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舆丨古代王朝救灾的五个致命特性

 hercules028 2021-07-24

古代王朝救灾的五个致命特性

周舆

古代各大文明的生成,似乎都跟地理和气候条件有着莫大牵连。

有条件好而稳定的,如两河、尼罗河和印度河流域。那里不缺水,那个水还不是天下降下来的“天水”,而是大河的泛滥之水,于是文明早发。印度河文明后来突然衰微,或因无法确证的外来征服,或者就是没水了。

也有地理条件不好的,如希腊半岛,一直不好,于是大家只好“被迫”去搞商业,反而产生了另外一种“好”,文明开始勃发。

西域那里也缺水,一直很稳定地缺,于是大家只能靠雪山融水在绿洲附近存活,族群很难扩大,不过就像草原上的狼和羊一样,到也生态平衡。

中国文明,特别是核心地带,就非常麻烦了。由于地处大陆季风性气候带,说没水吧,肯定不对;说有水吧,又很不均匀,总之很少有风调雨顺的时候,每年不是涝就是旱。尽管这里土地松软,易于耕作,但同时这里也注定是一块祸患频仍的“灾变”之地。事实上,中国古代农业“靠天吃饭”的特点,不仅造就了中国农业的小土地和小耕作生产方式,同时也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不过在这里不扯这么远,单说中国文明因地理和气候关系具有某种“灾变”属性,这意味着中国古代王朝也具有强烈的救灾属性。事实上,几千年中国文明史完全可以理解为一部救灾史。

翻开历史这么粗粗这么一看,似乎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救灾,成绩也很大。但仔细这么一看,这几千年的救灾史却不那么光彩,简直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具体说有如下五个致命特性。

1、延迟性。救灾讲究什么,讲究一个“急”字。水火无情,山崩地裂。但让古代官僚体系中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官老爷去救灾,无疑过于勉强,首先最无法达成的就是及时而有效。要做到及时有效,需要地方官清正廉洁,同时还要有能力,才能对灾情做出迅速的反应。但翻遍24史,我们也找不到几个这样兼具“廉吏”和“干员”双重品性的官员,像北宋王安石在浙江做县官时拼了命去处置水灾的地方官少之又少。得到灾情报告的首先是县官,但县里距离灾情发生地已是相隔甚远,当县官得到消息并拿出处置意见时,基本上黄花菜都凉了,早已错过最佳的抢险时机。

2、无效性。即使县官想去救灾,但遇到大灾,县里哪有这么多物资?县官自己还要养着众多的对应上面六部的“六科”人员,自己的支出已是捉襟见肘(不贪都不行),怎么可能拿出多余的金钱和物资去抢险救灾?因此,他必须层层上报,但上面也没钱,最终只能报到朝廷。等到朝廷批复,再把物资下拨过来,一个来回最快也得一个月。因此,抢险救灾根本谈不上,最终只能演变成发粮赈济灾民。因此,古代的救灾只是一句空话,本质只是“赈灾”,属于灾后的“重建”工作。幸而古代老百姓都很听话,即使房子被淹了,老婆孩子都死了,但只要自己还有一口饭吃,也会感戴天恩,冲着都城三拜九叩、涕泗交流。

3、贪腐性。古代做官,除了像海瑞那样的,有哪个不贪?对了,北宋的包青天据说也不贪,那是因为他是大地主出身,也许有点像美帝的川总,也是拿一块钱就愿意做官的主儿。在大家聚会时,包青天对浑身冒着臭气的穷酸的王安石常常侧目而视。对古代地方官来说,救灾是贪腐的大好时机,从上面拨下来的钱粮,会被他们层层克扣扒皮。朱元璋刚得天下,苏南闹大水,有两个知府大肆贪污,竟把一半救济款项据为己有。朱洪武闻知大怒,尽管这两位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但还是将他们处决,并从此立下了“革皮实草”之制。但如此残酷的刑罚,最终也没能管住地方官,他们该贪还是贪,大明成为历史上贪腐最盛的朝代之一。

4、保密性。古代的所有专制王朝都没有给老百姓以盐论和鱼论自游圈利,因此所有救灾及善后工作,都是在没有民间监督的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其实,这也不算新鲜,因为其他任何政务也都是这样进行的,所谓救灾工作自然不能例外。一次大灾下来,死了多少人,倒了多少屋,多少人需要赈济,全由地方官一个人说了算。地方官如果想升官,就会求地面稳定,一般会少报数字,比如水灾死了5000多,他对上面只报50。假如地方官没啥“理想”,他就可能多报,死了500就报50000,这样就可以多搂些赈灾钱粮。对此,朝廷当然也非常清楚,不过也不会深责,毕竟统治老百姓还得靠这些地方官,老百姓死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地方要稳定,不稳定那才是大事。官官相护,朝廷不会胳膊肘往外拐。

5、颠覆性。没错,很多朝代都是崩溃和覆灭于重大灾害及救灾工作的失利。比如明朝的覆灭来自陕北大旱而造成的民变,而民变之起则因朝廷不但不去救灾,反而变本加厉地催逼赋税,老百姓被逼得没了活路这才不得不起义。

在昨天的文章里,我也讲到,李自成最终做大其实也因河南大旱,他把遍地灾民变成了农民军。

再往前说,元朝崩溃也因黄河水灾。元末社会问题十分严重,而黄河又连续决堤三次,水患千里,饥民遍野。朝廷命工部尚书征发50万农民工去修黄河,民工苦不堪言,又突然在河道里挖出了一个独眼石人。“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已被传唱多年,这其实是白莲教徒韩山童事先埋下的。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与刘福通在颍上县白鹿庄聚集3000教徒,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宣誓起义。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看似强悍无比的蒙古统治连同他们的蒙古铁骑,最终被起义洪流所淹没。

再往前说,隋朝也是一样。隋炀帝连年对外发动不义战争,致使劳民伤财,死伤无数,但对关东的水旱灾害却视而不见,致使山东人民纷纷举起义帜,大隋没几年就覆灭了。

再往前说,第一个专制王朝大秦的覆灭,竟然也可以追溯到一次水灾。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比方的渔阳,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小队长(屯长),他和其他900来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的押送下,日夜兼程地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时,突遇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前行。按照秦律的残酷规定,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所有人一律处斩。陈胜吴广不得不下定决心,既然横竖都是死,不如玩把大的,“死国可乎?”于是,他们杀了两个秦吏,宣布起义。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攻下蕲县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因为一次水灾而爆发了。各地饱受秦朝压迫的老百姓积极响应,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到起义队伍之中。后来六国复起,没几年秦国覆灭。可见,是一次水灾及其“次生灾害”,似乎“不经意”地要了秦朝的命,但这里面当然有着其他的原因和深刻的道理。

历代专制王朝都是灾害不断,但最大的灾难其实就是专制制度本身。专制王朝不但不是灾害的拯救者,而恰恰就是灾害的制造者。

幸而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中国从此走向了共和。此后专制制度一去不复返,连同古代那样的灾害及所谓救灾也一去不复返了。

2021年7月2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