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一章

 周氏纵横 2021-07-23

开栏语

        知青是时代的名词,每个知青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在岁月里,在梦中。往事中有真情,有爱恨,更有不老的回忆——

1959930日星期三,第二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年大庆,学校上午没有上课,全校大扫除,准备干干净净地迎接建国十年大庆;我上学的学校是《沈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当时我在三年五班读书。

上午十点多钟,大扫除一结束,同学们就都提前放学回了家;由于时间太早,我便来到沈阳市和平区南八马路的铁路商店门前。

沈阳铁路商店在南八马路和南九马路之间,集贤街路东,坐东朝西,商店大门正对着路西的一条小胡同。

在铁路商店大门的斜对过,集贤街路西,小胡同的北面,是我爷爷和奶奶开的一个小卖部,说是小卖部,其实就是一个四平方米的木板皮钉的棚子。

板皮棚子的西墙,是利用路边原来1.6米高的围墙,上部又加高了0.4米,这一侧没有窗户。南墙靠西面是一个向内开的木门,门上有两块玻璃窗。

东墙就是卖东西的窗口,窗口大约1.4米宽,中间有两扇对拉的玻璃窗,也就是卖货的地方,买东西的客人在小木房子的东墙外面选择购买小商品。

小房子北墙全是木板皮钉的墙,没有窗户;但北墙下部和靠西侧原来围墙的下部,有一个1.3米高,宽1米的突出部位,大概突出木棚子北墙1米左右,高度大约1,2米;上部是南高北低油毡纸压顶的盖,好让雨水向北流下。

木板棚子的屋面,是一面坡的斜面,东高西低,雨水从东屋檐流向西侧房檐;屋面上钉的是一层板皮,上面铺了一层油毡纸防雨,油毡纸全都用半截红砖头压住,防止被风吹走。

室内的东窗户里是两米长的卖货柜台,宽0.6米,高0.8米。柜台后边有一个高0.4米,古老的四条高腿的白茬木板凳;板凳表面全是岁月的沧桑,已经看不出木头的原色,这便是卖东西的爷爷和奶奶的座位。

靠西墙有一条宽一米,长两米的火炕,由于南墙的门向里打开,火炕在西墙室内只有一米长,剩下的一米便伸到北墙外的突出部位。

室内的火炕只有一米长,加墙外突出的的一米,火炕正好是两米长;这就是爷爷每天晚上睡觉休息的地方,主要是给小卖部打更防盗。

每天早晨,奶奶吃完早饭,便拧着一双小脚,来到小木房子,替换爷爷回家吃早饭。爷爷回家后,吃完早饭就在家休息一上午,直到吃完午饭就去替换已经卖了一上午小商品的奶奶。

我们的家在南九马路和南十马路之间,集贤街路东,离爷爷的小卖部有100多米远,门牌号是: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六段十二里八号。

 下午便是爷爷看摊卖货,直到奶奶吃完晚饭,再回来替换爷爷回家吃晚饭。晚上爷爷回到木棚子,便和奶奶关上门窗,上好门窗的木闸板。

 然后,老两口便清点一天的货款,由于所卖的东西,主要是糖块和一些针头线脑,都是几分钱的东西,利润非常小。

 一般情况下,每天的净收入大概在1.2元钱左右,最好的时候,不会超过两元钱人民币。每个月的平均收入大概在三十五到四十元钱之间。

那时卖的硬糖块有两种,一种是有糖纸包好的硬糖,另一种是没有糖纸的硬糖块。两种硬糖的零售价格分别是,有糖纸的硬糖是1分钱一块,没有糖纸的硬糖是1分钱两块。

 我每天下午下自习课放学后,便来到这间小铺子,爷爷只要看到他最喜欢的大孙子,便立刻打开柜台的玻璃盖子,从装糖块的大玻璃瓶中夹出一块没有糖纸的硬糖给我,这也是当年我每天盼望得到的唯一零食。

当我拿到这每天的一块硬糖后,我便用嘴咬成两块,一半含到嘴里,感觉那糖块在口里慢慢地化开,甜甜的糖汁在嘴里缓缓地流动,舍不得咽下去。

 剩下的半块糖,用白纸包起来,留明天享用;第二天,当我又拿到那一块糖时,便把前一天的半块糖放入口中,把这一整块的糖用纸包起来留用。

这样每天我都能省下半块硬糖,日积月累,最多时,我的纸包里有过二十几块硬糖,这些保存下来的硬糖,最后的结局,便是与我年幼的弟弟妹妹们分享了。

照片是我家1952年夏天在哈尔滨市拍摄的全家福!

前排右起是:本文作者赵雨祥、大弟雨泰、大姐雨琴。

中间坐着的两人,右边是我的爷爷(已故)、左面是我的的奶奶(已故)。

后排右起:爸爸(已故)、妈妈(已故)。

那时,我的二弟雨民、妹妹雨兰、老弟雨安还都没有出世。1953年全家从哈尔滨市搬入沈阳市。

(未完待续)

作者:赵雨祥

 2013111日星期五于  铁岭银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