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弟子规44|吸引的法则

 周氏纵横 2021-07-23

今天讲几句:“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表扬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开始接近他,真正的好朋友也会逐渐疏远他;但如果一个人当听到别人的称赞,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自我反省;当别人批评自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和他亲近。”

现在很多人喜欢谈所谓的圈子文化,认为跟对人比做对事情还重要,不过圈子文化并不是健康的文化形态,就算从“存在即合理”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圈子不过是封闭的文化形态,当然假如有圈子,也不是说想进就能进去的。尽管青少年在比较大程度上容易受玩伴及同龄人的影响,但背后是有吸引法则的。通俗地说就是臭味相投,所谓赤者近朱、墨者近黑。在我看来,所谓跟对人的说法是比较肤浅的,说跟对人不如说跟对心,要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定不能做;什么东西可以拿,什么东西一定不能要。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一个人或许可以骗得了一些人,但一定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所谓欺人容易骗心难。每个人认可的东西不一样,不是同一条道的人,你能够跟得上吗?所谓的圈子,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不是同一个频道的人,是扭不到一块的,就算是凑热闹靠在一起,也不过是同床异梦,哪里有所谓的圈子呢?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要不断修炼你的内心,改造自己的言行,自己成为内心的主人。唯有这样,你才有机会成为圈子的中心,从而吸引更多追随者。人生在应该努力奋斗的阶段,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积累力量,静等开花时刻,花开之时自然能够引来蜜蜂蝴蝶的光顾。


《论语》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世间法中,大多数人受环境的影响,而不能通过自己的内心去影响环境,所以自然有了益友和损友的说法。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澈,兄弟二人手足情深,遇到挫折也会相互勉励。有一次苏东坡因事入狱,内心更加怀念兄弟的感情,在狱中作诗一首,遥寄苏澈:“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这里的“未了因”其实就是缘分,一个缘字把世间的人和事连在一起。当然,苏东坡另外一首著名的词——《明月几时有》,也是怀念苏澈。他们兄弟感情深厚,在诗歌词赋方面相互促进,因而成就二人在历史上的地位,这都是他们相互感召的结果。不过苏东坡身边也有损友,如章惇。章惇年轻时和苏轼一起游山玩水,遇到非常险峻的山峰,明明没有必要冒险,章惇仍然冒死去攀爬。苏轼见了这么不要命的人,对章惇说,你能杀人。后来章惇做了宰相,因嫉妒苏轼才华和声名,就向皇帝进谗言。结果是苏轼先贬惠州,再贬儋州。黄庭坚在一诗中记录苏东坡被贬的情况:“东坡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益友虽好,损友也罢,关键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遵循自己的内心,努力成为内心的主人,自己成为所谓圈子的中心。如果一个人内心能够常生善念,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