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铭文正式公布!垣曲北白鹅墓地M5青铜器证明:墓主或为燕仲家族

 焱城 2021-07-23
Image

▲M5:23 铜鬲

垣曲县北白鹅墓地出土

Image

▲M5:23 鬲颈部铭文拓片

内容为:“匽中太保其作旅尊彝,

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垣曲北白鹅墓地,

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村东,

2020年4~12月,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组建的北白鹅墓地考古队,

对被盗掘区域内的墓葬

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共清理春秋早期大中型墓葬9座。

其中,

被盗扰的M5和M6是最大的两座墓葬,

出土了多件有铭青铜器,

其数量在所发掘的墓葬中最多,

我们现将M5出土的有铭铜器资料先行刊布。

Image

▲垣曲北白鹅墓地区位图

M5西邻M6,墓口长6.6、宽4.4、深8米,墓室被盗,葬具可辨一椁。椁内东南角留存大量青铜器,有鼎7、簋6、鬲6、盨2、壶2及铺、盘、匜各1件,墓室西南部发现大量车马器及铜戈和铜甬钟各1件,墓室北部残存半截石磬。墓内不见人骨。未发现腰坑。


01

『 燕仲鼎 』

7件

器形、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口微敛,卷沿稍宽,斜方唇,附直耳,有横梁相接,半球腹,圆底,下承三兽蹄足。口沿下饰一周C形平目窃曲纹,腹部饰三周垂鳞纹,耳内外两侧均饰有珠重环纹。纹饰间填以黑色物质。

其中2件铭文内容相同。标本M5:25,外底有三角形加强筋,并有烟炱。两蹄足外侧有长方形铸孔,实足,内填范土。腹部有修补疤痕。后腹内壁铸有反书铭文4行24字(含重文1):“太保匽(燕)中(仲)作为尊鼎,太保匽中其万年无疆,子子孙永宝用享。”口径33、耳间距37.2、高26厘米(图一、图二、图三)。

Image

▲图一   M5:25铜鼎

Image

▲图二   M5:25铜鼎后腹内壁铭文

Image

▲图三    M5:25铜鼎内壁铭文拓片

另5件铭文内容相同。标本M5:20,后腹内壁铸有反书铭文5行29字(含重文1):“太保匽中作尊鼎,用享用孝于其皇祖考,用祈万年无疆,子子孙永宝用享。”口径40、耳间距45.5、高33厘米(图四、图五)。

Image

▲图四   M5:20铜鼎

Image

▲图五   M5:20铜鼎内壁铭文 

02

『 燕仲鬲 』

2件

器形、纹饰、铭文基本相同。平折沿,短束颈,鼓腹,蹄足。腹部饰三组凸目龙纹,间以雷纹,腹部与足相对处饰三条竖扉棱。纹饰间填以黑色物质。足内侧有范土,腹足各有三条竖向范线。外底有烟炱。

标本M5:23,颈内侧一圈顺时针铸有铭文22字(含重文2):“匽中太保其作旅尊彝,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口径16.2、高11.8厘米(图六、图七)。

Image

▲图六    M5:23 铜鬲

标本M5:18,颈内一圈顺时针反书铭文13字:“? 为其鼎彝,用享用孝于其皇祖。”口径16、高 12厘米(图八)。

Image

▲图八  M5:18 鬲颈部铭文拓片

03

『 燕太子簋 』

4件

器形、纹饰、铭文等基本相同。


标本M5:12,有盖,盖为母口,盖面隆起,顶部有喇叭状捉手。簋身为子口,垂腹,两侧对称置龙形耳,喇叭状圈足,下承三扁矮兽足。盖缘与口沿处饰S形窃曲纹,盖面与腹部饰瓦楞纹,耳上饰重环纹,盖捉手与圈足饰一周垂鳞纹,支足根饰兽面纹。耳内及足根有范土。盖器均为四分范,底部均匀分布8个芯撑孔,外底有“十”字形加强筋。铸造略粗糙。簋内底铸有反书铭文2行7字:“匽大(太)子作为行簋用。”盖沿径20.2、高8.5、口径19.5、耳间距35、高23.5厘米(图九、图一O、图一一)。

