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字——夏

 新用户3451G7HJ 2021-07-23

每日一字——夏

蝉声未闻已立夏……每日一字,滴水穿石。

     【今日立】谷雨悄无声息地走掉(每日一字:谷),今天立夏了。去年的今天,妈妈早上发微信说:“今日立夏,晚上煮鸡蛋。”结果到了要洗洗睡的时候,才想起来。问:“吃鸡蛋嘛?”少年在屋里,隔着房门果断地答:“不吃!”

        其实,我们家以及各自的老家,都从来没把立夏当个特别的日子。斗蛋、秤人之类,不知道是哪里的习俗。古人慢节奏,不慌不忙点算着日历,每个节气都要仔细地讲究一下,踱着步过日子,似乎有种令人向往的从容。

        立夏的夏,作四季中的第二季讲,应该是西周中期以后的事。因为从殷商到周初,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或因彼时农耕尚且粗放,春种秋收,两季就够吧。

        那么在表示季节之前,“夏”字怎么讲?


       《说文》解析夏字篆文说:“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一头(页)、双手(臼)、双脚(夂),加起来是一个完整的人形。这个字,被古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用来自称。所谓华夏(華部落和夏部落)、诸夏(我们大夏),即由此而来。

         给自己取名,为什么选“夏”这个字?一种说法是,夏有特别强大的意思。最早的字典《尔雅·释诂》就解释:“夏,大也。”但画一个人特别威武的人,为什么就是“大”呢?

        翻查中,读到清代文字学大家朱骏声对金文“夏”字的析形:“象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意思是说,天气热了,有个人四仰八叉地躺着,手脚清晰可见。忽然想到,甲骨文“大”,就是人四肢伸展的形状,两者间莫非有些关联?

         汉代扬雄的《方言》里记载:“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可见秦汉时,“大”已是“夏”字常见之义。《诗经·秦风》有“于我乎,夏屋渠渠”之句(唉!我呀,也住过大屋高房),“夏屋”即大屋,后来简称“夏”,再后来,变成了“厦”。顺便说一句,夏、厦,古音都读hà,到现在广东话还是这么读。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说立夏:“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说是因为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大,所以叫“夏季”。大就大嘛,中间又冒出个“假”字来,奇怪得很。难道“假大空”老早就是一家?

       《礼记·月令》讲立夏征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寥寥数字,景象如画。岭南之地,月令永远是模糊的。此刻夜深,一阵骤雨刚刚过去,阳台的铁皮顶棚滴滴答答地响着。远在长江边上的故乡,杨柳的枝叶茂盛得只见一片黑影,豌豆和油菜已结了荚,月光下的田野,夜色中仍然是满眼的绿。

 

PS.夏字析形,也有不同意见的。

(1)《汉字源流字典》收了一枚“夏”字的甲骨文,象一个手持斧钺,奘大威武的武士形。金文写作高大人形,乃讹变所致。但这个甲骨文,《甲金篆隶大字典》在内的各书都未收入。

(2)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从“秋”字象蝗虫形及蝗灾发生时间推测,金文“夏”,“大概作巫舞蹈之状”。因夏季干旱,须巫师作法以求雨。白川静也认为“夏”为人舞蹈形。古代乐曲中有《九夏》、《韶夏》,可为例证。

(3)唐汉《图说汉字》,则收入三枚以“夂”为底的甲骨文“夏”字。认为“夏”字上部突出眼睛(目),下部突出脚,应象一边走动一边巡视之形。

兹录在此,以备参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