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高参88 2021-07-24

本篇要目:

*********************************************

201中前所城        

明至清                 辽宁省绥中县

202广宁城         

明                   辽宁省北宁市

203佑顺寺         

清                   辽宁省朝阳市

204圣水寺         

清                  辽宁省葫芦岛市

205吉林文庙        

清                   吉林省吉林市

206牡丹江边墙       

唐至金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

207卜奎清真寺       

清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208龙华塔         

宋                    上海市徐汇区

209洪泽湖大堤       

汉至清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

210泰伯庙和墓       

明至清                  江苏省无锡市

**************************************

201.中前所城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中前所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城西44公里今京沈铁路北侧。是辽宁现存最完整的“所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中前所”全称“中前千户所”所城略呈方形。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城墙现高8米,墙基6.3米,顶宽5.3米,基部为条石砌筑,墙顶女儿墙无存,场内中心有十字大街通向东、南、西三门,分别称定远门、广定门、永望门。北面嵌石匾,刻有“中前所”三字。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城门用青砖作六丁横拱券法砌筑,白灰填缝,门洞高6米,宽4.2米。在城门内侧,可沿斜坡式马道登上城顶。现唯东门马道尚残留遗迹。城墙四角有方台,现仅有西南隅方台保存完好。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前所城历史悠久,是山海关外第一城,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崇德八年(1644年)清世祖派郑亲王济尔哈朗和阿济格征明宁远城(今兴城)。攻陷中后所(今绥中城),前屯卫城、中前所城等绥中诸城,为清军入关扫清了道路。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中前所城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2.广宁城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广宁城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广宁城墙、北镇鼓楼、李成梁石坊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广宁城墙大部已毁损,仅存西北部386米墙段,以及部分夯土段(月1350米)。947年,辽世宗耶律阮设显州,并建显州城,此时显州城为夯土结构,东西1500米,南北1000米。元末,广宁城因战乱被毁。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北镇鼓楼,辽东总兵李成梁、马咏曾先后做过点将台,清代改为鼓楼,为二层单檐歇山式,占地625平方米,大木架结构,重檐建于楼座之上。鼓楼的台基为砖砌,东西长24米,南北宽20米,高8米;楼的上部有女墙,中有券门,门洞高6米,宽4.5米;北面有门,内有40级台阶可上楼台;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台上正中为两层阁楼,高8米,有梯可攀。清末民初曾屡加修葺。1929年(民国十八年),在南北两面新添“幽州重镇”、“冀北严疆”八个大字。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李成梁石牌坊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北镇城内钟楼前,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明神宗朱翊钧为表彰辽东大将李成梁的功绩,命辽东巡抚周咏等人修建的。石坊高九米,宽十三米,四柱五楼,全部用淡紫色石料制成。饰有人物、花卉等浮雕,刻工细致精巧。坊额上竖刻“世爵”二字,横刻“天朝诰券”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等字。该石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广宁城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3.佑顺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佑顺寺,俗称“喇嘛庙”,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新华路东段北侧,坐北朝南,呈官式建筑布局及做法。建筑群主要包括天王殿、藏经阁、大雄宝殿、更衣殿等。寺院气势如虹,屋顶形式包括卷棚顶、硬山顶、歇山顶等,建筑结构严谨、阶直柱挺,装饰古朴典雅。佑顺寺是研究辽宁地区同时代古建筑的典型实物标本和重要实物依据。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佑顺寺自康熙时期初建,后历经乾隆、嘉庆至光绪、民国几个时期的增建和维修,整个寺院在建筑风格和细部特征中呈现出多个时期并存的形态。从佑顺寺严整的寺院布局和跌宕起伏的气势氛围营造中,可明显辨别出官式建筑的特点,感受到的不仅是宗教的神秘和严肃,之间更夹杂着被官制统治和礼制束缚的压抑。从佑顺寺中即可看出清朝政治对于藏传佛教的侵入程度、对寺庙建造的影响力度,及其对该地民众实施思想控制乃至精神统治的方法与手段。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牌坊,三间四柱,石基、木柱、青瓦顶,上悬匾额“佑顺”。原牌坊在1967年被拆除,1989年复建,在原来的位置,后移30米,至现在位置。

