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寅|五言古近体诗选读·翻案

 金陵生论学 2021-07-22
反北山嘲
潘音
达人知进退,曲士岂同谋。
尽使藏身去,谁当为国忧?
烟霞成痼癖,声价藉巢由。
虎啸雄心在,胡为鹤唳愁。
 
[诗律]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按:“达”、“国”,为入声字。
 
[诗意]
    孔稚珪《北山移文》以讽刺假隐士的虚伪行径而脍炙人口,成为著名典故,本诗一翻其案,告诉人们真隐士也没什么值得称赞,肯定了亡国志士隐居蓄势、待时而动的有为之心。
 
[诗法]
    《昭明文选》卷收有一篇南朝齐代作家孔稚珪(447-501)的骈体文《北山移文》,借北山草木的口吻,嘲讽隐士周颙“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一旦受朝廷征召,立马“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的虚伪品质,以笔调之辛辣成为著名的讽刺文章,“北山”之嘲也成为人们熟悉的讥刺假隐士的典故。潘音这首《反北山嘲》也是用北山之嘲做文章,但做的是翻案文章。
     
    潘音(1270—1355),字声甫,浙江新昌人。生十岁宋亡,闻崖山忠烈故事,昏迷不食多日。长而绝意仕进,从大儒吴澄学,衣服礼节悉仍宋世。至正三年(1343)诏征天下遗逸,廉访使檄荐之,固辞不就。筑室南洲山中,以遗民终。像他这么一位隐士,对讽刺假隐士的《北山移文》应该有所共鸣,有所认同。奇怪的是这首《反北山嘲》偏和前人唱对台戏。

    这首五律纯然是议论之体,首联开门见山就将达人与曲士对举:“达人知进退,曲士岂同谋。”意思是达人都明白进退出处之道,岂同曲士一般见识?两句看上去有点像对仗,其实词性并不对,句法更不对,下句乃是“岂同曲士谋”的倒装。这样读起来有点排比的感觉,气势较为顺畅。这里虽然肯定了达人深谙出处之道,但尚未表明作者的态度究竟是倾向于出还是处,更未表明出该如何出,处该如何处。于是颔联随即表态:“尽使藏身去,谁当为国忧?”他自己虽然隐居不仕,但并不认为人人都该如此。是啊,都作遁世高人,谁来为国分忧呢?这是作者不认同北山之嘲的第一层理由,可见他虽以遗民自处,却仍有社会责任的意识,既然这个责任需要有人来承担,《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古老信条就不能成为不可逾越的雷池,隐士出仕不必视为什么耻辱,固守隐士志节自然也不可居为什么高尚品德。这是达人不同于曲士陋见的第一点,也是作者翻《北山移文》之案的第一步。

    颈联开始申明达人之见的第二层意思,即便是真隐士也没什么可骄人之处:“烟霞成痼癖,声价藉巢由。”那些隐士对隐逸生活的享受已像久治不愈的痼疾一样,成了无法舍弃的癖好,而且做逸民的声价完全是借重于古贤,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超脱。《高士传》载,尧想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受,尧又召他为九州长,许由不愿听,跑到颍水滨洗耳朵。正好友人巢父牵个牛犊来饮水,问他何故在此洗耳朵,许由道:“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说:“污吾犊口。”赶紧牵了牛犊到上游饮水。诗言“藉巢由”就是靠巢父、许由的意思,藉还有践踏之义,引申为践躐、超越。又可解为名噪一时,说是名声胜过巢父、许由,也讲得通,但潘音这里用于讽刺之意,还是以解作依赖比较贴切。

    南朝士人喜尚清谈,追求玄远之趣,而鄙薄事务之劳,故有《北山移文》那种否定出仕的旨趣。潘音针锋相对地作翻案之论,一则肯定假隐士出仕无可非议,二则断言真隐士的烟霞之癖和高士之名也不足贵。这并不是故作惊人之笔,其中有着特殊历史语境下的特殊体验,更有着对自身身份的冷静反思。据说当年他固辞荐举时曾感叹:“泉石膏肓,非其时,莫可疗也。”此言很值得玩味。非其时莫可疗,言外之意是若得其时,则自可疗矣。显然他是在等待那个“时”。友人劝他著书,他说:“《六经》、《论语》、《孟子》,先儒所言备矣。吾何以注脚为?”平时有所感发,悉于诗咏抒其悲歌慷慨之志。有一首悼念文天祥的诗写道:
 
