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千年的文物“博山炉”成稀世国宝,全民追仙的疯狂出自一个帝王

 衆妙之門 2021-07-23

汉 错金博山炉

这是一件距今2000多年的文物,汉代错金博山炉,它的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在经过数千年的时光流转重见光明时,熏炉依然光彩照人。它通体错金丝,层次分明。腹下部为波涛汹涌的大海,腹上部是奇峰环绕的山峦,山中有猛虎和野兽,还有打猎的人,顽皮的猴子、兔子。如果不仔细寻找,都无法发现它们。出烟孔设计隐蔽,造型巧妙精细,出烟孔设计隐蔽,整炉浑然一体,堪称巧夺天工。这件器物是目前出土的博山炉中规格最高的一款,堪称国宝级珍品。

两千年的文物“博山炉”成稀世国宝,全民追仙的疯狂出自一个帝王

汉 错金博山炉 细节

重叠的仙山、神鸟、奇兽来,卷曲的云纹,都西汉博山炉最经典的主题,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在其《考古图》中记下了汉代博山炉的模样:

'炉象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四环。'

两千年的文物“博山炉”成稀世国宝,全民追仙的疯狂出自一个帝王

我们从中依稀能感受到当熏香渐起时,仿佛置身于海上仙山的氛围之中。

正是这一个小小的香炉,连接着上古神话,连接着大汉朝最时尚和令人兴奋的风潮,连接着汉武帝的个人信念。

博山炉的定名

中国很早就有熏香的传统,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用一种带有芳香的植物直接燃烧,利用产生的烟驱逐蚊子或净化空气。《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薰以桂椒”就是指这种原始的熏香。用于焚烧香草的炉,西汉前期,称其为熏炉。西汉中期,山峦形制的熏炉开始出现。直到魏晋时期,才流行以“博山炉”来定名。

两千年的文物“博山炉”成稀世国宝,全民追仙的疯狂出自一个帝王

茂陵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陕西咸阳茂陵东侧葬坑出土的“鎏金银竹节高柄铜博山炉”,炉盖造型如山峦,炉盖和底座上都刻有铭文称此器物名为“金黄涂竹节熏炉”。作为汉武帝的陪葬品,规格极高,但并未将其称为“博山炉”。究竟何时定名为“博山”的呢?我们来看晋人葛洪誊抄的《西京杂记》:

“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这本书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誊抄的,上面明确写道“九层博山炉”。而据《初学记》引《晋东宫旧事》曰:“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一枚。这里的“铜博山炉”显示出太子的身份。可见魏晋时期,“博山炉”已是一种价格不菲的熏炉。

仙山神话

《山海经》里,有大量关于山岳的神话。

《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在远古居民的心目中,神山和神树是人界与天界的通道。神可以从通道中往来人间,而巫也可以从通道中到达天界。凡百姓死后也能从通道到天上去。但自从颛顼绝地通天之后,通道悉数被毁,天与地距离越来越远,想要到达天界,唯有登上高耸入云的神山。

两千年的文物“博山炉”成稀世国宝,全民追仙的疯狂出自一个帝王

战国时期的著作《列子·汤问》中提到了五座神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

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似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出自《列子·汤问》)

五山中居住着无数的仙人,其上的景色奇幻迷人,山上的树木结出的果实,吃了能令人长生不死。仙人们互为邻居,每天穿梭云间,往来飞行,景象繁华。因为神山没有根,所以常常随着海浪漂泊起伏,天帝害怕神山随着海浪漂到西海去,于是命令十五只巨鳌分为三组,每组五只轮流驮起五座神山,几万年一轮换,让五座仙山可以魏然固立于海中。有一天,一个龙伯国的巨人来这片海域垂钓,或许是巨鳌太贪吃了,张嘴就吃下了巨人的鱼饵,巨人轻轻松松钓走了六只巨鳌。关于龙伯国巨人的故事,我们有机会再讲。有两座神山失去海龟的负重流向北极,最终沉于大海,只剩下了三座即方壶、瀛洲和蓬莱。博山的“博”有“群”的含义,在汉武帝的眼里,或许就是这三座仙山。

铜骑兽人博山炉

博山炉的形象,不仅仅代表着求仙长生,也希望死后能通过山岳到达天界。“博山炉”最初在社会上层王室贵族中开始流行。汉武帝是个极其酷爱熏香的人,他在位的时候,从岭南地区的南越国获得了来自南海的龙脑香、苏合香。这些香跟传统的熏草比起来气味更浓郁,烟尘更少。为了让香料燃烧更充分,一般会研成粉末或制成香球香饼。这种炉腹加深的香炉会使烟尘先在炉内汇聚,再通过细密孔洞散发出来。由于汉武帝的敬神信仰,激发出工匠们的灵感,设计出与传说高度结合的香炉,在层峦叠嶂间缓慢释放的香料烟尘形成缭绕的效果,婉如高不可攀的海上仙山。

