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四章 世纪忧患●中部崛起 记者换位看湘鄂

 城头山视窗 2021-07-23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

(长篇报告文学 作者/易宗明)

第四章 世纪忧患

作家谢冕在世纪末留言中说:“又到了一个世纪的尾声。当二十一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如今活着的几代人都还活着,但现今活着的我们都在慢慢地送走这个世纪最后的几抹斜阳。历史终于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思考这整整一百年,我们因而显得壮丽而悲凉。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和古老的社会,一百年本来就是短暂而匆忙的,但自上一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末,灾难和忧患似乎没完没了,中国知识分子感到了它的'漫长’。因而,关于它的思考显得异常沉重。”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始于忧患终于小安的世纪。澧州这块土地虽谈不上风云诡谲,但不断萎缩、不时割裂却也让人欲说还休。未来已来,历史不曾远去。从城市变迁的忧患到时代转型的焦虑,谋求共同体的梦想似乎愈来愈明晰。忧患源自历史,焦虑源于未来,而使命是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对历史的郑重承诺。

洞若观火 让津市快点起飞

中部崛起 记者换位看湘鄂

人海孤鸿 什么使得津市如此没落了

闲棋冷子 融城高呼声背后的尴

    中部崛起 记者换位看湘鄂

内陆腹地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中部六省,承东启西,连南通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同时,对中部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2004年,湖南日报社和湖北日报社共同策划组织了“记者换位看湘鄂”的大型跨省采访活动。

5月19日起,两省记者通过湘鄂边界一个月的采访,得到了这样几组数据:沿边两省20个县市区,版图面积为43182平方公里,人口为1227万,2003GDP总量为675.9亿元,财政收入为36.1亿元,分别约占两省县市区的八分之一,版图面积的九分之一,人口的十分之一,GDP的十四分之一,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这种依次递减状态,说明这一区域经济运行规模与水平都赶不上湘、鄂两省腹地。

在当时中央确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方针的大背景下,“记者换位看湘鄂”采访活动,对谋划这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壮大两省县域经济、共同实现中部崛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时我供职《湖南工人报》常德工作站,恰好在津市斑马蚊香总厂邂逅了湖北方面前来采访的一拨记者,所以对这一大型跨省采访活动非常关注,记忆犹新。

斑马蚊香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承清硬是把由15个婆婆姥姥组成的、生产单一的棒式蚊香的集体街办小厂,变成为占地10万平方米、拥有1000多名职工、拥有在全国和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知名的“斑马”系列产品的集团公司,旗下有生产、商贸、科研、原料等26家企业和科研单位。我在《湖南工人报》发表的通讯《牧马天涯路》中感叹:“斑马效应”让国人惊奇、折服;“斑马精神”让国人瞩目、观止;作为一种“斑马现象”,更令国人感叹、痴迷!文章用了三个小标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人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语成谶,“斑马”蚊香如今还真应了那“灯火阑珊处”。

在“记者换位看湘鄂”采访活动中,湖北日报记者曾祥惠、杨发维、李济东、杨礼兵采写的《昔日对手今安在——在津市想沙市》,是那样耐人寻味——

未到湖南之前,听说湘西津市人的眼睛,近10年间盯着湖北沙市,一直在暗中比发展。

津市与沙市,中间还隔着一个湖北公安,津市缘何视沙市为发展对手?在津市城区采访,汽车几次往返横跨澧水之上的大桥。窗外河上,掠过船影。史载,明中叶这里始置官渡,商铺旅店渐多。清道光年间,市区达“四街四十八巷”,由卧波凌空的七座小桥沟通。几百年间,津市成为湘北商贾云集之地。如同津市不舍澧水,沙市也偎依着长江。这里,水道宽阔、舟楫便利,是长江中游货物吞吐频繁的商埠之一。津市之津,含渡口、要津之义;沙市之沙,当为大浪淘沙、紧傍江河。津市人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两地相同的地理特征,相同的区位角色,注定会相望南北,相互竞争。

当历史车轮碾过岁月长河,扭转乾坤的新中国诞生之时,津市与沙市,无论是产业结构、经济实力,还是城市面貌,可能都在伯仲之间。改革开放之后,沙市工业突飞猛进,培育了“活力28”“沙松冰箱”等一批颇有影响的产品。津市工业经济却步履维艰,并不令人满意。上世纪90年代初,人民日报据此作出两地对比报道,令津市人心里平添沉重。