Image

▲图九   M5:12 铜簋

Image

▲图一 O  M5:12 铜簋内底铭文

Image

▲图一一  M5:12 铜簋内底铭文拓片

04

『 燕仲盨 』

2件

器形、纹饰、铭文近同。

盖呈圆角长方形,向上隆起,顶部有四个变体龙形钮。器身呈圆角长方体,子口微敛,斜方唇,器壁略外鼓,两侧对称置龙首形耳,龙舌弯曲呈环形,平底,圈足,前后左右中部有梯形豁口。盖顶饰凸目变体窃曲纹,盖缘和器沿饰一周无目C形窃曲纹,盖面与腹部饰瓦楞纹数周。盖、器同铭,皆为3行16字反书(含重文1):“太保匽中作为宝盨,子子孙其永宝用之。”耳内及圈足有范土。

M5:8,盖长32.5、宽19.5、器身口长31.5、耳间距47.5、通高21.5厘米(图一二、图一三、图一四)。

Image

▲图一二  M5:8 铜盨

Image

▲图一三   M5:8 铜盨盖内铭文

Image

▲图一四   M5:8 盨盖铭文拓片

05

『 燕仲匜 』

1件

标本M5:28,直口微敛,斜方唇,窄槽流,直腹,龙形鋬,底较平,下接四扁足。口沿下一周及鋬身饰重环纹,腹部饰瓦楞纹,扁足饰简体兽面纹。鋬耳和足部皆有范土,鋬身、流槽下和器底皆有范线,底有补铸痕迹。内底铸有反书铭文3行12字:“太保匽中作尊匜,子孙永宝用。”通长27.5、高14、腹宽12.7厘米(图一五、图一六)。

Image

▲图一五   M5:28 铜匜 

Image

▲图一六    M5:28 铜匜内底铭文

06

『 燕仲盘 』

1件

标本M5:26,敞口,窄平折沿,方唇,浅腹,附耳,有两条圆条横梁相接,近平底,圈足较高,下承三扁支足。腹部饰一周平目C形窃曲纹,耳部内外饰有珠重环纹,圈足饰一周垂鳞纹,支足足跟饰兽面。内底铸有3行14字反书铭文(含重文2):Image保匽中作盘,子子孙孙Image宝用。華。口径43.5、耳间距47、腹深5.6、通高5.5厘米(图一七、图一八、图一九)。

Image

▲图一七   M5:26  铜盘

Image

▲图一八    M5:26  铜盘内底铭文

Image

▲图一九   M5:26  铜盘内底铭文拓片

07

『 琱射壶 』

2件


器形、纹饰、铭文相同。

壶体呈椭方形,长颈,颈部两侧嵌接兽耳衔环,垂腹,圈足。颈部饰一周波曲纹,云纹衬地,下接凸弦纹,腹部装饰交龙纹,圈足饰三道凸弦纹,耳环外侧饰一周重环纹。内壁近口沿处铸铭文3行18字(含重文2)字:“周(琱)射作尊壶,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享于中辛。Image”铭文外打有界格。另有壶盖,出土时未套合。

标本M5:10,口长9、宽5、底长30.5、宽23.5、高49.5厘米(图二O、图二一、图二二)。

Image

▲图二O   M5:10  铜壶

Image

▲图二一   M5:10  铜壶内壁铭文

Image

▲图二二   M5:10  铜壶内壁铭文拓片

M5是2020年度发掘的9座墓葬中最大的一座,虽然墓室被盗,但从铜器组合关系来看,主要的铜礼器应该基本保留了下来。经过初步比对,铜器的时代多为春秋早期。


北白鹅铜鼎器型、纹饰等特征与上村岭M2001:390虢季鼎、梁带村M18:19虢季鼎、襄阳王坡M1:1邓公孙无忌鼎、登封告城M3:181郑伯公子鼎、洛阳润城广场C1M9950:19鼎相同,上述诸器各特征几乎完全相同,时代也应一致。


