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城楼上长髯客——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语文桃花源 2021-07-24

我一直在想,苏轼在徐州任上的时间如果再长一些,他的人生是否会发生改变?

1076年底,苏轼结束了在密州两年的仕途生涯,携眷一路东行,赶往徐州。

此时的徐州,就像一位佳人,踟蹰,徘徊,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这位千年难遇的才子。

徐州重镇,物阜人丰,苏轼能够来到这里,可说是上天的馈赠,也可说是命运的安排。是天意,也是人为。因为,苏轼在密州这个偏远之地所做出的政绩,得到了皇帝的肯定。

此时的苏轼,四十岁了,正是人生中,一个男人最好的时期。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对徐州是希冀的,希冀在徐州,能够让他的政治理想更好地实现。

苏轼到徐州三个月后,八月份来临了,而八月,正是江南多雨的季节。

没想到,连降暴雨,黄河泛滥,一路蔓延,终于,蔓延到了徐州城下。

水漫徐州,后果不堪设想。苏轼是怎样做的呢?

苏轼身先士卒,奋不顾身,抢救城池。几十日内,他都在城墙上的窝棚里住,连家都不回了,颇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风范。

为了安民心,他亲自守在城门口,劝阻富有人家不要弃城外逃;为了抢时间,他冒险跋涉泥水中,去军营恳求禁卫军协助治洪……

终于,洪水退去,众民欢腾。可苏轼未雨绸缪,决定重建城墙,防患于未然。

在其弟苏辙的《黄楼赋》里,有这样的句子,“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可见,苏轼爱民,不是喊在口号里的,而是体现在行动中的。

爱民者,民益爱之。万民请命,修建黄楼,一为防水,一为感恩苏公。

洪患解除后,苏轼在徐州颇是过了一段优哉游哉的生活。时而处理政事,时而视察监狱,偶尔地,偕友登黄楼,饮酒赋诗,甚是快乐。

可不知为何,1079年3月,朝廷一纸调命,让他去湖州,做湖州知州。

我想,当时的苏轼,心中一定是不情愿的,因为,宦海多年,苏轼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年的。

受万民爱戴的苏轼,应该是舍不得在徐州的生活的吧?于是,他把内心中的所思,所想,倾注到了《江城子·别徐州》一词中。

江城子 别徐州

                  [宋]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徐州之日,两年未满。可与民抗洪的景象,与民同乐的场景,仍是历历在目。在徐州,他受到人民的爱戴;在徐州,他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而今,徐州时光,即将成为他的梦,他的回忆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这里的佳人,可能非红颜,更可能是友人,歧路告别,泪沾衣襟。衬着这百花残的暮春时节,那离别的悲,那难舍的痛,又如何排解?又怎生湮灭?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即使春天没有逝去,那与我赏春景的人又在哪里呢?这三句,满满地,是对徐州的不舍,徐州的依恋。可身在宦海,苏轼身不由己,对徐州,他只能回首相望,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南去吴中之地,所见风光,旖旎无限。可他那心心念念的彭城,却已经成为记忆,渐渐地成为一抹烟,一道影。鸿雁南飞,他只能回首彭城,回望徐州。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心念彭城之悲,点点滴滴,都化为相思泪,可这泪,纵有千点,也流不到彭城,只能如一江春水,东流,成空。

黄楼巍巍,近千载风流,迎来多少客,送走多少人,而它最深念的,应该就是那个峨冠长髯,衣袂飘飘的千年才子苏子瞻了吧?

人世之间,能有苏轼,真是人间之幸;人世之间,苏轼难再,真是人间之悲。

可彭城是幸运的,因为,苏轼曾经来过。给彭城留下了诗,留下了词,留下了巍巍屹立的黄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