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与思考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1-07-23

读书和思考似乎是同时进行的,但大多数人只是读书,并不会同时思考,也不会把书里的知识活学活用。当然有的人只会思考而不喜欢读书,就显得幼稚可笑了。那么,读书和思考是不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呢?

当然是了。读书的目的有很多,有纯粹为了消遣的,有为了获得知识的,有为了获得写作素材的,有为了增强自身某些方面的能力的,有把读书当成追求对象的手段的,有把读书当成接近领导的手段的,有把读书当成摆样子的,当然也有把读书当成思考的引子的。读书并非开卷有益,而是读了好书才算是开卷有益,要是读一些低级趣味的书反而有害。读书可以让人增加知识,获得很多能力,当然也可能让人误入歧途,一蹶不振。读书的同时要思考,而不能生吞活剥。社会很有意思,喜欢读书的人没钱买书,不喜欢读书的人有钱,但不买书。于是,喜欢读书的人就要借书来读,读的时候要计算着归还的日期,以免误了日期再借就难了。那么,读书速度很快就一定会影响阅读质量。毕竟,有些书需要“细嚼慢咽”,需要细细品味,需要掩卷沉思,需要反复琢磨。如果只是浮光掠影,也没有什么记录,就会阅后即忘,不会引起什么内心的波澜了。

书籍本身是一种文化产品,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和物质条件没什么关系。很难说在优雅的环境读书就一定会比在陋室读书效果好,也很难说富人一定就比穷人读书效果好,在读书面前,人人平等。但人们要是读书之后独立思考,就会获得很多心得体会,也就不会等同于庸人的读书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又不是平等的。有所收获的读书才是有效的阅读,读过就忘的读书本身就是无效的阅读。但也不尽然,读书本身是无功利的,但从长远来看,又是具备功利属性的。有些书虽然读后没有让人们产生很多的感触,但却内化为一种知识储备,当人们以为忘记了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应用场景,激发了对于过去读过书本知识的记忆,那些书本知识就浮现出来,对人们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或者对人形成其他良性的影响。可以说,读好书就是开卷有益的。

读书的过程伴随着思考,不然人们不会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也不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这些知识储备。人们带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读书的时候难免会进行个人的判断,也会对书中的知识进行有鉴别地借鉴和吸收,并不会全盘接受。这种鉴别本身就是思考,而不仅仅是一种阅读。如果读完以后,有所感触,形诸笔墨,就更加印象深刻,而且还会和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进而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即便很多书看似没用,比如一些小说,只是用来消遣的,但里面的人和事一样能对阅读的人形成影响,而读者也一定会加入自己的判断,甚至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了。

读书多的人不一定真的有才华,很多都有“掉书袋”的毛病,引用很多经典名篇名句,就是形不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也不能有自己的任何真知灼见,只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了。人们除了知道他们读书多,知识渊博,就不知道其他的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创建,更不会著书立说,只是用读书来作为自己懒惰的幌子。读书要思考,思考之后要有所记录,并不能仅凭记忆支撑,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就知道读书不思考的弊端了。

随互联网的大潮袭来,读书的人不多了,读网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实体书店都撑不住了,纷纷消亡。喜欢读书的人除了读纸质书以外,还要读电子书,很多免费的电子书都成了阅读资源,只是看时间长了眼睛受不了。于是,人们开始不读书,却来看互联网短视频了。如此一来,书籍的力量就会弱化,而短视频的影响力就会增强。一旦中了短视频的毒,人们就再也难以自拔,而且以为掌握了很多知识,其实只是让短视频中的人代替自己思考罢了,还是懒惰占了上风。

思考是要费脑筋的,甚至有时候费力不讨好,于是很多人只是简单地思考,却不读书。那么,他们思考的东西一旦说出来就会让读过书的人耻笑,因为他们只是凭借经验说话,而经验往往体现先验主义的模式,根本靠不住,谁要是相信不读书而思考的言语,谁就会陷入个人偏执的迷狂之中,甚至要大搞迷信活动了。不读书乱思考是很危险的,很容易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潭,也很容易犯了幼稚病,被人牵着鼻子走。历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因为大多数人不读书,被人蛊惑,让别人代替自己思考,结果成了别人的马前卒。

读书要思考,就好比吃饭要消化一样。只吃饭不消化就是浪费,只消化不吃饭就会饿死。读书和思考是同时进行的,而思考也会在读书完成之后延续下去,并不停地运转。当下,不是读书与思考的结合出了问题,而是人们读书出了问题,要找一本有用的书,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书读起来才是正道。无人读书,却大谈读书和思考的关系,怎么说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让人笑不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