也盛,热往上壅得厉害。这个汗出有阳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气汤那种情况,我们讲阳明篇就有了,“阳明病法多汗”,里头热嘛,是蒸汗外出。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里头也有热,所以汗出得相当地甚,而且汗臭(音xiu)味也重,咱们闻着汗臭味也重得很,也比较稠、黏。

麻杏石甘的这个喘挺厉害的,一方面有表证,有麻黄证;一方面热往上壅,就是石膏证了。所以假设这种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无大热我们上头也讲了,既没有表的淅淅那种热,也没有真正到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情形——那非用承气汤不可了——不到那种程度,但是确实也是里热。“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样子因为邪盛加重麻黄,同时有热,加石膏解其里热。这就是麻黄汤的一个变方,麻黄汤把桂枝去了,里热则桂枝不能用,然后加石膏以解其里热,是这么一个方剂,就是麻黄汤的一种去加法,去桂枝加石膏。

这个方子咱们也常用,尤其肺炎,都爱用这个方子。其实这个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只能够用一次,不能连续用。假设这个药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热没完全去,这时不要一直搁麻黄,变其他解热清肺的药好了。这个方子是最常用了,我们一般治哮喘的时候也用,真正是汗出而喘,并且确实里有热。

这个方剂后头,“本云黄耳杯”,这大概是错字。凡是本云,都说明这个方子原方,(我估计)大概“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这么一种话。(本云之后)弄个“黄耳杯”,黄耳杯,有注家说它是个器皿。要是个器皿,“本云黄耳杯”就没有意义了。大概是“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搁个“黄耳杯”,这个书的错误是有的,像这个就是明明白白的(错简)。前边两个(62条、63条)全是发汗后,这不一定是误治你可知道。发汗后病重,当时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汤。看到有些虚象,就是津虚血少、脉沉迟,可以用新加汤。也有人内热素盛,虽然表证发过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热壅,现麻杏石甘汤证。这都不一定是治错,(不误治)这种情形也可以发作的。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下之后表不解”,一般说应该用桂枝汤。但是有些(特殊情况)你要注意,唯独(本条)这个病与桂枝汤证有些相妨(妨碍)。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也治“汗出而喘”,桂枝汤证有汗出嘛,加厚朴、杏仁不也治喘吗,(桂枝汤加厚朴杏子)这个喘是气上冲的反映。

但是(本条)这个(喘)不是(气上冲)的。这个是:里有热而汗出,表不解而还喘。有麻黄证的喘,表不解。但是麻黄汤是不汗出的。里有热,阳明病法多汗,里头热壅于里,蒸汗于外的这种出汗。所以不能用桂枝汤,里热不能用桂枝。

所以(麻杏石甘汤)于麻黄汤把桂枝去了,加祛热的石膏。上次咱们也讲了,石膏配合麻黄反能治汗出;麻黄配合桂枝是必能出汗的。那个(麻黄配合桂枝的麻黄汤发汗)出汗是相当厉害,而且桂枝不利于里热。所以这个(本条麻杏石甘汤证)不要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怕你用那个方子(桂枝加厚朴、杏子),所以他说“不可更行桂枝汤”。

要注意“无大热”。阳明病是里头大热,蒸蒸发热嘛。要到那个(蒸蒸发热)情形,麻杏石甘汤也不能用了。(假如)虽然里头有热,但不到那一个程度,不到承气汤证的程度,所以说是无大热,不是“蒸蒸发热”那个情形,只是出汗。

(麻杏石甘汤)这个汗与桂枝汤那个汗不一样。这个(麻杏石甘汤)汗比较多,汗味儿也重,汗臭的味儿重;桂枝汤那个汗稀薄得很,还没有什么气味,而且汗出得也少。这个(麻杏石甘汤)出汗,就是因为热,由里头发生的汗,是热在里,但是不到身大热那个程度,所以只是用石膏就行了,用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甘草还是解表治喘,另外加上石膏祛里热。石膏也有定喘的作用,你可知道!它(石膏)能够下气定喘。所以我们治喘,如果有热,搁石膏还是蛮好的。这个药也是常用,我们前面已经讲了。

在肺炎的初期有时候用(麻杏石甘汤),但是不能频繁用。也不是说肺炎净是麻杏石甘汤证,那都不对的。要是有“汗出而喘”这种情况,可以用(麻杏石甘汤),尤其小儿多见,但是不要连续用。发汗都是这样子(不能连续用发汗方药)。可是这个方药,说是“汗出而喘”,没有汗(无汗而喘)也可以用的,麻黄加重,一样(可以)用。

