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常规的各项指标和意义!赶快码住它

 一兵个人图书馆 2022-02-26

小航哥呕心沥血大制作

希望多多转发+收藏,点亮在看

血常规(血液常规检查及扩展)

血液一般检测是对血液成分的一些基础指标进行数字值测定、形态学描述的实验室检查。

传统的血液常规检测仅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由于技术手段和医学科学进步,血液检查在不断扩大,各种血液细胞的形态、状态、定性、定量等不断加入血液的常规检测,因此也有把血常规检测称为全血细胞计数(CBC)。

小航哥在这里只把一般检测的整理出来,其余的作为扩展。

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正常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人群参考值

红细胞数

(×10^12/L)

血红蛋白

(g/L)

成年

男性

4.0~5.5120~160

成年

女性

3.5~5.0110~150
新生儿6.0~7.0170~200

临床意义:

红细胞简写为 RBC,血红蛋白简写为 Hb

RBC 和 Hb 增高: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x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 5x10^12/L,血红蛋白>160g/L时即认为增多。可能是发生血液浓缩导致的相对性增高,见于严重的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等;也可能是绝对性增高,比如继发于其他疾病(如严重的心肺疾病、肾脏疾病、肿瘤等)或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RBC 和 Hb 减少: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特点,RBC 和 Hb 本就较成人为低,这叫「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可参考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范围。如参考同年龄人群正常范围后,发现 RBC 和 Hb 减少,则通常提示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RBC 形态改变:包括红细胞的大小、形态、着色和结构的异常,可以提示贫血的种类和原因、造血功能、血液系统疾病、遗传性疾病等多种多样的信息。

白细胞的检测

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4~10) x 10^9 / L;

新生儿:(15~20) x 10^9 / L;

6 个月至 2 岁:(11~12) x 10^9 / 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数量上的较大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之外的其他白细胞一般不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大的变化 。

见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

外周血涂片,经 Wright-Giemsa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形态上白细胞可分为下列 5 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

(%)

绝对值

(x 10^9 / L)

中性粒细胞

(N)



杆状核

(st)

0~50.04~0.5

分叶核

(sg)

50~702~7

嗜酸性粒细胞

(E)

0.5~50.05~0.5 

嗜碱性粒细胞

(B)

0~10~0.1

淋巴细胞

(L)

20~400.8~4

单核细胞

(M)

3~80.12~0.8

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

增多: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会减低。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 ~36小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小时内,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高达20×10^9/L。

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 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症;急性化学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生物毒素如昆虫毒、蛇毒、毒蕈中毒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多。

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及一些恶性实体瘤:大多数白血病类型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多,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外周血成熟中性粒细胞会增多,实为病理性中性粒细胞。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增殖性肿瘤均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各类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导致白细胞计数增高。

减少:

白细胞总数低于4.0x10^9/L称白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x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 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减少。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亦常减低。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时白细胞亦可减少。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部分巨幼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以及骨髓转移癌等,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同时常伴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 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以及化学药物如氯毒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如门静脉性肝硬化、部分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Gaucher病、Niemann-Pick病常见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

不同病理情况下还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和形态异常。

2、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可增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烟虫病、钩虫病等可增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部分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不大

3、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血液病:慢性髓系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其机制目前不清楚。

4)其他: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减少:

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

增多: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 。

2)成熟淋巴细胞肿瘤:包括成熟淋巴细胞的白血病和部分淋巴瘤,后者在病程中会浸润骨髓和外周血。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5)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高的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并不增高。

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

不同病理条件下还可出现淋巴细胞的异型及形态异常。

单核细胞

增多:

1)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可见单核细胞增多 。

减少:

一般情况下无临床意义。

血小板的检测

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

(100~300)x 10^9 / 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骨髓造血异常性疾病、损伤、血液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感染、缺铁、炎症反应等情况,少数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血液病。

血小板形态变化: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外周血小板形态的变化可以给临床诊疗提供方向。

其他血细胞的检测(补充扩展)

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参考值:

成年人:0.005~0.015(百分数为0.5%~1.5%);绝对数(24~84)×10^9 / L

儿童:0.005~0.015(百分数为0.5%~1.5%)

新生儿:0.03~0.06(百分数为3%~6%)

临床意义:

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细胞比容测定

参考值:

微量法:男(0.467±0.039)L/L;女(0.421±0.054)L/L

温氏法:男0.40~0. 50L/L(40~50vol% );平均0.45L/L

女 0.37~0.48L/L(37~48vol% );平均0.40L/L

临床意义:

1、血细胞比容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常达0.50以上。临床上测定脱水病人的血细胞比容,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性增多时,血细胞比容均增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可高达0.60以上,甚至达0. 80。

2、血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体积大小也有不同,血细胞比容的减少与红细胞数减少并不一定呈正比。因此必须将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三者结合起来,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更有参考意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