山门,歇山顶,面宽5间,三个劵顶门洞,门洞上方劵顶有石雕。门前一对石狮子。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天王殿,庑殿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劵顶门洞前后都有精美石雕。正面上悬匾额“天王殿”,门洞劵顶石雕“云龙图案”。正面两侧有石雕藏传佛教神像。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钟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鼓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藏经阁,殿宇高大,上下两层。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大雄宝殿,主体建筑,650平米,面宽5间,进深5间。殿外墙上嵌有精美石雕,充分展示藏传佛教文化,(石雕太多,内容太丰富,将单独介绍),其四角檐下有角柱,柱基石上雕刻石兽,柱头雕刻龙头,精彩漂亮。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更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前一对石狮子,为旧物。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伽蓝殿,前出抱厦,内供奉关公。抱厦前面一圈石围栏,门口立柱一副对联:

          “义存汉室三分鼎,

          志在春秋一部书。”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萨。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石雕旗杆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佑顺寺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4.圣水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圣水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杨家杖子镇莲花山路26号,总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圣水寺南北长104米,东西宽96米,随山就势,依地形而置,主体建筑群在一个中轴线上,均坐北朝南。圣水寺庙门面南,左右分列两个铁狮子,庙门为青砖所砌,呈六边形,脊为青瓦,门额上为砖刻,自东向西刻有“圣水寺”三个颜体楷书大字;寺院中楼台殿阁栉比罗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民俗、宗教价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进门后,以中轴线作为划分,将该寺纵向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中轴线区域,此区域为主体建筑群(由天元宫、钟鼓楼、明心楼、孔圣殿、碧云宫、六密亭、九楹殿等建筑组成);中轴线以东为东跨院(由敬香院构成,其中包括斋堂、寝室、客舍、流通处等砖木混合建筑19间);中轴线以西为西跨院(西跨院也叫灵台寺,这是一个寺中寺,共15间硬山式建筑)。同时在中轴线上的三个主要建筑——天元宫、碧云宫、九楹殿又将中轴线横向分成了儒、道、释三个维度。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天元宫共三层,高大雄伟,“大式大木砖木混合式楼阁建筑”,圆盖方座。第一层是由青砖砌成的正方形城座,第二层为正方形围墙,四周设廊,四角翘檐,“檐柱露外,七踩斗拱”,第三层为十二面体阁楼,檐角高翘,“顶有鼓座,其上有一九叶金莲作为装饰”。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天元宫南面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天元宫北面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天元宫东侧面局部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钟鼓楼在天元宫后有一石拱桥坐落在莲花池之上,由二十二根石柱围成,中间是石拱桥,柱头刻有莲蕾,栏板上刻有“二十四孝图”,在石桥两侧各有一个方形歇山式重楼,东鼓西钟,楼座正面正中有拱形通道,两侧各设拱券门,门内是楼梯,“两楼上檐斗拱为'一斗三升’转角科不带斜拱,平身科每面只两个攒,屋顶为九脊歇山式”。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钟鼓楼“东西侧两边山墙各砌一个凹下的卦象”,鼓楼东西两侧分别是“乾(☰)、坤(☷)”,钟楼东西两侧为“离(☲)、坎(☵)”,这四个卦象分别象征着天、地、水、火四个性质,钟鼓楼南北面各有三块石匾,具有鲜明的道家特色。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碧云宫在莲花池北面,为主体中心建筑——碧云宫(又名八宝楼、无极楼),为“四层塔形大式大木建筑”,此楼集城座、塔身、阁楼、庙宇于一体。第一层是正方形城楼式基座,四面有圆券门,中间为十字甬道,四周有龙首形滴槽;第二层平台四角各有一个小角楼,中间是八角楼,檐枋斗拱;第三层与第二层相同;第四层是正方形,屋顶为九脊歇山式,正中金色莲座,上面承托一朵金色莲花花蕊。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碧云宫南面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明心楼在钟楼西侧是明心楼,共两层,为正方形大式大木架歇山式重楼,台基上是围廊,一层檐柱十二根围成正方形,全柱砌在墙内,前后正中各设卷门,东西两侧正中各设圆劵窗两扇。门窗两侧各设有两个龛,共八个。檐部七踩斗拱,额板枋上雕有行龙、飞凤等图案,阁内北面、东面、西面各设神台,北面为范丹老祖,东面为吕洞宾,西面为铁拐李,东北角和西南角靠墙各设木梯上楼;二层周围设廊,四面皆为四柱三间,内檐阁每面各设四扇门,阁内北面神台供奉铜母娘娘,檐部装饰与一层大同小异。楼顶正脊中心站立一只铜质雄鸡,面东啼鸣报晓,形态生动逼真,意为“金鸡三鸣”或“金鸡报晓”,清净圆满,明心见性。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白塔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圣水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5.吉林文庙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文庙,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是清乾隆皇帝御批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与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中国四大文庙”。有殿堂配庑64间,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三大主体建筑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辅助性建筑呈对称状排列,四周由3米高红墙环绕,正门前为长40米,高5米的照壁。