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原真实的鬼子炮楼,抗战神剧导演们不会想到:据点居然这么难打

 宋子鑫xd47wiaf 2021-07-22

松松垮垮的铁丝网内一个孤零零的炮楼,膏药旗下,一群吊儿郎当吆五喝六的伪军和几个罗圈腿醉醺醺的鬼子兵......

这场景,通常是抗战神剧中对鬼子据点的表现。为接下来八路军“端炮楼”的易如反掌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种陷历史于虚无的表现手法,与其说是导演缺乏抗日历史知识、缺乏应有的军事常识和严谨负责的职业精神,不如说是对抗日英烈们的大不敬!

说到据点炮楼不能不提“囚笼战术”。 “囚笼战术”是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他的前任多田骏的战术思想上优化加强,专门为冀中平原八路军“量身定做”的军事手段。

核心是:“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作为“囚笼战术”的重要一环,敌人对据点(碉堡)的设计、建造、火力配备、兵力部署其实是下了很多功夫的。

工事建筑

据点不是简单的一个炮楼。他是一个兼顾攻防,充分考虑“走”、“打”、“吃”、“住”、“藏”的综合性堡垒。

当时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的炮楼,一般高三丈到三丈六,也就是10米左右。有的甚至高达十丈。10米就是三层楼高,30米那就是十层楼高。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平原,天气晴朗的时候四周方圆几公里内的人员活动都会看得清清楚楚。

还原真实的鬼子炮楼,抗战神剧导演们不会想到:据点居然这么难打

炮楼的厚度一般在二尺到三尺,一层面积一般有20个平方米,大的能达到60平方米,便于各种武器的操作和搬用。抗战初期的鬼子炮楼非常讲究,大多采用钢筋水泥结构。随着战线拉长,物资短缺材料有所减配,但也大多为砖灰砌成,也有外砖内坯,但依然坚固异常。不要说普通步、机枪子弹和手榴弹、掷弹筒,就是使用炸药,用量少了都无济于事。

每个据点,这样的炮楼都有一个或两个以上。据点四周挖有两条大深沟,一般深一丈,宽两丈,内沟距离炮楼40-50米,外沟距离内沟10米,沟上架设有吊桥。内沟内沿一般修筑有胸墙,沟内有鹿砦,外沟外沿多有铁丝网,不少外沟内还布有地雷。

狡猾的鬼子还强迫老百姓给他们夜间打更 ,就像电影《平原作战》里老大爷打着膀子喊“平安无事喽——”一样。

据点四周几百米内不能建房,也不能种庄稼,已有的树木全部砍伐掉,形成一个人造的大开阔地,让攻击者没有任何掩体,完全至于炮楼的射界之内。

还原真实的鬼子炮楼,抗战神剧导演们不会想到:据点居然这么难打

据点内还有若干间平房,用作宿舍、仓库、厨房、厕所、监舍、浴室、牲口棚。更可怕的是鬼子也玩地道战,房屋和炮楼间多有地道连接,有的地道甚至于通往据点外几百甚至上千米的坟地、河堤、树林等地,以备遭遇攻击时从地道绕到敌后夹击,或战事不利时撤退逃跑。

一个据点一般占地10亩左右,但大的,比如河北省博野县的杜庄据点,竟然占地72亩。据点内挖有水井,储藏有大量的粮秣、草料、弹药、以及足够的医药、被服等军需用品。

还原真实的鬼子炮楼,抗战神剧导演们不会想到:据点居然这么难打

大部分据点都不是孤立的。冀中老百姓有几句顺口溜形容当时的情景:“抬头见炮楼,出门上公路。五村不带孝,到处是狼烟。”“抬头见炮楼”是说“五一大扫荡”后日伪军修建的炮楼之多,星罗棋布,最少的也是三个村一个。

不管你站在任何地方,抬头都能看到炮楼。以至于炮楼都成了那个时候农村的地标,指路的时候都这么说:“往前走,看到张家庄的炮楼往北,看到李家庄的炮楼往东直走就到了”

火力装备

由于作战对象是装备落后、缺乏重武器的共产党八路军及其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因此据点里不会配备重炮和坦克。也是以轻武器为主,九二式重机枪(鸡脖子)、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三八大盖步枪和89式掷弹筒是据点日军的主要装备。

还原真实的鬼子炮楼,抗战神剧导演们不会想到:据点居然这么难打

由于资源缺乏的缘故,日军轻起重机器和步枪等轻武器一般不强调射速,但非常重视射击精度,非常适合远距离开阔地作战。

大多据点都有汽油发电机为探照灯供电,炮楼制高点上有军用光学望远镜等观察设备,配备信号弹、照明弹甚至迫击炮发射的毒气弹的特制弹药。

兵力配置

据点里的日伪军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而且在41年之前,据点里鬼子的数量并不比伪军少。

41年之前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密度一平方公里不到一个人。而到了1941年,冈村宁次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已经增至11个师团、12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共32.5万人,占侵华日军总数的40%以上。这些兵力大部分都分布在县城和大大小小的据点里。

还原真实的鬼子炮楼,抗战神剧导演们不会想到:据点居然这么难打

而作为主要对手,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正规军才有11个甲种团、21个乙种团,不到10万人。民兵等地方武装倒是有30-40万,但对于炮楼据点,地方武装通常只发挥辅助作用。

以上三点足以说明,炮楼对于装备落后缺少攻坚重武器的八路军来说无异于要塞般的难啃。因此尽管八路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但拔除鬼子据点的战斗,伤亡人数往往会远高于鬼子。

还原真实的鬼子炮楼,抗战神剧导演们不会想到:据点居然这么难打

比如发生在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的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据点攻坚战,八路军首先攻击的东团堡外围,外围碉堡里只有上等兵藤原朝忠等8个鬼子兵所驻守。但这8个鬼子战斗极其顽强,面对数十倍进攻的八路军毫不畏惧,在阵地激战近一小时后防线才放弃抵抗,丢下5具尸体向东团堡核心阵地撤退,给我八路军攻击部队造成重大杀伤。

尽管最后在杨成武的亲自指挥且有炮兵参战的情况下,最终攻克东团堡据点(弹尽后26名鬼子自焚),但依然付出了大大高于日军的伤亡。

战争是残酷的。历史是严肃的。70年前,在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冀中大平原上,与装备水平绝对优势的日伪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八路军是最可敬的民族脊梁。

尊重历史才是对先烈最有诚意的尊重。

END

我是@暮云千里关注我,分享历史传奇,揭秘尘封档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