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验诊断-临床血液学检测:血液一般检测

 山河教育网 2021-07-23


临床血液学检测:血液一般检测

重点难点
掌握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特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血沉、血细胞比容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
外周血细胞、血小板直方图、溶血性贫血相关实验室检测、细胞化学染色指标的临床意义,熟悉骨髓造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了解
常见血液肿瘤的免疫表型、染色体和基因特征、ABO和Rh血型的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人群

参考值

红细胞数(×1012/L)

血红蛋白(g/L)

成年男性

4.0~5.5

120~160

成年女性

3.5~5.0

110~150

新生儿

6.0~7.0

170~200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Ø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Ø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1.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
2.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椭圆形细胞、口形细胞、靶形细胞、镰形细胞、泪滴形细胞、棘形细胞及刺突细胞、钝锯齿形细胞、裂细胞、红细胞缗钱状排列、红细胞形态不整等。
3.着色异常
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
4.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红细胞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大红细胞
靶形细胞
染色质小体
棘形细胞
锯齿形细胞
二、白细胞的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1.参考值
Ø  成人(4~10)×109/L
Ø  新生儿(15~20)×109/L
Ø  6个月至2岁(11~12)×109/L
2.异常
Ø  高于参考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Ø  低于参考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数(%)

绝对值(×109/L)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0~5

0.04~0.5

分叶核(sg)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0.1

    淋巴细胞(L)

20~40

0.8~4

     单核细胞(M)

3~8

0.12~0.8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及一些恶性实体瘤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及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4)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Ø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杜勒小体、核变性
Ø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Ø  与遗传有关的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
2.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其他。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3.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成熟淋巴细胞肿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等。
(2)淋巴细胞减少
(3)反应性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     
     Ⅰ型(泡沫型)
     Ⅱ型(不规则型)
     Ⅲ型(幼稚型)
4.单核细胞
(1)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                                                           
Ø  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
Ø  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单核细胞减少
    多无临床意义
附: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则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Ø  中性粒细胞型
Ø  嗜酸性粒细胞型
Ø  淋巴细胞型
Ø  单核细胞型
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髓系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

慢性髓系白血病  

明确的病因

有原发疾病

临床表现

原发病症状明显

消瘦、乏力、低热、盗汗、脾增大

白细胞数及

分类计数

中度增高,大多数<100×109/L,以中性粒细胞分叶核及杆状粒细胞为主,原始粒细胞少见

可显著增高,典型病例常>100×109/L,可见各发育阶段粒细胞,与骨髓象相似

嗜酸及嗜碱

性粒细胞

不增多

常增多

中性粒细胞

中毒性改变

常明显

不明显

三、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一)网织红细胞测定
1.网织红细胞增多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2.网织红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二)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RPI=(病人网织红细胞%/2)×(病人血细胞比容/正常人血细胞比容)×100
1.参考值
正常人RPI为2
2.临床意义
(1)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3提示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2)<2则提示为骨髓增生低下或红细胞系成熟障碍所致的贫血。  
四、血小板的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
(1)原发性增多
(2)反应性增多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1.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
2.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CV%)表示。
(三)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1.大小的变化
2.形态的变化
3.血小板分布情况
五、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参考值
男性:0~15mm/1h;女性:0~20mm/1h
2.血沉增快
(1)生理性增快
(2)病理性增快
各种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等。
3.血沉减慢
六、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一)血细胞比容测定
1.血细胞比容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血细胞比容减低
见于各种贫血
(二)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

病因


(80~100fl)*

(27~34pg)*

(320~360)*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0~360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等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0~360

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0~360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所致的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7

<320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血细胞分析仪法)
(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1.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2.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MCV、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

增高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高

增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DS

正常

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常

增高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PNH、G6PD缺乏症等

减低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减低

增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七、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1.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1)小细胞区(35~90fl)主要为淋巴细胞
(2)中间细胞区(90~160fl)包括单核细胞、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3)大细胞区(160~450fl)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以及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
2.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3.血小板直方图

考试无捷径、学习有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