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兰·托马斯被评论界认为是继威斯坦·休·奥登以后英国的又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作大体属于超现实主义流派,其诗中所蕴含的内容具有梦幻色彩。4月23日,诗人、翻译家海岸,作客思南书局诗歌店,与大家共读狄兰·托马斯的诗歌,“90后”唱作人李程现场表演了自己谱曲的叶芝以及狄兰·托马斯的诗歌作品。 海岸从托马斯的生平谈起,由此观看诗人的人生与其诗作间的联系轨迹。1914年10月27日,托马斯出生在英国威尔士斯旺西海湾地区一个家庭,据说他八岁开始写诗,打小就自诩为“库姆唐金大道的兰波”,早年身边常带着一本笔记本,16至20岁间写下200多首诗歌习作,这本手稿笔记本为人收购保存了下来。人们发现他后来发表的作品在他的笔记本里都能找到雏形。 “托马斯童年时就从词语出发寻找诗的灵感,无意间道出了诗歌的本质。”海岸说,这一点在托马斯1934年写给初恋情人帕梅拉的信中有所体现:“以各种方式把玩词语是我写作的主要乐趣,也是我写诗的基础。”他一生痴迷于词语的声音节奏、双关语或多重内涵的可能与偏离,他的诗句中充满一个个偏离常规词语搭配的英文表达。海岸介绍说近年来,研究者借助计算机分析系统发现,“狄兰·托马斯仅用这3600个有限的诗歌语汇表达出如此繁复深邃的诗意。” 托马斯人生的第一个节点是20岁时在伦敦出版第一部诗集《诗十八首》,后来,1935至1944年,他在战火中辗转英伦,尽管他在文学上不断地取得成功,但经济一直拮据,居无定所,得靠亲朋好友接济度日。2008年,苏格兰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曾首映发行托马斯与情人的传记电影《爱的边缘》,以战火中的英伦为背景,似乎与那时期他出版的诗文集《爱的地图》(1939)相关,据称电影改编自他的生平事迹,写灵魂伴侣薇拉、妻子凯特琳与诗人三人间的深厚关系。而托马斯一生情人无数,甚至为情人写下过一首216行的歌谣。
托马斯早年手稿和斯旺西海湾 在海岸看来,托马斯人生第三个重要时期的作品是他在英国广播电台期间,写出的诗集《死亡与入场》。早在“二战期间”,托马斯为了赚钱替电影公司写过脚本,尤其1939年初大儿子出生、1943年女儿来到人世后,一家人的生活压力加剧,而英国广播电台因其嗓音浑厚,颇具播音朗诵才能,开始接受他的供稿和录播,这缓解了一家人漂泊的生活。 1949年,他的赞助人玛格丽特·泰勒夫人在拉恩镇,为他买下“舟舍”——一座三层的小楼。拉恩镇“舟舍”陪伴诗人走完最后的旅程,“他在此体验到别处不曾有过的宁静而灵感勃发的状态,此地有绵延起伏的群山、人迹罕至的静谧小巷,鹰在一望无际的海湾盘旋……一切都给他的文学创作插上了翅膀。”至1953年11月5日,不幸发生,托马斯患上肺炎,却被误诊,用药失误导致昏迷,11月9日在纽约圣文森特医院陨落,年仅39岁。
威尔士拉恩镇“舟舍” 海岸表示如果要用标签来概括托马斯的诗歌特色,那必然是“进程诗学”,学者拉尔夫·莫德写作的《狄兰·托马斯诗歌入门》关注了这一概念,后有多名学者对其进行了拓展。 而此前提到的托马斯首部诗集《诗十八首》完整地展现了“进程诗学”,十八首中涉及生、欲、死——成长进程主题的诗歌有《心灵气象的进程》《假如我被爱的抚摸撩得心醉》《光破晓不见阳光的地方》《我梦见自身的诞生》等。后期诗集《死亡与入场》《梦中的乡村》也出现涉及生死进程主题的《拒绝哀悼死于伦敦大火的孩子》《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等诗篇。 托马斯一生创造性地使用音韵节律,像一位凯尔特吟游诗人在诗行间的词语上煞费苦心,乐此不疲,倾其所能运用各种语词手段——双关语、混成语、俚语、隐喻、悖论、矛盾修辞法以及辅音韵脚、叠韵、跳韵、谐音造词法和词语的扭曲、回旋、捏造与创新——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掀开英美诗歌史上新的篇章。 此外,他的诗歌充满超现实主义喻体,以《而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为例,诗中第六行尽管他们发了疯/僵死如钉/那些人的头却会穿越雏菊崭露……其中,“dead as nails”(僵死如钉)仿自习语“dead as a doornail”(彻底死了;直挺挺地死了),海岸认为这是诗人化陈腐为神奇的诗性创造,绝非反常用词,或对语词的有意误用,而是语义不断更新的结果。 而这种喻体或托马斯诗风的成因,与弗洛伊德思想和20世纪20年代风靡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有关,诗人本人在回答伦敦《新诗》杂志“是否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时曾给出肯定的答案,但这种接受也非全然接受。 但海岸表示托马斯也写过极其严苛的韵式,例如,以名篇《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来看,他运用了维拉内拉诗体——一种结构优美的19行双韵体诗。这首诗是诗人在1951年写给病重父亲的诗,诗行原文“good night”是将“goodnight”(晚安,再见)拆开来用,兼具“晚安”与“良夜”的双关语功能,既是在向人生道晚安,又是带着一丝慰藉,从容地走向生命必然的终点,对此,海岸提及:“难怪2014年英国诺兰兄弟的电影《星际穿越》要一再选用这首诗的画外音烘托影片的主题。” 本次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狄兰·托马斯诗歌批评本》是海岸研究托马斯的第三稿,他提醒读者前面的三万字导读虽然带点学术性,但可读性很强,所以他希望买到这本书的读者可以先看导读与年表,带着自己的判断再看解读,当然也可以自由地阅读,释放各自的想象空间。“至于自己的理解若与解读文本存在偏差是正常的,毕竟'诗无达诂,文无达诠’。”海岸说道。 |
|
来自: 置身于宁静 > 《狄兰.托马斯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