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发人深省的话,出自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畅销小说《一个人的朝圣》。 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 60岁的哈罗德·弗莱,在一个清晨收到了多年未见的好友奎妮·轩尼斯寄来的一封信,好友在信中表明自己患上癌症,时日无多。 悲痛和震惊之余,哈罗德决定一路向北,踏上拯救病重的奎妮的道路。 87天,627英里。 千里迢迢,徒步向前。 一路上,哈罗德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不仅实现了自我救赎,还对现实命运有了新的理解。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时常感到郁闷、遗憾或痛苦,一定要看看这个关于心灵旅程的故事。 接纳自己的平凡 是人一生的必修课 哈罗德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老头。 65岁的他,不仅事业上毫无成就,家庭关系也很复杂、冷漠。 他好像什么都做不好,就连切一个面包,都会弄得一团糟。 人生的各种积郁与痛苦堆叠在一起,让哈罗德陷入了极度的自卑与自我否定中,非常消沉。 直到他收到奎妮的信。 得知老友罹患癌症、即将离世的消息,哈罗德难过极了。 他很想告诉老朋友自己有多遗憾,可天生不善言辞的他,最后只能无奈地在信上写下一句“祝你身体早日康复”。 在寄信的路上,他决定,不管怎样都要见奎妮最后一面。 旅途就此展开。 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很多人,每个人虽然是独特的,却都有一样的地方。 一样会因为不完美而感到焦虑,一样会重复犯各种错误,一样普通而渺小。 哈罗德开始梳理自己的一生,直面自己的平凡,不跟自己较劲后,他发现人生竟能如此开阔。 知乎上有个话题: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只是个平凡人? 有回答说:
周国平曾说: “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的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的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算圆满。”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终其一生,都只能过着普通的生活。 欲望越大,只会让自己越累。 接受平凡的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认清自己的生活现实,摆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我们才能享受到生活给予的每一份小确幸。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 从改变自己开始 周鸿祎曾说: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一边消极应付每一天,一边哀叹生活千篇一律,没有丝毫改变。 与其抱怨命运不公,不如大胆改变自己。 当你敢于逃离现状,自然会拥有更丰富的生活。 《一个人的朝圣》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哈罗德自退休后,便躲在自以为的舒适区里,过着温水煮蛙般的日子。 虽然他也想过出去走走,但是出去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修修草坪,而他昨天才刚剪过。 起初,哈罗德很满意这样的生活,毕竟于他而言,再没有比这更让人觉得安逸的了。 慢慢地,哈罗德开始在安逸中变得焦虑,不仅头发掉得更多了,还无法入睡。 后来,因为想要拯救奎妮,他决定让自己动起来,计划徒步走到奎妮所在的城市。 当哈罗德克服懒惰,战胜安逸,他的生活便不再是一摊死水了。 当有人问他是否真的从心底里相信,自己可以走到贝里克时,哈罗德回答:
世界上最难的事从来不是已经做的,而是还未去做的。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有想做的事情,却因贪恋舒适区,而懒得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精彩的人生,从来不会垂青躺在“舒适区”的你。 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改变自己,人生才能拥有更多选择。 放下过去的痛苦 才能迎接崭新的生活 哈罗德和妻子莫琳曾有一个孩子,名叫戴维。 戴维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从来不需要父母的协助,他甚至考上了剑桥大学,可18岁那年,他自杀了。 失子之痛让哈罗德和莫琳渐行渐远,有一段时间,他们都习惯冲对方发火。 莫琳责怪哈罗德,说他应该做个更好的父亲,哈罗德懊悔于自己对儿子关心太少。
戴维的死让哈罗德陷入深深的自责与痛苦中,他喝得酩酊大醉,闯入酒厂做了些糟糕的事。 莫琳搬进了戴维生前的房间,整日对着戴维的黑白照片自言自语。 夫妻俩无话可说,仿佛中间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场朝圣,让哈罗德和莫琳彼此审视自己,最终放下过去,重归于好。 哈罗德不再懊悔于自己一次次缺席的拥抱,而是学着怎么去关心和爱别人。 莫琳不再把过错归咎于哈罗德身上,她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看到了哈罗德不善言辞背后隐藏着的爱。 当他们彻底和过去的不幸告别后,崭新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里有句话说:
没有人能一生顺遂,生活也不会一直眷顾谁。 放下错付的感情,才能拥有新的幸福; 放下过往的痛苦,才能开始享受生活; 放下内心的枷锁,才能重新认识自我。 人生就像修剪花枝,你总要学会恰到好处地剪去不好的枝丫和叶片,才能拥有更美的风景。 故事的最后,哈罗德终于来到了疗养院,见到了奎妮,尽管她已形容枯槁。 他把自己一路上挑选的纪念品送给了她,和奎妮像大多许久未见的老友一样,回忆过往。 最后,奎妮走得很安详。 虽然哈罗德未能挽救奎妮的生命,但他却通过这趟一个人的朝圣,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他自然地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不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他接纳了曾经卑微的自己,努力去爱身边的所有人。 世事无常,难免无奈。 命运在给予我们苦涩和伤痛人生的同时,也赐予了我们重新生活的能力。 接受该接受的,改变能改变的,放下该放下的。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
点个“赞”,与朋友们共勉。 |
|
来自: 夕夕rygph6vbkb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