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趣阁|《自由意识的发展》薛华著(1983年版)

 翰墨书海 2021-07-23

《自由意识的发展》薛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自由意识的发展》作者简介


       薛华(1937年-)山西省寿阳县人。1957年至196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2年考取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贺麟研究黑格尔哲学。1965年至1997年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从事研究。1981年为首位新中国成立后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的哲学学者,在鲁尔大学及慕尼黑大学研究德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在德语区的影响。他活跃于国际学术讲坛,是德国东亚哲学学会创建人之一,中国系列国际老子研讨会发起人,2006年上半年被选任德国“吕内堡讲座” 国际级学者第四届主讲人。主要成果收在《薛华译著集》,2010年出版所译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817年版、1827年版、1830年版)。他关注中国传统思想与哲学,对传播中国文化与哲学、对中德文化与哲学交流做出了贡献。薛华是我国黑格尔及德国哲学研究家、翻译家,薛华数十年来从事哲学研究工作,他的黑格尔研究成果,对其后的黑格尔学习与研究产生了明显影响。

《自由意识的发展》内容简介


       “自由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所研究一个方面。在黑格尔那里,意识是对一个对象的意识,也就是对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区别的意识;反之,自我意识则是把对象看作自身,也就是在意识到这一区别的同时还意识到自身与对象之间没有区别:“我把我同我自己区别开来,而在其中对我来说直接的就是:这种区别并没有被区别。”或者反过来说,自我意识是“对无区别者的区别”(黑格尔,1979年)。薛华先生在其《自由意识的发展》中指出:“自我意识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实践性的环节。” 

       薛华走上德国哲学研究之路,则源自少年时代的“看不懂”。据说,他在念中学的时候读到贺麟先生翻译的黑格尔《小逻辑》,正是因为看不懂,才对黑格尔产生了兴趣。复旦大学哲学系张汝伦教授在《良知与理论》一书中谈到20世纪80年代的黑格尔研究,指出:“近20年研究黑格尔的著作实在不多,研究他的政治、社会和历史思想的著作就更少了,除了薛华先生的几部著作外,几乎付之阙如。”薛华的黑格尔哲学研究对国内相关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有一些哲学研究者坦言当年他们是读薛华的书走进哲学的。

《自由意识的发展》前言(薛华)


       这本书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有关自由学说的阐述。和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这著作也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一种尝试。因为是一种尝试,所以首先是为了自己对问题能获得较清楚的认识,自然也就带有探讨的性质。

       《精神现象学》是哲学史上最难懂的著作之一,这是公认的。如果说读黑格尔的书是引起头痛的最好办法,那么这里最好办法中的最好办法是读他的《精神现象学》。但虽然如此,迄今以来对《精神现象学》的研究还是富有成果的,这首先见于上世纪中叶,然后见之于本世纪中叶。这说明《精神现象学》虽然难懂,但终究还是可以懂。作为人类精神的一个伟大创造,《精神现象学》一方面在哲学认识上达到个罕有的高度,另方面也为理解它提供了途径和可能。

       现在对《精神现象学》的研究似乎是处在低潮,似乎沉寂下来了。这种状况,不能与《精神现象学》初问世以后相比,也不能和黑格尔成为“死狗”那个时期相比,因为它是在一场热烈讨论后进行总结和摸索新的研究途径,因为黑格尔研究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哲学研究事业整个来说并没有沉寂,而只是研究的重点有所转移。

       无论如何,《精神现象学》仍保持着它的诱人魔力,原因除它本身而外,与现有研究也有关系,——尽管人们对 《精神现象学》已有所理解,但是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至于对它的批判和继承则更是一项艰巨任务。这本书仍然是个秘密,需要把它揭开。

      问题是被明确提出了的,是提得必要的、合理的,因此对《精神现象学》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是在期待之中的事情,并且也不能排除取得新的进展。这里可以说有一种“研究的逻辑”。这里也需要研究领域之外的契机。如果不只在专门研究领域,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有大量重要问题需要理解或解释,研究工作就会以更大的必然性提上日程。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开始于惊异,似乎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

       狄特.亨利希(Dieter Henrich) 说过一句话:“谁想理解黑格尔,向来只能是通过自己。” 这句话在黑格尔研究者之间已流行开来。它道出了黑格尔研究者的苦衷,说明对黑格尔取得正确而有效的理解,在今日是如何困难。可是人们也承认在黑格尔研究中需要创造性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和阐发黑格尔的思想。对于《精神现象学》的研究也是如此,人们应该研究它的结构,也应当研究它的内容;  可以研究内容的这一方面,也可以研究其他方面,这也正是现在黑格尔研究的要求之一。

       写《自由意识的发展》这一著作,是作者一九八O年提供给西德洪堡基金会 (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 研究计划中的一个项目。洪堡基金会支持这个研究计划,并提供条件,使作者得以在黑格尔研究所(Hegel-Archiv)从事研究工作。一九八一年二月作者到达黑格尔研究所后开始动手写作,同年年底完成这项工作。写作前,写作计划曾请奥托.珀格勒尔 (Otto Poggeler) 教授过目,得到了他的支持。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一章中的问题,曾与珀格勒尔先生进行讨论,得到了他的有益启发和可贵帮助。作者也曾得到德国同事施奈德尔 (Schneider) 博士、麦斯特 (Meist) 博士和邵尔茨 (Scholtz) 博士的赞助。本书之所以能在德国完成,与洪堡基金会的支持,与德国同事在友谊和学术两方面的热情帮助,完全连在一起,当它在这里发表时,作者自然想到那段友好交往生活,对德国朋友产生怀念与答谢之忱。

       国际同行、特别是德国同行对中国的黑格尔研究非常关心。他们认为中国的黑格尔研究将对黑格尔研究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他们把中国参加国际黑格尔研究看作本世纪黑格尔研究中的重大事件。

       这些,自然使人产生一种义务感。对于作者来说,同时也感到有些不安,因为黑格尔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也就是哲学研究本身,同时黑格尔研究已经是一项国际性事业,要达到一定深度,确非易事。但作者确信德国同事和朋友的期望反映了一种必然性和可能性,对此不可无动于衷,不可望而却步,因而把自己应当做和可能做的归结为学习和尝试这样两点。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和尝试便是做“始于足下”的工夫。

       这本书的目的是阐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由学说,是试图从自由理论方面来理解《精神现象学》。正如前面说过的,它是一种尝试,是否是一种行得通的尝试,需待以后进一步证明。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借鉴黑格尔,系统地论证人的自由,这是更为复杂的课题,它更要求一系列的学习和尝试。

作者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一日于北京

《自由意识的发展》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