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因吉林文庙落成后已废除科举,所以清至民国年间一直没有开辟正门,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文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构成三进院落。院外最南面的垣墙称照壁。此墙比其余三面的墙高大、坚厚,长30米,高5米。据说当地不出状元不能将照壁辟为大门。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人们进出文庙只能走东西辕门。照壁前面东西建成有砖楼各一,其中有“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石碑二,以示路人对孔子的尊崇。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状元桥,是花岗岩石构筑的单孔雕栏拱桥,横跨泮池之上,据说只有状元才有资格从此桥上通过。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棂星门,在状元桥的北面,是一座由四根花岗岩石柱组成的牌坊,每柱顶端均有“神兽”,牌坊的横梁正中有“棂星门”三字。所谓“棂星”,即是古代传说的“文曲星”,让“文曲星”和“神兽”为孔子守大门,是将孔子神化的象征。楼星门之后有石碑两通。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进入正门建筑次序依次是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三大主体建筑构成三进院落,整个文庙红墙黄瓦,殿宇轩昂,富丽堂皇,宛如帝王宫殿,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配饰雕琢无不精工。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大成门,是棂星门北面进入主院的过厅,为五开间、歇山式庑殿顶、黄琉璃瓦屋面建筑,脊为高浮雕式龙凤脊,明柱,左右有山,前后无墙。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之一。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大成殿,在二进院落的正中,是全庙的中心建筑。面阔11间。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高19.64米。双重飞檐、歇山式庑殿顶,错落有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建筑,可与宫殿媲美。殿内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信朱地金字木质牌位,两侧分别供奉孔子弟子——“四配”和“十二哲”木质牌位。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大成殿东西两侧配庑为“先贤先儒祠”分别供奉七十九先贤和六十八先儒的木质牌位。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吉林文庙殿宇辉煌,气势轩昂。它建成于古曲建筑的成熟时期,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了中国古曲建筑艺术之精华,反映出当时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建筑水平,是一座完好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吉林文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6.牡丹江边墙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牡丹江边墙,始建时间推测为唐朝,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与海林县东北部的交界处之间。东西两端随山体呈东西走向,中间跨沟越谷,为东南、西北走向。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牡丹江边墙,由三段不连续的边墙构成,分布于牡丹江市爱民区和宁安市境内的山地中。自北向南依次为牡丹江段边墙长38.629千米、江东段边墙长22.394千米、镜泊湖段边墙长4.996千米,三段墙体整体皆呈东南-西北走向,全长66.019千米。牡丹江边墙的存在和发现,为研究中国唐代东北边疆少数民族考古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牡丹江边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7.卜奎清真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卜奎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礼貌胡同1号。卜奎清真寺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由东、西两区组成,东、西寺布局相似,均为宫殿式砖木结构。东寺大殿占地面积374平方米,西寺大殿占地面积173平方米,共可容纳450人朝拜。卜奎清真寺属于清代清真寺的风格,院内建筑中的彩绘、木雕及砖雕作品从分布位置、造型、内容等方面构成了清真寺的建筑装饰艺术。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卜奎清真寺内东寺的寺门是三开间的硬山式。院内西部为东寺大殿和窑殿,东部为对厅。大殿平面呈“凸”字形,屋顶采用“带抱厦式勾连搭”结构,殿前为卷棚式庑廊,由六根红柱托举,正门上方悬一横匾,上书“太斯米(赞主词)”。横匾左方还有一匾额,上题“急公好义”四字。窑殿平面呈方形,是三层重檐的塔式建筑,一到三层分别是壁龛(即米哈拉布)、刻有图案和伊斯兰教圣主名字的砖雕,砖雕匾额“天房捷境”,窑殿与东寺大殿相互连接,内部空间共通。东寺对厅是三开间带檐廊的硬山式建筑。除此之外,东寺还有门厅和浴室等一些附属建筑。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卜奎清真寺内西寺门为传统的“山门式”,正中央的门楼为硬山式的筒瓦屋顶,左右两座门楼较正门楼矮小,为墙上开门形式,三座门楼之间靠青砖墙连接。西寺内部格局为大殿及窑,东部为对厅。卷棚歇山式的殿前庑廊、硬山式的大殿和重檐歇山式的窑殿(一般习惯将西寺窑殿称为“后窑殿”)相互连结,屋顶高低起伏。西寺窑殿为2层,塔顶砖雕莲花座上镶有高1米、直径0.5米的六棱形中为半圆、下为碗状的锡制装饰物。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女寺处在东寺院之内,有独立的住处和浴室,礼拜时需在礼拜殿(即大殿)内用布将女性穆斯林与男性穆斯林隔开。东西两寺院都配有教长室、讲经室等机构。伊斯兰教协会办公室被安排在西寺院内。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2006年5月25日,“卜奎清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8.龙华塔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龙华塔,又称“报恩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龙华塔系砖木楼阁式塔,八面七层,总高41.03米(自底层围廊地坪面算至塔尖)。龙华塔底层塔心室地面与底层围廊地坪面高差0.44米。每层伸出平座围以木栏,以斗拱向外挑出飞檐,出檐甚宽,檐角悬铁马(俗称铜铃)。龙华塔在自身纤细、轻灵、飘逸的基础上,融入了吴越文化,是中外建筑文化合璧的产物。


