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

 柠檬猪nyzbh9re 2021-07-2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词出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是 《内经》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对此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 “春夏助阳,秋冬滋阴”; 二是 “春夏食寒凉,秋冬食温热”; 三乃“春夏秋冬注重脏腑之调养,春夏养肝心,秋冬养肺肾”。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黄文静吸取各大医家的观点,结合其对临床的观察及古代文字的理解,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 “养”乃顺应时节 “调养”之意,这句话的养生内涵乃: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许多医者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 “养”理解为 “积蓄,积存”、 “助长”之意,认为春夏积聚阳气,秋冬储存阴气以养生。这样的理解显然有悖古人的养生原意: 仅从食疗来说,如若炎热夏日服用补阳之品,则极易导致内火亢盛而为热病。故将 “养”理解为“积蓄,积存”、 “助长”显然不合古文原意。结合《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 前后文,笔者认为:将“养”理解为 “保养,调养”更符合原意。 《素问·灵兰秘典论》 中 “以此养生则殃”中 “养” 亦作此理解。

从临床上来看,春季往往会因 “乍暖还寒”而生春寒之病,故春季应该注意保暖,需要导阳之生发;夏季 “其令热”,往往会因阳气盛长而致 “心火、胃火、肝火” 皆旺而为病,此时养生应泄阳之热。秋季燥气当令,易致肺燥津伤而为病,此时应滋阴润燥以养生。冬季气候严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容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为病,故此时之养生应避阴之寒,就阳之温热。

临床证明,“冬病夏治”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因而许多医生认为 “春夏养阳”就应该是春夏之季助阳生长之意,其实不然! “冬病夏治”的对象乃虚寒性体质之人,该人群即使在炎热夏季,虽自身阳气亦有所增长,但与正常人相比仍然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所以针对这类人群,需四季养阳,并非仅仅 “春夏养阳”,更不能 “秋 冬 养 阴”。所 以 将 “冬 病 夏 治” 作 为“春夏养阳”之范例来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综上可知,结合原著上下文之养生观,综合古代诸多医师之理解,并结合临床实践,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式理解为 “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更加符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原意,并更加具有养生指导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