此后10年,津市人锐意进取,与沙市展开竞跑。25日,我们乘坐的汽车,行驶在津市宽阔的九澧大道,丽日蓝天之下,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漫步没有围墙的三湖城中公园,水水相连,绿阴蔽日,花香四溢。

城区“客厅”明珠广场,喷泉吐翠,芳草茵茵,游人如织。改造旧城城隍庙而来的步行街,古朴风格与现代气息交织,集购物、餐饮、文娱等功能于一体,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这是一个外来投资者以6000万元兴建的。眼下,另一个外来投资者拿出8000多万元,正在建设商贸一条街。

在城市的东北角,以展现生态要素为唯一目的的车站路,从设计到招标、施工,每一环都体现着全新追求。津市用现代化的理念,营造着一座美丽的城市。澧水滋润,青山布绿,津市弥漫飘逸灵动。

我们来到城郊工业区邦乐汽车公司。走进占地七八亩的宽敞车间,流动的装配生产线上,驶下一辆又一辆客车,有如一首节奏明快的诗。近旁,年初着手建设的15万套车桥项目工地,焊光闪闪,向天矗立着一根根桔黄色的钢铁支架,勾画出面积达30多亩的巨型车间的恢宏气势。今天,津市不仅提供着汽车生产的重要部件,还出产市场看好的汽车整车,以令人不能小视的业绩,融入中国汽车工业主潮。

依托丰富的资源,津市相继推进十多项技术改造,取得年产30万吨优质食用盐的资格,跻身我国中部同类产品的前列。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津市又不失时机地引进巨额外资,完善年产20万吨工业用盐的生产能力。广阔市场空间,让津市深度、系列开发盐化工产品的创造性,日渐显现。

津市,有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糖果生产企业,有占据区域市场相当份额的味精生产基地,有供不应求的10多种风味独特的小食品制作生产线。食品工业的天平,近年间频频向津市倾斜,为这里带来不尽财富。以发展经济为己任的市长何英平,把生机盎然的津市工业,概括为“三大板块”:汽车、盐化工、食品。这一引人瞩目的板块经济现象,吸引许多经济学家前来考察。

津市只有26万人口、550平方公里面积,却有13万人居住在城区,城镇化率达50%以上,这在整个湘西乃至湘鄂西,都令人难以望其项背。津市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与生机盎然的工业推进,使这座城市插上腾飞的翅膀。

昔日对手今安在?在湖南津市,遥想湖北沙市,记者心潮难平。近来,在对沙市的多次采访中,我们为这个城市一批曾有过广泛市场影响的产品,现在难觅行踪感到惋惜。当年曾以美丽、洁净而得分,争得全国中等城市文明创建现场会的沙市,如今城市建设起色不大,城市设施因缺少呵护,朝气顿显不足。亲爱的湖北乡亲沙市人,建议你们到邻居津市来走一走、看一看。也许,我们可以从不甘平庸的津市人身上,学到锐意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快沙市经济社会发展。

在四位湖北记者的眼里和笔下,津市生机盎然,活力四射,堪称沙市楷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观点呢?

沙市原为湖北省辖市,现为荆州市沙市区。沙市1895年《马关条约》开埠,至20世纪初期发展成湖北省第二大良港。1949年7月15日,沙市解放,划为省辖市。1956年改为荆州地辖市。1979年复为省辖市。沙市是湖北省上世纪80、90年代的明星城市。1994年10月,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设立荆沙市;1996年更名为荆州市,以原沙市市辖区为主体,对区划作适当调整后设立沙市区,成为中心城区

作为湖北省老轻纺工业基地,沙市工业存量厚实,产品市场广阔。活力28洗衣粉、沙隆达农药、荆江热水瓶、鸳鸯牌床单、摇臂钻床等一批国家名牌产品享誉海内外市场。但沙市从省辖市变成区后,似乎从轻工业龙头变成了缺少资金的空壳,部分企业调到市里发展。湖北炼油厂、湖北化肥厂等计划在沙市安家的大企业走了,沙市日化活力28不得不把品牌卖给德国波尔集团,曾经的家电头牌沙松电器无奈中被小天鹅、海尔、科龙等后来者居上……对此,市民对沙市合并颇有微词,一时沸沸扬扬。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过境迁,2017年,湖南省委政研室调研报告指出,荆州与沙市合并后,发展加速,正在建设保税物流中心。而荆州下辖的公安与松滋发展明显后劲十足。真是此一时彼一时,荆州与沙市合并后,沙市区如今显然让津市更难以望其项背。