铜簋与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25、M2011:86基本相同,其它还见于上村岭M1820:8,惟兽耳造型有异。


铜盨与上村岭M2001虢季盨,曲阜鲁国故城望父台墓地M48:2鲁司徒中齐肇盨同。望父台M48的年代报告者定为西周中期,但从该墓出土的器物器型和纹饰来看,时代也应为春秋早期。


铜鬲与上村岭M1631:1、M2001:85虢季Image鬲、虢季鬲、永寿好畤河仲枏父鬲、枣庄小邾国邾友父鬲等相同,时代皆为春秋早期。

铜匜见于上村岭M1602:150、沣西马王村窖藏姬□母匜、北赵晋侯M102:13、义马上石河M34:2等,其中上石河M34的时代最晚,为春秋早期晚段,其腹部更为外鼓,底部趋圆,其它几件特征相差不大,时代略早,当在春秋早期。

铜盘主要见于上村岭,有M2001:99虢季盘、虢季夫人墓M2012:37、M2010:21、M1820:24和M1602:149,其它还见于信阳长台关和信阳吴家店甫哀伯盘、潢川刘柴村番君伯盘以及桐柏钟鼓堂午□盘,上述几件器型、纹饰等基本相似,时代也相同。

铜壶未见完全相同者,整体器型和纹饰布局较接近的有眉县杨家村MYJ:19单五父方壶乙、长安新旺村窖藏宁戈壶、北赵晋侯壶M8:26,这些的时代为西周晚期厉宣时期,另外长清仙人台出土的Image壶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颂壶,时代皆为西周晚期,相较而言,北白鹅铜壶龙纹和波曲纹更加粗简,器身也更粗矮,接近芝加哥美术馆馆藏的一件铜壶,时代应略晚,已进入春秋早期。

综合来看,M5出土的铜容器及墓葬时代为春秋早期。

从铜器铭文来看,可分三类:一是太保燕仲自作器。二是燕太子作簋。三是妘姓琱射为中辛作壶。其中,“太保燕仲”出现频次最多,基本可以确认为墓主。铜盘铭文末族氏铭文“華”,表明燕仲氏出自华族。M6另有一件中大父簋,铭文末也有族氏铭文“華”,其它“華”铭器见于上海博物馆藏仲姬鬲,1980年陕西扶风窖藏仲义父鼎,仲义父盨等。Image为琱氏族铭,其它带“Image”铭器见于Image簋、周Image壶等等。综合来看,中辛应为燕仲辛,辛为日铭,中大父为燕仲大父。有学者根据琱生器研究,认为琱氏也为召族的一支小宗,琱射为同宗的中辛作壶也是宗亲关系的一种体现。燕太子与墓主人的关系待考。

太保为职官名,《尚书·君奭》序记载西周成、康时期,召公奭在王室任太保。《史记》记载封召公奭于北燕,但本人并未亲自前往自己的封地担任国君,而是让其长子代为出任,召公则留在自己的采邑——王畿周城南,即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召公奭死后,其次子继任周室太保,以后其子孙遂世世为王室公卿,并食采于召邑。进入春秋后,召公家族随平王东迁,食采于成周畿内,直至春秋中期仍累世为王室卿士。东迁以后召公家族的采邑就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至河南济源邵原以西一带。《左氏会笺》、《后汉志》、《太平寰宇记》等都有记载。

结合文献和出土铭文可知,从北白鹅至东十余公里邵原镇之间的山前开阔区域,当是召氏后裔燕仲随平王东迁后的采邑范围,墓地则选在召原西侧的北白鹅。该墓有铭铜器的出土,显示M5的墓主是春秋早期邵原采邑的一代采邑主,即太保燕仲,北白鹅墓地可能即是燕仲家族的墓地。


附记: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谢尧亭教授对铭文释读及文章写作给予指导,特此谢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