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华勇:什么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彭华勇家庭教育 2021-07-23

物质丰富了,家长有时间有条件了,就会不自觉地替孩子担心。所以为什么说现在社会是一个焦虑的社会,教育问题越来越普遍的社会。为什么以前的孩子没那么多教育问题呢?因为以前的家长没条件,没时间过度关注孩子,所以不会焦虑,不会过度替孩子担心和承担。

以前家里都没什么好的条件,孩子吃就吃,不吃拉倒,孩子反而吃得好,吃得壮。现在的孩子要是吃少了,家长就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吃一点,做孩子喜欢吃的,给玩具给钱哄孩子多吃等。以前家长没想着一定要孩子读多少书,因为条件有限,很多孩子想读书还因为没钱读不了;现在的孩子,家长从小生怕跟不上,监督陪伴写作业,考试退步了,想办法搞,但是现在的孩子厌学不读书一大片。

为什么会如此呢?古话早就告诉我们: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这句话出自哪里呢?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秀才,姓罗,因为从小家庭很穷,读书很用功,但是,考上秀才后,后面几次考试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能沮丧地离开家里,后来去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当先生教学生读书。然后有了自己的妻子生了孩子,他的妻子出自富贵人家,不擅家务,所以也不想让孩子吃苦,处处照顾得比较好,罗秀才在外头教书几年,终于回家了,看到了自己长高的儿子,想要把他送去上学,于是他便考考他。

因为他儿子还比较小,罗秀才就通过对对联的方式考他,就给了一个字让他儿子对,他的妻子知道自己儿子平时啥都没有学,怕儿子惹他爹生气,就指了指地,他的儿子若有所思的想了会儿,突然明白了什么,就对出鸡屎,原来他的儿子看见了地上有鸡屎,罗秀才气得上气不接下气,又继续问他,给出父亲让他对,母亲又连忙提醒他,把手指了指地自己,结果他的儿子又看错了,给出的答案是,罗秀才很是生气,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希望了,将来会也和自己一样没有出息,随后扬长而去,想不开就去寺庙做了和尚。

罗秀才离开后,这个家里就没了顶梁柱,儿子也渐渐感觉家里没什么依靠了,母亲知道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出息才使罗秀才出家,心中羞愧,于是在空闲时间中教导儿子,然后又三顾茅庐,虔诚以拜师之礼请来当地的好老师,收自己儿子为弟子。

他的儿子虽然之前啥也没学,基础差,但是,父亲走了后,家里毕竟没有了之前那么雄厚的依靠,所以,自己也感觉要努力了,于是发愤图强,坚持不懈地学习,最后竟然中了状元。

看中状元后,家里摆酒席庆祝,出家的罗秀才在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高兴,就回到家里。

守门的,以为和尚是来化缘的,请示罗母后就准备拿些钱财打发他,结果他不要钱财非要见到状元,见到状元后在门口留下了一句诗:离别家乡十八秋,千钱斗米我不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这句通俗的诗句之后流传千古,一直在告诉世人一个关键而智慧的教育思维。可惜,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缺失,很多人在做着这位秀才和她妻子前半段的教育功夫,结果孩子越教育越糟糕。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有三点可以值得家长思考。

第一,心态担心焦虑,孩子教育不好;心态放下,相信孩子,孩子反而教育得好。秀才出家了,没有了期望,没有了焦虑着急的教育,孩子反而状态好了。

第二,替孩子承担,承担得了一时,承担不了一世。小时候,秀才的妻子呵护儿子,儿子学习愚钝,后面因为先生出家了,放下了,没有过度呵护了,孩子反而自然成才。

第三,盯着孩子眼前的苦,一时的教育,忘了长远的路,长远的教育,家长就会着急焦虑,不自觉地替孩子承担,孩子眼前看着没事,其实后面越来越糟糕。眼前抓着孩子学习,在意学习成绩,却把孩子独立承担自我负责任的品质丢了,你觉得是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关键是日后往往芝麻都没有!

所以在和家长交流孩子厌学叛逆不读书的问题时,我一直说,放下对孩子的担心,着急,放下替孩子承担,哪怕孩子不读书,那也是孩子他自己的事情,现在不摔跤,求着他,哄着他去读书,将来其实会摔更大的跟头!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焦虑的社会,焦虑的父母习惯性地过度替孩子承担,所以会有很多的年轻人,二三十岁了依旧不会为自己负责任,依旧没有独立。教育永远要从孩子一辈子考虑,否则家长就是成为灭火队队长,今天替孩子着急成绩,着急读不读书的问题,明天考虑考大学的问题,后天操心孩子找工作,后面又操心找对象,一直替孩子操心,关键是操心了,孩子依旧没有长大独立,更加没有因此优秀,反而很多成了烂泥扶不上墙!

 所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家长区分了孩子与家长的界限,属于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轻松了,孩子有机会吃亏吃苦了,就自然锻炼成长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