    回首中原已陆沉,捐躯朔漠气萧森。恐吹余烬成炎汉,未许黄冠返故林。社稷忽生千古色,纲常无忝百年心。总拼清骨萦黄草,不复胡沙掩素襟。(《悼文丞相》)
 
从末句不难看出,他内心深处始终都不认同元朝,始终在期盼着心目中的清平世道。他在南洲山中修筑的书室命名为“待清轩”,已然表明了心迹。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结联为何突然振起,发出“虎啸雄心在,胡为鹤唳愁”的噌吰嘡嗒之音!张衡《归田赋》云:“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云:“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虎啸在这里都有潜伏待出之势,潘音的“虎啸雄心在”同样有潜藏蓄势、待时而出之意。鹤唳,本指鹤啼声,这里用《诗·小雅·鹤鸣》篇的典故。诗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以飞腾和沉潜两种境遇相对照,很自然地成为出处的隐喻,因此从汉代郑玄就解作“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后人或据以解为招隐士之义,都视鹤鸣为扬名于世。后来陶渊明“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谢灵运“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登池上楼》),都由此意生发。潘音这两句是说,既有蓄势待时的雄心和定力,能作虎啸之声,还有什么必要为举荐、征聘之类的事烦恼呢?这一结尾承颔联“尽使藏身去,何人为国忧”的反诘,明白宣示了作者的翻案论断:隐士应征出仕是无可非议的,只要是出于忧国之心,行济世利国之事,就应该出山。他自己没有实践此言,只不过是“时”尚未到,实现不了这样的目标而已。清代诗论家黄培芳说:“翻案诗,出以蕴藉为妙。”(《香石诗话》)潘诗结联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论断,而是用两个动物意象所蕴含的诗意积淀来予以暗示,就有了蕴藉之妙。

     翻案是诗歌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构思,尤其多见于咏史。众所熟知的,如杜牧《题乌江亭》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人们一般都叹惋项羽兵败自刎的结局,或赞扬他悲歌慷慨的豪气,杜牧独言胜败为兵家常事,项羽若能渡江重整军队,楚汉之争成败还很难预料。对此宋代王安石作《乌江亭》再翻其案:“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样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不胜枚举,杨万里《诚斋诗话》称之为翻案法。他论杜甫《九日》诗,说“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两句“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又尾联“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亦举友人刘浚《重阳》“不用茱萸仔细看,管取明年各强健”句,许其得此法;又说:“老杜有诗云:'忽忆往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东坡则云:'何须更待秋井塌,见人白骨方衔杯?’此皆翻案法也。”咏史善用翻案法,最能显出见识过人之处。写作其他题材翻案法用得妙,也能获得别出心裁、出人意料的效果。
 
[诗课]
   一、本册所选的诗作中还有一些运用翻案法的例子,自己找出来,从翻案的角度重新体会一下。
   二、古来咏王昭君诗很多,其中宋代王安石的两首《明妃曲》,对昭君故事提出全然不同于前人,也有别于正统观念的评价,因此而引人注目,也招致一些非议。请阅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看法。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三、大家都学过韩愈《送孟东野序》一文,文章起首就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而陆游《蟠龙瀑布》诗写道:“水亦有何情,因物以赋形。处高势趋下,岂乐与石争?退之亦隘人,强言不平鸣。古来贤达士,初亦愿躬耕。意气或感激,邂逅成功名。”对陆游诗的这段翻案文字,你怎么看?

原载《语文月刊》2020年第4期


 达人:见识透彻的人。曲士:原指乡曲之士,这里指固执拘泥之人。烟霞:喻山林隐逸生活。巢由:传说尧时的隐士巢父、许由。鹤唳,鹤鸣。

对元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下面这些书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