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一)

 新用户7083mkCW 2021-07-24

  《清明上河图》是美术教材中的一课,教科书上很明确地写着北宋张择端画,很具有教育的推广性。这幅长卷名气太大了,大到让我们忽略了很多的问题。我有幸在北京故宫端详过真迹,真的能感受到宋代史诗般的“电影”,似乎汴梁城装满了摄像头,全方位地拍摄着城中物事,人们繁琐世俗的生活尽收眼底,最小的人物米粒大小,鲜活异常,一壶茶、一张饼,一双鞋都真实可信,画卷可谓毫纤俱现,情趣无穷。

   毫无疑问,宋徽宗当是《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个见证者,画卷中“清明上河图”这几个字很明显是瘦金体题写。可让人疑惑的是,整个画卷找不到张择端的题款,在宋徽宗支持编纂的《宣和画谱》中收录了晋代到宋代,两百余位画家的六千多幅作品,却完全没有提过《清明上河图》,也不曾有张择端这号人物。与同时期著名画家郭熙、李唐等人相较,张择端毫无名气。关于其线索,无外乎就是一个叫张著的金朝官员在画卷上的题跋。有人就在猜想宋徽宗曾为端王,即位之前,宰相章惇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而“择”字在古代有“放弃”之意。宋徽宗就是想通过描绘《清明上河图》,来讽刺那些看不起他的人,认为在自己的统治下,社会繁荣清明。有好事者专门指出在《清明上河图》尾处房屋,画着一个有“赵太丞家”的牌匾。说赵太丞家就是赵官家,说的就是宋徽宗的一个巧妙的署名,我于此很有探求之趣。

   我对这些真假难辨的故事很是着迷,有时会觉得历史不是要给人确定性,而是给人以丰富性,文化艺术与历史越是纠缠,越是散发着魅力。宋徽宗的艺术成就不用多提。在北宋的钱币上,就存着宋徽宗“瘦金体”御书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他是真正意义上将书与画结合的画家,是工笔花鸟的始祖。且宋徽宗把画学纳入科举考试,以古人诗句考取绘画人才,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我非常喜欢宋徽宗的《瑞鹤图》,其形式感颇具现代意味。空幽朴拙,灵气逼人,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祥云烘托,久远自在,有别于宋徽宗先前所绘的动物及场景。当然,宋徽宗笔下的《瑞鹤图》再精妙再祥瑞,也无法挽回宋朝衰败的国运。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梁,抢夺财富,掳走宋徽宗、钦宗二帝及皇族臣僚三千余人。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无反应,等听到內苑书画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如果还原历史情境,一个醉心于艺术的亡国皇帝该是怎样一番心境呢?艺术或许在残酷的历史面前微不足道,艺术上的震撼也不可能挽回悲切的现实。我不由心生感慨,宋徽宗的人生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历史上治国有方的君王很多,却远不如宋徽宗这么让人念想。何尝不是艺术帮到了宋徽宗,亡国更是提升了其艺术的质地。一天我读到一则趣史,说宋徽宗有60几个子女,在中国古代帝王生育史上也是独领风骚的。我有感当时光流转历史隐去,文化艺术却永放光芒,有谁还会在意北宋的兴亡,最在意的不就是宋徽宗笔下,那仙鹤的身段是否优美,羽毛是否素雅吗。穿过历史的烟云,艺术皇帝总是给人带来太多的遐思,带给人无尽的文化教育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