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寅|《文选》学的深化——胡大雷《文选诗研究》略评

 金陵生论学 2021-07-22

在古典文学中,汉魏六朝是众所公认的重要时期。古典文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发生变革,产生飞跃,文学表现的视野大大开阔,艺术技巧极大地进步,文体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这是一个蜕变和创生的时代,它孕育了中国文学史的骄子——唐代文学。

  自上世纪初古典文学进入现代学术视野以来,汉魏六朝文学一直是学者热心关注的领域,以刘师培、黄侃、罗根泽、刘永济、陆侃如、逯钦立、王瑶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者留下了令人景仰的业绩,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到今天已积累了可观的成果。面对前辈的业绩,我辈在未来的岁月如何推进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将是一个值得“长考”(借用围棋的术语)的问题。但从目前的现状看,别说思考这一问题,就是致力于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也屈指可数。幸而挚友中倒有几位颠沛于此,造次于此,才让我们觉得学术进步可以期待。
 
  胡大雷学长是一直致力于中古文学研究的少数学者之一,十多年来他发表的大量有独到见解的论文,足以显示他在这一领域所下的功夫,所造的境地。前几年他出版《中古文学集团》,从独特的视角对中古文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入阐述,厚积薄发,赢得专家的称赞。现在他又出版了《文选诗研究》,将中古诗歌研究继续向纵深开拓。

 《文选》这部在特定文学观念主导下编纂的大型古代作品选集,不仅保留了许多作品的原始面貌,也反映出编选者的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和批评眼光。尽管《文选》从唐代就开始成为“显学”,历代研究者不绝,留下许多研究著作,但大体都局限于训诂学、注释学和文献学、文体学两个方面,很少涉及其主题分类及分类背后所隐藏的文学观念和写作原则。胡大雷的《文选诗研究》以诗歌体裁为中心,研究《文选》诗歌的文献价值和以题材分类的编纂体例,从编者的分类及作品的选录入手探索中国古代诗学中类型学意识的起源和形成,显示出深刻的学术眼光。

  胡大雷多年研究中古文学,对中古诗史上的大作家都下过功夫,并饶有心得。当他以这样的学术基础来做《文选》诗类研究时,尽管《文选》所选诗作都是学者耳熟能详的名篇,他的解读还是达到了不同寻常的角度和深度。首先,对每一个诗类,他都能推源溯流,理清其初始形态与选诗的关系;其次,在论述每个诗类时都能结合名家名作来阐明写作范式的演变;复次,注意不同类别中相关、相近作品和同类别不同体裁作品的横向比较,在比较中揭示类别之间的交叉和相异,从而突出类别的个性特征;最后,将《文选》诗歌与《文选》外的诗歌相比较,在更广的诗史背景中认识、把握《文选》的经典意义和时代特征。经过如此细密的分析,《文选》诗歌的研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深化:一是几个夙为人忽视的类别如“补亡”、“述德”、“反招隐”、“挽歌”等被付以认真的讨论,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二是一些类别如“献诗”、“咏史”、“游览”、“杂拟”等被概括出若干写作模式,给诗史研究和作家批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三是每类诗歌自身的发展被细致地描述出来,直接为诗歌史研究提供了切实可信的结论;四是通过各类诗歌的研究,中古时期诗人们的心灵状态和抒情方式被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来。这四方面的成果使本书最终成为中古诗歌的全面研究和总结,使中古诗歌史的阐释更显出有机性和整体性,从而也就使中古诗歌研究得到全面的深化。


  古典诗歌的艺术研究和历史研究,我认为焦点主要集中在范式和风格两方面。这两方面的具体批评都有赖于文体学和类型学知识的积累。自上世纪初以来,古典诗歌研究一直集中于作家批评,而作家批评的内容主要又局限于风格研究。由于缺乏文体学研究的支持,以往的风格研究往往流于肤浅和雷同。八十年代后期,诗人群体、流派的综合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群体、时段的写作范式问题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也不乏新成果产生。遗憾的是,由于类型学研究的薄弱,范式的概括和说明往往缺乏立体感和历史感。就我看,在实际的诗歌写作中,诗歌类型的艺术规则要比体裁的艺术规则更为具体和严格,它直接规定了诗作的抒情方式、结构和风格特征。这在古人是很清楚的,至迟到元代已形成完整的知识。而今人对此常不甚了了,于是批评中每有隔靴搔痒的情形。胡大雷这部《文选诗研究》,我觉得首先是一个很好的类型学研究,他提出的许多结论都可以成为今后诗史研究、文体学研究和作家批评的参照系。

  从整体来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翔实精审、体大虑周的力作,既吸取了历来《文选》学的研究成果,也融合了自己多年治中古诗歌的心得,将《文选》和中古诗歌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个人略感遗憾的是,全书对知识的完整性的关注似乎冲淡了研究的针对性。《文选》作为一门显学,在诗歌方面已积累了一些成果,在一些问题上也形成了不同看法,作者没能就此作一些说明,或提出来重点讨论。这从一方面说是没能反映《文选》学现有的成果,从另一方面说也没突出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对于全书的成就未免不是一个损失。另外,书名中“文选”二字未标书名号,容易让一般读者产生误会,窃以为还是标上的好。

  自1936年骆鸿凯的《文选学》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来,现代形态的《文选》学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八十年代以来,《文选》学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俞绍初教授主持的系列研究项目和傅刚的两部力作《〈文选〉版本研究》、《〈昭明文选〉研究》,显示出《文选》学的整体进步。胡大雷的《文选诗研究》将视线投向《文选》的一个文类,反映了《文选》学进一步走向专门,走向深入的学术趋势。

原载于《书品》2001年第4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