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老陈讲易经 8 ]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周氏纵横 2021-07-23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前几天,一个朋友和我说,这几天要陪小孩高考,所以有些事情不能按时进行。我笑了笑,回答说表示理解。但笑完之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父母为孩子保驾护航,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如果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或者父母老了,又或者父母的身体不好,又由谁来为孩子保驾护航呢?当然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孩子尽快懂得自立。

人,只有到了特定的时候才可能做到做自己的主人,当然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了自己的主人,做不了自己主人的人生,都不是真实的人生。因为“做不了主”,所以无论是面对世间种种的人和事,还是面对自己,大多数人难免会有种种的疑惑,甚至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各种问题。只有把每个时期的问题顺利解决了,人才能往前进一步。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问题,都会选择请教父母、老师,或者咨询一些关系比较亲近的朋友。不过,按照传统文化的观念,还有一个可以作为我们面对疑问和不解时候的“咨询者”,那就是《易经》,准确地说应该是精通《易经》的人。“无有师保,如临父母”便是出自《周易系辞下》,“师保”是指古代负责教习贵族子弟的师长。《礼记文王世子》:“入则有保,出者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

人的成长当然需要保护,尤其是在人生的早期,父母是我们的保护者,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情感上,可以说父母是我们一辈子的保护人,任何时候父母都愿意为我们“出头”,尤其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就能体会到:为了孩子,基本上所有父母都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例如面对老鹰的袭击,明知道自己不是对手的母鸡也会为孩子奋不顾身。动物是如此,何况是人呢。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这句话涉及三者的关系:师保、父母和易经。师保和父母都是我们早期的领路人和保护者,不过师保和师傅或者老师还是有区别。师保是古代贵族请的老师,也有点类似保镖,但不是单纯的肌肉发达者。一般来说,师保都是古代贵族给家族子弟请来的智勇双全的老师。当然对于大众来说,没有多少人能为孩子请到“师保”,能有读书的机会就已经不错了。这么一来,“师保”是少数人才拥有的,而把《易经》(准确来说是精通《易经》的人)作为自己的指导者,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便是可行、可取的。“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这句话放在这里的意思便是说:《易经》的指示,即是父母的训话。但在实践中,这里又有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有惑,并且是惑不能解,才会咨询到精通《易经》的人,或者自己研究《易经》。因为《易经》可以相信,但对于所谓“精通”易经的人,能够相信吗?也就是如何找到值得信赖的并且精通《易经》的人,便是个难题。原本有疑惑,现在面对一个自称或者被认为精通《易经》的人,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千百年来,《易经》的地位无人能诋毁,但《易经》的“密码”又有多少人能“破译”呢?又有多少人敢说精通《易经》呢?

二、《易经》讲究“三不占”:不诚不占、不义不占、不疑不占。古人讲的“闲坐小窗读《周易》”,其实讲的是一种读书的心态,而真正面对《易经》,大部分都是“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如果是既定是事实,请教《易经》,便是毫无意义。《易经》给出的答案,不是一就是二,不是东就是西,不是阴就是阳,不是对就是错,用的是两分法思维。当然不符合诚信、有违背天道的事情,请教《易经》,除非是心术不正的人,否则这类事情都应该是直接建议不能做。

三、《易经》能保证一次、两次顺利和平安,但如何保证终身健康吉祥呢?其实《易经》一开始便告诉大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一个人要做到面对任何事都无疑惑,唯有多积德行善,因为德是解惑的能量;如果一个人想要一生平安吉祥,更要积德行善,因为德是一种运行于天地之间的正气。所以,《易经》给予我们的帮助,便如同师保和父母的教诲,当然要终身践行之。

把“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这句话的格局再放大一些的话,对整个传统文化做一次检索,结论是:道德即是能力、能量,做有德之人,自然诸事顺利,人生平安吉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