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爸形同虚设,妈妈一人扛起一个家,“丧偶式”家庭不可取

 齐姐育儿 2021-07-24
最近看到一则漫画,漫画的内容是: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边脱鞋边就喊着:“妈,我的足球在哪里”,“妈,什么时候吃饭”,“妈,我饿了”,半天不见妈妈的回应,看了一眼坐在沙发上玩手机的爸爸问:“爸,我妈呢?”。
乍一看也会觉得漫画的内容很搞笑,但是这却是目前中国极大部分家庭的写照,妈妈上班做家务照顾孩子,辅导作业,去开家长会,陪着孩子去看病……不论什么情总是找“妈妈”,妈妈已经成为十项全能的代表了。
而对于爸爸就仅剩下一句:“爸,我妈呢?”这是典型的中国丧偶式家庭。爸爸的存在成了摆设,而妈妈不论什么事都得往前冲,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学习看病全都是妈妈一人包办。
学校里有任何活动,参加的大部分都是妈妈,被问及爸爸去哪里了,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爸爸很忙,没时间”,而妈妈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家庭分工,久而久之就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观念就是这样,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然而在每个这样丧偶式的家庭里,都有一个包办一切的妈妈和一个什么都不做的爸爸。
丧偶式育儿是一种非常不健康教育模式,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还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正确的婚姻观和家庭观。
一、孩子自我定位的误导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成长参考对象,爸爸的缺失使得孩子成长的对象只剩下女性。
特别是家里有男孩子的,如果缺失了爸爸的角色参照,那可以参照的对象就只剩下妈妈了。
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都会模仿妈妈,时间久了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女性化,严重的就会变成人们常说的“娘娘腔”。
如果家里是女孩子的话,因为缺失了父亲的陪伴,女孩子的主要参考对象便是母亲,长大后必然成为现在人们口中所说的“女汉子”。
这是因为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席,使得妈妈成为家庭的主力,并且会不由自主地去弥补父亲的角色的空缺。
母亲开始承担家务活中男性该承担的部分,孩子耳濡目染就变成了英姿飒爽的“女汉子”。
并且丧偶式家庭的孩子,在长大成立家庭后也会继续延续这种模式。
二、不懂得理解和体谅
健康的夫妻关系是,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分担,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妈
妈爱孩子,爸爸爱妈妈。
在丧偶式的家庭中,孩子看到的只有保姆一样的妈妈,和天天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的爸爸。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学会爸爸对妈妈的体谅,和妈妈对爸爸的理解,更无法学会换位思考。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就是爸爸,如果你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爸爸主动分担起家务,主动陪伴孩子,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必然是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的善解人意,体恤他人。
反之,如果父亲只会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孩子必然也不懂得去体谅他人的难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他人的付出都是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更不知道妈妈的辛苦而主动去承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三、容易造成家庭不和谐
丧偶式家庭因为妈妈一人独自承担了所有,导致妈妈身心俱疲,情绪易怒爱抱怨。
但是因为爸爸没有参与其中,无法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与不容易,在听到妈妈的抱怨时只会觉得妈妈小题大做。
久而久之,面对妈妈的抱怨就失去了耐心,还会反过来埋怨妈妈不体谅自己在外辛苦赚钱养家。
缺乏理解与沟通矛盾一触即发,夫妻吵架就成了家常便饭,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是非常大的,孩子会变得易怒,缺乏安全,胆小不自信。
其实造成丧偶式家庭的部分因素是因为妈妈太过于完美了,相信很多妈妈总是嫌弃爸爸这个做不好,那个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三番五次之后妈妈就干脆自己做了,而爸爸也就撒手不管了。
其实男女有别,男性原本就不如女性来得细心,妈妈大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对爸爸高标准高要求。
妈妈也可以适当地偷偷懒,让爸爸来分担一部分家务或者辅导孩子学习。当妈妈觉得累的时候想抱怨的时候,可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和爸爸沟通,有时撒娇扮弱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哦。
爸爸和妈妈就像八卦里的阴阳两面,只有二者良好的结合,才能使得家庭圆满,才能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