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均力】华阴人的迷胡情结

 西岳文化 2021-07-22

文/雷均力

华阴人的迷胡情结
   
我在我的另外一篇关于戏曲的文章中写到,我是一个热爱戏曲的人,从小喜欢家乡的迷胡,稍长,而秦腔,而京剧,而豫剧,河北梆子,晋剧等。但是,尤以热爱迷胡为最。那缠绵委婉的板胡,铮铮有声的三弦,铿锵如刀枪齐鸣的锣鼓,都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直至现在退休,赋闲在家,仍然不能释怀,常常拿着二胡,到公园里和迷胡老艺人一起,或拉,或弹,或唱,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快乐。
   
我一直在想,华阴人之于迷胡,就好比黏面之于油泼辣子,荞面凉粉之于芥末,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可见华阴人心中实在是有一个深深的迷胡情结。
     
其实,这个题目在我心中酝酿已久,今天终于可以理出一些头绪来了。

华阴迷胡源远流长。

自战国郑国之声始,至于今日,仍然不能止,可谓历史悠久。有华阴贤达王忠亮雁南先生的《华阴迷胡》专著记述,这里无需赘言。纵观目下流传范围之广,就可略见一斑。往东而河南灵宝,往西而甘肃垅地,往北而山西晋南,都有迷胡演唱。有例可佐:一次去灵宝师范公干,事毕下楼,竟然听到有二胡声从某办公室传出,而且拉的就是迷胡的“刚调”、“西京”。这着实让我吃惊。再说,现在的山西运城地区还有不少的专业迷胡剧团,不过是冠以“眉户”二字罢了。

迷胡源于华阴,传播于周围地区,可见人们对迷胡的由衷热爱。可是我还是觉得,只有华阴人才是爱到骨子里的。

在华阴有一位名老艺人杨甲元,五方杨城人。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咱华阴的新生婴儿,落草第一声啼哭,就有了迷胡的韵味,在娘胎里就接受了迷胡音乐的熏陶。这当然是夸张。但是你听,田间地头,梯田坡地,乡间小路,尤其城镇公园,随时都会有迷胡的乡音传来。近些年来,华阴的业余迷胡社团层出不穷,“迷胡中心”、“迷胡协会”、“城市文化公园迷胡演唱团”等,不一而足。人们用迷胡演唱抒发着自己的感情,高兴了唱几句,郁闷了唱几句,婚丧嫁娶请班戏,唱迷胡,新正元宵搭台子,唱迷胡,迷胡伴随着华阴人的生活,一刻也不曾分离。
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深得广大底层人民群众喜爱,他的词作流传甚广,时人赞赏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意思是说,不管哪里,只要有人,就会有柳永的曲词传唱。

实际上,华阴迷胡也是这样的。哪里有了华阴人,哪里就会有迷胡传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华阴北部渭河滩地区的广大群众,因为修建三门峡水库,而被迁移至蒲城,大荔,渭南,甚至于宁夏等地,这些地方有了华阴人,也就有了迷胡演唱。二零一七年陕西省电视台举办的迷胡演唱比赛,就有渭南的一个迷胡班社参加,其中大部分还是华阴移民。可见华阴人走到哪,就把迷胡带到哪,迷胡戏也就在那里得以演唱传播,开花结果了。

华阴人对迷胡不仅是刻骨铭心的爱,还在于因爱而生的执着。

大家知道,迷胡原本产于华阴。据王忠亮雁南先生所著《华阴迷胡》载,胡人入侵中原至二华地面,听当地人唱曲,其曲如慕如泣,如怨如诉,使之倾倒,为之着迷。于是有了“迷胡”之说。意即“使胡人入迷”。可是自马老先生那个美丽的误会以后,“迷胡”就以讹传讹,而成了“眉户”,尽管现在大家都说“眉户”,可是华阴人始终认为应该是“迷胡”。据我所知,全国目前仅有一个“迷胡”剧团,就是“华阴市迷胡剧团”,其他如山西也有演唱迷胡的专业团体,均冠以“眉户”而非“迷胡”。华阴剧团不改初衷,坚称“迷胡”,该是华阴人对迷胡热爱的执着表现之一吧。