龙华塔系砖木楼阁式塔,八面七层,总高41.03米(自底层围廊地坪面算至塔尖)。龙华塔塔基有尾径130毫米的木桩。龙华塔塔壁由实心烧结黏土青砖砌筑,经现场测量,青砖的尺寸为:一层,350毫米×155毫米×70毫米青砖;三层,350毫米×155毫米×70毫米青砖;五层,350毫米×130毫米×50毫米青砖;七层,350毫米×130毫米×50毫米青砖。砌筑砂浆为黄砂和石灰组成的混合物。砖砌塔壁为空筒式,为主要承重构件。层檐、屋顶以及挑出平座的重量均通过斗拱等木构件传入塔壁。塔顶木构主要由塔中央4根斜柱组成框架。整个顶盖的重量以及塔刹的重量皆通过斜柱传入塔壁,塔心柱主要起着中心固定的作用。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2006年5月25日,龙华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9.洪泽湖大堤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洪泽湖大堤,亦称“高家堰”、“高家长堤”、“高加堰”,始建于东汉时期,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境内,是阻拦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区蒋坝镇。洪泽湖大堤结构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洪泽湖大堤既是先民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水系的工程。又是一处可作为文化研究、旅游发展的历史文物、治水丰碑。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九龙湾位于洪泽湖大堤54公里处。传说常有九条龙在此戏水,从而导致大堤频繁溃决殃民。为祈求永保安澜,此处曾建九龙庙,用于人们膜拜敬香,后因年久失修而毁。砌筑于此的直立石工墙,是洪泽湖大堤的最初模样。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治淮碑位于洪泽湖大堤45公里处,碑上刻有乾隆题写的五言治水碑文,原立于五里牌。文革“破四旧”期间,乾隆碑文被人为磨去,刻上毛泽东的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2006年5月25日,洪泽湖大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10.泰伯庙和墓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泰伯庙和墓,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鸿山镇鸿山西坡,泰伯庙和墓是为纪念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泰伯庙和墓墓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占地约三亩,由泮池、棂星门、享堂、祭台、四面碑和茔域罗城构成。泰伯庙和墓内至德殿、石牌坊、香花桥为明代建筑,其他厅堂、廊屋大都为清代建筑。至德殿、泰伯庙的建筑虽在中轴线上,但向西南稍偏15。采用了“让”的礼制。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泰伯,系商末西岐君主古公亶父长子,才识卓绝,德行无边,助其父亶治理西岐。古公亶父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古公亶父之宠,并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意在传位于季历再传姬昌。但当时西岐礼法为传长不传幼,亶父只能作罢。然而泰伯察觉父亲之意,为成全父亲的心愿,避免龙蛇之争的祸害,遂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趁父亲病重之时托言至衡山采药,离开周原,后亶父病逝,泰伯仲雍赶回奔丧,季历与众臣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不受,丧毕携二弟仲雍再次离开周原,前往长江以南无锡梅里避居下来。后不久,季历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与侄昌再次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仍不受,便由其侄昌继承。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泰伯墓亦称吴王墩、皇陵。墓在山南麓,依山建造。上面是坟冢,平面圆形,直径约3米余,周围筑青石块护墙,顶部用土覆盖,高约2米多。前有石望柱一对,各雕石狮一只。向下是四角攒尖式的四棱碑,正面刻”泰伯墓”三个篆体大字;其侧有泰伯墓碑记两块。墓前有月牙池,池后有石牌坊和享堂。墓由下至上,用平台和石阶将各个单体建筑和石刻等连成整体,四周筑围墙,占地3亩左右。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1)

2006年5月25日,泰伯庙和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