我还记得我开始给人开方子,就开的麻杏石甘汤,是给我儿子。他那一阵儿四岁,得的什么病呢?就是出疹子。那一天我没在家,出疹子啊,他奶奶给吃安宫牛黄丸,那东西太凉了。当我回来(家中),这疹子就回了。(疹子)回了,(剩下)就是喘呐,没有汗,那脸红头胀的,就是昏迷不醒,那很危险。那阵儿他的舅舅正学医呢,那阵儿我在沈阳。他舅舅在中善堂(拟音),那是一个慈善团体建立的医学校,我就给他打电话,我说把你们名教授请两个来,孩子病得相当重。他舅舅就请两个人来,来了开的方子我不同意。全是解表、祛热、解毒这种套方儿。我说:“不行吧!”然后等客人走了,我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杏石甘汤吧,那阵儿我就开这个(方子)。开这个(方子),石膏用得少,麻黄用得多一点。他吃了,慢慢地,脑袋见汗了。就吃这个(方子),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他那也是(如上所述),我就怕他并发肺炎。好了之后,他舅舅说:“哎呀,咱们俩差点没把他药死,他没有汗,用这个(麻杏石甘汤)行吗?”我说没有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得有汗。这是我头一回开始给人家开方子,我就开的这一个(麻杏石甘汤),还是给我儿子,那阵儿我才二十六七岁,我那孩子才四岁嘛。

 --------摘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风寒在表,可以用发汗之法。但是,当外邪闭郁,肺有蕴热的时候,如果用辛温发汗,常会使肺热加重。邪热迫肺,肺失清肃,故见喘息。肺热蒸腾,逼迫津液外泄,故见汗出。因此,汗出而喘是肺热的明征。汗出而喘,但不恶风寒,是表无寒邪,故“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并不是无汗而喘,故也不能用麻黄汤。这样就把太阳病表证之喘排除在外了。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也没有烦渴证,又把阳明内热上迫于肺之喘排除在外了。不过,也有注家把“无大热”当做无太阳病表证来解,亦通。根据临床观察,邪热在肺作喘,由于肺合卫而主皮毛,常常可见到发热,甚至高热不退,故不要被“无大热”之句迷惑。麻黄汤证的无汗而喘都是太阳之邪影响肺气宣降所致,而本证是邪热壅肺,肺失清肃作喘,与风寒没关系。治疗重点在于清肺热,不在于发汗解表,因而用麻杏甘膏汤治之。

麻杏甘膏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四味药组成,以清肺热、平喘为主。方中麻黄不配姜桂,是因为并不以其发汗,而是以其宣肺平喘。无论寒喘、热喘,只要配伍得宜,麻黄都可以用。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可以治疗热喘。石膏剂量用到半斤,超过麻黄用量的一倍,清肺热的效力就显而易见了;杏仁降肺气之逆,佐麻黄以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

临床用这个方子治疗肺热作喘效果很好,尤其对小儿麻疹并发肺炎属于肺热者更有可靠的疗效。根据临床经验,肺热重者,可加羚羊角粉;痰热壅盛,痰鸣气促者,可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可加瓜萎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使下窍通则上窍利而喘自愈;肺气不利,憋气胸闷者,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如果麻疹不透,疹毒内陷,以致喘促不安、鼻翼煽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就是麻杏甘膏汤加上等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络脉出血,往往都有效。总之,只要随证化裁,多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这一条论述误下太阳之后,邪热内陷于肺的证治。发汗以后,邪热不懈,影响了肺,或者下后,表邪影响了肺,而致肺热作喘。这条与第63条所论内容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一是汗后,一是下后而已。----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运用

一、咳喘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18岁。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其父请中医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葶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经人介绍,延余诊治。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余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

乃于原方加麻黄4克,服1剂喘减,又服1剂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21]

按语:

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从内因言则有虚、实之不同。本案为肺热作喘,以表证已解,舌苔薄黄,脉象滑数而为验也。本当用麻杏甘膏汤清热宣肺以止喘,可惜前医不识本方运用之真谛,一见热象,便弃去麻黄,只用石膏清肺热,不用麻黄宣肺气,肺系之急不得解,则气喘终不能愈。故刘老于原方中补入麻黄一味,全其仲景之意,故仅服两剂即安,足见仲景方配伍之奥妙也。

刘渡舟教授认为,麻黄为治喘之良药,寒热成宜。与干姜、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苡米相配则治湿喘。除心、肾之虚喘必须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

二、小儿遗尿

彭宪章医案:张某某,男,8岁,1976年7月22日初诊。家属代诉:患儿夜间遗尿已4年余。近4年多以来,每夜必遗尿1一2次,经常咳嗽,口渴,大便正常,小便微黄。诊查:舌苔黄而微白,脉数,右脉偏大。根据咳喘、口渴、舌苔黄白、右脉偏大而数,乃肺热郁结之遗尿。由于肺热郁结,肺气宣降失常,使肺气无权,因而影响肾水不摄,膀胱的开合失司所致。宜治以宣肺清热之法。拟麻杏石甘汤:

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甘草3克。水煎服,2剂。

7月25日二诊:服上方后,昨晚未遗尿,胃纳减少,余症同前。原方加山药6克,谷芽6克。2剂。7月28日三诊:近三夜已未遗尿,咳嗽与口渴减轻,食量增加,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略数,右脉已无大象,原方再进两剂以清肺之余热。以后随访,得知患儿自服前方后,遗尿症已痊愈,未见复发。

[新医药学杂志1997,(11):31]

按语:

本案遗尿缘于肺热,其辨证眼目是遗尿伴有咳喘、口渴、苔黄、脉数。《素问·经脉别论》云: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治节着水液的运行,若肺热壅盛,宣降失常,则水液运行素乱,加之小儿肾气不充,固摄不足,更使膀胱开合失司,则致遗尿频频,治当清泄肺热为法,疏麻杏甘膏汤,俟肺热清,则气宣降,水道固,而遗尿自念。此案辩证准确,用药不疑,故虽不用塞泉之法而泉自缩也。

三、水肿

傅叔明医案:李某某,男,35岁。主诉:患水肿已三个月。开始因感冒风寒,咳嗽气喘,骨节痛,恶风寒,小便减少,逐渐全身浮肿。现仍恶风,不渴,尿少,全身骨节痛,难于转侧,胸满气急,汗多,经常湿透衣衾。检查:体温38℃,呼吸40次/分,苔白,脉浮缓。呈慢性病容,全身浮肿,渍渍有汗,肾区无叩击痛,心律齐、无杂音,肺部有湿性啰音。此病先喘后肿,责当在肺,今医不宣肺,徒知投利尿之品,于事当无济。…法当开腠理,导水速行。遂用麻杏甘石汤合越婢汤去姜、枣加姜皮予服。

麻黄1.5克,杏仁15克,甘草6克,石膏24克,生姜皮9克。3剂。

服药后汗出更多,小便亦多。第二日汗减少,小便仍通利。体温36.8℃,呼吸正常,肿胀全消,喘平汗止,啰音消失,能下床慢行。唯全身乏力,消瘦。遂处以调和脾胃,增进饮食之品,又半月而安。

[辽宁中医杂志1979,(6):22]

按语:

本案水肿由外感引发,先喘后肿,又小便不利而汗多,乃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气化不利,水无出路,反从汗孔逼出,此水肿兼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必用麻杏甘膏汤宣通肺气,开发腠理,俟肺腠一宣,则水道自通,而小水自行,此“提壶揭盖”之法也。

四、高热不退(肺炎)

俞长荣医案:邱某,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浅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请我及某医师会诊。患者体温40℃,脉象洪大。我拟给与麻杏甘石汤,某医师不大同意。他认为痰中夹血,难胜麻黄辛散,主张注射青霉素兼进白虎汤。我说,此证注射青霉素固未尝不可,但用之少量无效,用大量则病家负担不起(时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编者注)。至于用白虎汤似嫌太早,因白虎汤清热见长,而平喘止咳之功则不若麻杏甘石汤。此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夹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盛肺气闭塞之故。正宜麻黄、杏仁宣肺气,疏肺邪,石膏清里热,甘草和中缓急。经过商讨,遂决定用本方:

石膏72克,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水煎,分三次服,每隔一小时服一次。

服1剂后,证状减约十之七八。后分别用蒌贝温胆汤、生脉散合泻白散2剂,恢复健康。

[《伤寒论汇要分析》1964:52~53]

按语:

高热不退,脉象洪大,虽似白虎汤证,但患者突出表现有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又不见大汗和口渴,仍为内热郁闭于肺之病机,断用麻杏甘石汤而取卓效。若误用白虎,非但喘不能平,且会导致热遏不散,而变证诸端。

五、麻闭危证

陈玉铭医案:陈某某,男,7岁,1959年11月1日就诊。发热咳喘已六天,前天在保健站诊为“麻疹”初期,服药后汗出很多,早晨面部即现红点。嗣因不慎受凉,致疹点忽隐不见,恶寒发抖,气喘,烦躁不安,热甚渴饮,谵语神昏,面及胸部疹点宛若蚤斑,疹色紫暗不泽,喘促鼻煽,颧赤,口干,舌质红,苔薄白燥而不润,唇绀,呛咳声嘶,喉有痰声。按之身热肢厥,体温41℃。此是正虚邪实,热毒内闭。急宜扶正祛邪,清泄热毒。

处方:

麻黄4.5克,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甘草4.5克,苇茎15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一日一剂,匀四次分服。次日复诊:喘逆已平,疹点渐现,色赤红活,以原方去杏仁,加银花、连翘各6克。服后疹透脚底,病得转危为安,渐次痊愈。

[福建中医药1965,(2):38]