汉武帝经常与方士们交谈,想知道如何才能寻到仙人。有方士建议如果想要神仙来到身边,服饰用具都需要依照仙人所用来制造,所以,当博山炉出现的时候,汉武帝非常高兴,并分赏给各大诸侯。

然而,汉武帝并不满足于欣赏香炉上的虚拟神山,而是倾尽全力在寻找。《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只因方士李少君的话,便派人在东面寻找海岛。

少君对皇帝说:“……益寿才能见到蓬莱山的仙人,见仙人后再行封禅礼就能长生不老了。……为臣曾经在海中游历,见到安期生,他正吃着一种枣,象瓜一样大。仙人安期生,往来于蓬莱山中,缘分合就与人相见,不合就隐而不见。”于是天子开始亲自行祭灶礼,派遣方士到海中寻找安期生等仙人……。(出自《史记·封禅书》)

李少君说他在游历大海的途中遇到蓬莱仙人安期生,山上有一种枣子,跟瓜一样大,除非有缘分,否则他轻易不肯相见。正是这样的胡编乱邹竟完全激发了汉武帝的求仙热诚。

封禅泰山,七次东巡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获得河东太守献上的一个埋藏地下的大鼎,按现在的理解,大鼎便是当时的出土文物。但上面无铭文,无法判定的它年代,汉武帝只得先将鼎迎回甘泉宫。这时有方士上书称此鼎为黄帝所铸,并称黄帝铸鼎当天乘龙升仙,他升仙的地方被称为“鼎湖”,而天子得鼎,便能够与神仙相同。于是,汉武帝在此人的鼓吹下,更虔诚的祭拜。之后,汉武帝开始有了封禅泰山的念头。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古代帝王太平盛世举行的大型典礼,始于黄帝,止于夏商周三代。由于资料基本绝迹,封禅迟迟无法开展,最后,汉武帝不得不采用祭祀太一神的礼仪来举行封禅大典。

两千年的文物“博山炉”成稀世国宝,全民追仙的疯狂出自一个帝王

汉武帝 封禅泰山

封禅泰山是汉武帝在位三十年后,最看重的祭祀典礼。封禅泰山与东巡海上几乎是一起完成的。据史料的记载,汉武帝前后七次东巡海上。

公元前110年三月(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东巡,至东莱(今山东掖县),“齐人上书说及神奇方术的人数以万计”,汉武帝求仙心切,也不加分辨,下令派出船只,让这些人都去寻找蓬莱仙人。汉武帝便在海上留宿,希望等来他期盼的仙人。此后每隔两三年,便会东巡一次,最频繁的两次只隔了半年。每次汉武帝都会询问出海寻访的方士有何发现,结果,并没有如他所愿找到仙人。汉武帝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增派更多的方士出海寻找。

公元前89年,汉武帝第七次东巡,也是他最后一次东巡,他不顾群臣阻挠想亲自出海寻找,恰逢海上大风,数十日船只无法出行,最终汉武帝带着失望离开。

个人信仰与全民热潮

无数次面对方士无法应验的话,让汉武帝对方士感到厌倦懈怠,开始反思自己的荒唐行为,最终在丞相田千秋的规劝下,遣散了所有的方士,不再做他的“求仙梦”。

两千年的文物“博山炉”成稀世国宝,全民追仙的疯狂出自一个帝王

虽然汉武帝的东巡以寻仙为目的,但并非真的一无所获。汉武帝的名臣“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里对仙山“瀛洲”有具体详细的描绘。

《海内十洲记》曰:“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

东方朔笔下的瀛洲,不像《列子》里说的那样,仙人们每日飞来飞去,饮酒游玩。上面除了有灵芝草,有高耸的玉山,还有令人长生的泉水,其风俗却跟吴越地方的人颇为相似。所以,传说中所谓的仙人是否就是当时人们还未涉足的海岛原住民呢?只可惜,汉武帝没能仔细的去分辨。

求仙,也许只能是汉武帝个人的疯狂行为,跟我们现在的追星没有太大区别。然而,帝王的言行带动了汉朝中后期全民的求仙热。从诸侯到公卿大臣,从地方官员到民间百姓,所有人生前享用各种材质的“博山炉”,死后也把它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几千年之后,神灵信仰已慢慢凝固,借助重新出土的熏炉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疯狂追仙的年代。

参考:

《史记·封禅书》

《史记孝武本纪》

惠夕平《两汉博山炉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