“记者换位看湘鄂”采访活动结束之际,湖北日报记者曾祥惠、杨发维、李济东、杨礼兵、翟志清、黄俊华撰写了一篇《中部崛起边界有责——湘鄂边界经济浅论》的时政文章。

文章对湘鄂边界经济提出了三大建议:由封闭到竞争是历史性进步,低水平竞争也亟待改观;边界是中部的“中部”,协调发展边界不能缺位;学会坚持与妥协,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宽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记者换位看湘鄂”,跳出本地看对方,不失为一种颇高境界。记者们的观点具有远见卓识,他们的见地无论对于湘鄂边界的发展,还是对于今天的津澧融城都不无裨益。

对津市这个年轻的轻工业城市,我一直留存着一种美好的记忆。改革开放之初,我的祖父就把裁缝铺开到了津市襄阳街、湘澧盐矿,我的父亲也带着副业队转战过湘澧盐矿、湖南拖拉机厂、津市丝绸总厂、缫丝厂、绢麻纺织厂、印染厂、床单厂等单位从事小型基建项目。我享受过同龄人中许多人未曾享有的津市繁荣带给我的小小“红利”,甚至与我交好的同学也假期投奔父亲麾下“搞副业”,我还参加过津市市委大院迁建的“金鱼岭大会战”。

津市因是“弹丸之地”,城区面积仅为5平方公里,因此津市的经济一直显示着浓厚的外向型经济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津市的的确确又辉煌过,只不过辉煌地带由北岸转移到了对河的南岸。澧水河南岸襄阳街码头到丝绸总厂直到津澧临界的二米厂,是一条美丽如丝质飘带的水泥公路,长达4公里,一面临河,一面连着工区。工区内厂房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派忙碌景象。每到下班时分,最喧闹最自豪的就是身着工衫的姑娘们了。她们一如花儿绽放,身上散发着奇特的幽香,吸引着一双双火辣辣的追逐目光。可姑娘们都佯装不见,趾高气昂,相互继续那充满幻想的谈笑。可转眼避开众人,一个个则开始出双入对,在宁静的深夜犹如夏日的星星一样,闪亮着她们的光华。

2005年,就在沙市疾呼“工业兴市”,重塑沙市城市形象、建立沙市工业园之时,津市的光华却在不断褪去“麦穗”味精、“斑马”蚊香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如“池小养不了大鱼”的卷烟厂搬往常德,再怎么耀眼的光华也没有了津市的光彩。

企业强,则工业强;企业新,则经济新。奋发图强,津市历届领导班子开始图谋用更高效、优质地服务企业,共同打造津市经济新蓝图。

据常德日报津市记者站站长单家庆给我提供的津市统计局“改革开放40周年津市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津市市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懈努力,创新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跨越。

从经济规模来看,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财政总收入仅0.3亿元,2017年达到7.1亿元,年均增长8.2%。工业生产总值由改革初期的1.7亿元增至2017年的274.9亿元,增长了161多倍。改革初期,农业生产总值仅0.03亿元,到2017年增至12.99亿元,增长幅度巨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0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5.7亿元。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津市市经济总量一直在稳步提升,只不过体量发过来已经变得不及澧县的一半了,而且区域的低迷在城市发展上反映尤为突出。

待续)

主编/易宗明| 编辑/黄静


创作中的初稿,恳请提出指导意见!欢迎提供有关津澧融城方面的素材和采访线索!谢谢!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四章 世纪忧患●洞若观火 让津市快点起飞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三章 历史清盘●兄弟阋墙 澧县、津市的九次分分合合(上)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三章 历史清盘●火焚电桩 张之洞奏请岳常澧道移驻岳州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二章 千古兴盛●地缘之谜 叹为观止的北纬30度(下)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二章 千古兴盛●城市基因 镌刻在历史墙头的古澧州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一章 国家战略●津澧新城 徐徐拉开融城大幕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一章 国家战略●澧育惠兰  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