按语:

麻疹闭证,见证不一。麻杏甘石汤适用于麻毒闭肺,正盛邪实者。其辨证要点是:持续高热,胸高气促,咳喘痰稠,鼻翼煽动,甚则面唇及肢端发绀,口干而渴,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脉多浮数有力。

六、脱肛

刘洪钧医案:翟某,女,24岁,1989年9月4日初诊。患者因分娩后继发脱肛已一年多,合并有内痔,经常肛脱痔垂,肛门肿痛。服过中西药均无效。来诊见:口渴低热,胸闷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滑而数。处方:

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先煎),甘草10克,升麻、黄芩、黄柏各10克。水煎后,一半药液内服,一半药液趁热熏洗,坐浴15分钟,1日2次。

服用3剂,红肿消退,肛门未见脱出。一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黑龙江中医药1993,(5):28]

按语: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则致肛肿痔痛,直肠下垂。治但宣散肺热,下病治上可也。

七、痔疮

陈忠旭医案:李某某,男,48岁。有痔疮病史,两天前肛门疼痛,痔疮脱出,行走不便。检查肛门左侧卧位,内痔脱出嵌顿11点处,痔核暗紫色,肛缘水肿,有黏液及血液渗出。诊断为内痔脱出嵌顿。处方:

内服麻杏甘石汤加玄胡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服2剂,疼痛减轻,水肿渐消。继服上方8剂,症状消失,

一年后随访未发。

[湖北中医杂志1988,(1):封三]

按语:

肺热移于大肠,肠络瘀滞,诱发痔疮。本案叙证不详,除此之外,当有咳嗽、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脉证为凭。治宜麻杏甘石汤清宣肺热治本,佐以玄胡、丹皮、桃仁化瘀行气,此腑病治脏之法也。

八、风热牙疳(急性牙龈炎)

严学群医案:徐某某,男,34岁,1988年5月20日初诊牙龈肿痛,伴恶寒发热,口渴。在厂医务室用青霉素等消炎止痛药3天未效,要求中药治疗。脉浮数,舌质红,苔薄黄而干。余试意用麻杏石甘汤加薄荷,宣郁祛风,清热解肌消肿,服2剂

[江苏中医1991,(2):30]

按语:

本案牙疳,为阳明郁热与风寒之邪相搏,循经上客所致。初期红肿疼痛,发热或寒热交作,宜解表宣散郁热,麻杏甘石汤具有发散阳明、太阳郁热之功,又加薄荷辛凉透散,以增消肿止痛之效。

九、风瘾疹(荨麻疹)

陈玉铭医案:周某某,男,24岁,1959年2月11日就诊。患痦癗已历八年之久,时愈时发,发时皮肤突感瘙痒,续即出现红色疹块,随搔随发,瞬即蔓延全身。疹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发生寒热或喘息。曾在其他医院治疗,注射氯化钙、葡萄糖酸钙,进行封闭疗法、组织疗法及内服盐酸苯海拉明等,均不见效,而来我院诊治。处方:

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9克,甘草3克,蝉衣3克。服1剂,症状减轻一半,翌日再进1剂,全身疹块完全消退。患者为防复发,继进原方8剂而痊愈。后经随访数次,未见复发。

[福建中医药1965,(2):38]

按语:

荨麻疹,中医谓之“风瘾疹”、“痦癗”,多因内蕴湿热,外感风寒而发。本案虽患疹数年,但气血不虚,又每见寒热或咳喘,为外寒内热,肺气闭郁之证机。肺主皮毛,郁热在肺,则见皮肤瘙痒起疹,用麻杏甘石汤清散肺中郁热,令瘾疹随之而消。

十、痧疹不透

陈玉铭医案:张某某,男,19岁,1962年12月13日就诊。患者因发热四天,经当地保健站诊为烂喉痧。现症:咽喉红肿,自项至胸而至背及腹部皆现红色疹子,唯不透下肢。咳嗽,气喘,脉数,舌赤如杨梅,颈部淋巴结明显肿胀。按此病以痧疹为主症,咽喉红肿乃次要症候,宜宣解痧毒使疹透发,则病可解。拟仿丁甘仁治疗疫痧不透之法,用麻杏甘石汤。处方:

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2克,桔梗、马勃各3克。药后汗出,疹透脚底,气喘消失,咽喉红肿消退,病亦减轻,再以银翘散以善其后。

[福建中医药1965,(2):38]

按语:

本案先患烂喉痧,疹后至发不透,现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舌红,脉数,乃郁热在肺之征明矣。肺气郁闭,荣卫不畅,至痧疹不透,治疗“先须解表透达为宜,即或宜兼清散,总以散字为重,所谓火郁发之也”(《吴医汇讲》)。故以本方清散肺热,使邪从肌表而散,郁开热除,则痧疹自透。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