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羡慕说“还是别人家的爸爸好”,有人唏嘘说“爸爸是时代的稀缺品”……
现代社会中,爸爸在家庭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角色,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做第六倾述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 之后。
据调查,只有1/5的孩子对爸爸陪伴自己的时间感到满意。

你肯定见过这一幕:
孩子缠着爸爸的时候,脾气好的爸爸,摸摸孩子的头:“乖,去找你妈。”脾气不好的爸爸,不耐烦地:“去!找你妈去。”
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孩子打一生下来,几乎就是妈妈的了。
吃喝拉撒找妈妈,头疼脑热找妈妈,陪玩找妈妈,教育找妈妈,高兴找妈妈,心里苦还是找妈妈。

妈妈活成了超人。那么,爸爸去哪儿了?
爸爸在忙着赚钱,在忙着喝酒应酬,在忙着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在忙着玩手机、玩游戏……
爸爸需要注意的是,父亲的陪伴不取决于你忙不忙,而是宝宝不能缺失!
此外,导致“爸爸缺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母亲有意无意地横加阻拦。
不少父亲,是想要照顾孩子的。但有时他们一出手,就会遭到妈妈的反对,“轻点!轻点!”、“奶粉放三勺,你放够了么?”、“你去忙你的吧,别动孩子,万一磕着我的宝贝怎么办!”……
他本身就不知道该怎样去养育孩子,被如此排斥和质疑,他就没有心思管孩子。

父亲有父亲的视角,母亲有母亲的视角。一个人要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这两个视角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是孩子起飞的跑道,而父母起了关键作用。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重视父亲的培育对孩子今后对社会的认知,处理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少有父亲的陪伴,出现了“缺乏父爱综合征”的症状。
认知发展受阻。
5-6岁的儿童缺失父亲关怀,其认知力与享受父爱孩子相比有差异明显;
明显的个性缺陷
如软弱、胆小,意志力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
情感障碍大
如抑郁、焦虑、自尊心不强,缺乏热情,自制力弱,有依赖性;
体格发育障碍
即孩子的身高、体重、动作及反应速度均要比同龄儿童落后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