还有2015年,陕西省电视台举办“山陕眉户大赛”,陕西以迷胡发源之地,竟不敌山西,将要败北了。于是就有迷胡爱好者在电视上大声疾呼:“爱唱迷胡的达人们,都在啊达呢吗,还不快来给咱们陕西争取比分啊!”陕西电视台派人联系华阴文化部门,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是“迷胡”,贵台办的是“眉户”大赛,如要我们参加,需得改“眉户”为“迷胡”。果然,当华阴市组团参赛时,电视台在屏幕上赫然打上“迷胡”二字。华阴人甫一登台亮相,立刻引起强烈反响。西京城里的人都在传言,华阴迷胡“嫽扎咧”,电视台门口,一票难求。这次活动我参加了,真是很受鼓舞。这又该是华阴人对迷胡热爱的执着表现之二吧。

华阴人对迷胡热爱的执着表现还有之三,就是剧目浩繁,创作丰富,名艺人众多。
华阴人唱迷胡不仅拉地摊,唱自乐班,而且还搭高台,唱大戏;不仅演折子戏,而且还演大本戏。赵坪业余迷胡剧团就保留并演出了六大本戏:《火焰驹》、《劈山救母》、《如意壶》、《三进士》、《反大同》、《大上吊》。还保留有若干珍贵的戏本,如《鞭打芦花絮》、《徐赞退兵》等。剧本是麻纸质地,毛笔手抄,纸䙅(用纸搓的细绳子)装订,很有一些古色古香的气象。十年特殊时期,说传统戏是“封资修”,一律否定不得上演。坪塬人就用华阴迷胡演出《沙家浜》、《海港》、《白毛女》、《槐树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阴迷胡剧团的看家戏,就是迷胡《李亚仙》,从五十年代姚振华先生主演,到后来雷开元先生主演,一直是常演不衰。据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也排了一出同一题材的《曲江歌女》,但从迷胡韵味上来讲,远逊于华阴剧团的《李亚仙》,后来干脆偃旗息鼓,刀枪入库,而华阴剧团的《李亚仙》在西安一演就是一个月。华阴人不仅唱高台,也唱小场。在小场演唱中,剧目就更多了。有《皇姑出家》、《阴功传》、《刘备祭灵》、《古城会》、《陈杏元和番》、《尼姑思凡》、《孟浩然踏雪寻梅》、《黑访白》、《临潼山》、《盘店》等,不一而足。 

华阴人唱迷胡,不仅仅是从前人那里口口相传,继承而来,而且有大量的新创作的曲目。《张连卖布》,据说就是华阴人创作的。具体是谁,已无从考究,但从该戏的唱词来看,应是华阴人创作无疑。宣传《婚姻法》,就唱《小女婿》;宣传征兵,就唱《参军》;学习焦裕禄,就唱《焦裕禄》。每一次国家大的政治活动或者是大的庆祝活动,都能激发华阴人强烈的创作欲望。

正是因为华阴人对迷胡的由衷热爱,才有了如此之多的剧目流传和新曲创作,也成就了许多著名的迷胡艺人。

四九年建国以前我们是不甚了解,光建国以后五十年代,就有张志忠、崔春华、崔生华、郑思恭、宁思禾、赵长河、廖逊卿等著名老艺人。张志忠,艺名锅罗,曾被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聘为迷胡唱腔教练。老先生唱《刘备祭灵》,甫一开口,便技惊四座,其声情并茂、如泣如诉的唱腔,让多少观众泪湿衣衫。宁思禾(寿娃)老艺人,五十年代曾和老艺人赵长河在渭南老艺人会演中联袂演出《大上吊》,宁老艺人一曲《翠莲哭更》,至今仍被戏迷们称颂不已。而今又有赵亚荣、党光第、王秉文、刁红萍等后起之秀,让华阴迷胡得以传承,让华阴迷胡这颗璀璨的明珠继续大放光芒。

华阴人用迷胡戏曲歌颂忠贞、义气和勇敢,歌颂爱情的甜美和孝行的感人,与迷胡戏曲一起,度过春夏秋冬,用迷胡戏曲来慰藉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 

华阴地,产迷胡;
华阴人,爱迷胡;
华阴艺人,唱迷胡;
华阴戏迷,听迷胡。
迷胡已经沁入华阴人的骨髓,一刻也不可分离。


如此看来,华阴人与迷胡的这个情结,是永难解开的了。


作者简介:雷均力,也作雷钧力,华山中学高级教师。 终身从教,四十余载,热爱学生,热爱讲台,喜欢诗词,喜欢书法,梦想有自己的诗词汇集,但目前仍然是梦而已。业余,则操琴而放歌,唱戏以抒怀,曾参加省台迷胡大赛,成绩斐然。今,退休赋闲,偶有诗词文章成篇,聊以自娱自乐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