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出现持续性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多地检测数据突破历史极值,很多地区出现严重内涝。 在大马路上被冲走、在地铁里被淹没......一幕幕触目惊心,牵动无数人的心,无数人在手机屏幕前焦急等待着救援成功的消息,无数人在暴雨视频下留言“河南加油,郑州挺住”。我不忍看河南人的朋友圈,希望他们一切安好,天佑河南,暴雨早点结束。 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暴雨洪水终将过去,灾后我们该预防哪些疾病发生?下面我们将一一讲述。 01 群体预防是基础 俗话说“大灾过后,必有大疫”,洪涝灾害发生时,人们面对的不仅是被围困和溺水的风险,也面临着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困扰。 此次暴雨破坏城乡了自来水管网系统、下水道系统、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堆肥场等等,让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蚊蝇、细菌的滋生更加有利。而水灾后卫生条件差,更有利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传播和扩散,因此应格外注意预防。 1、不要喝生水。由于暴雨裹挟了大量垃圾和动物尸体,洪灾过后的生水非常容易滋生传染病,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控制与生水的接触。要喝相对清洁的水,比如密封桶装水、瓶装水或烧开后的水。 2、绝不能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这是张伯礼大夫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强调的。 有一些群众对在洪水中死去的家养禽畜舍不得处理,或者对被泡过的食物凑合吃。这些食物虽然表面看着没什么变化,其实微生物在上面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在无法看出造成腐败之前微生物已经在旺盛地生长了,因此一定不能再食用。 3、尽量避免与生水接触。 为防止雨水中的病原体通过皮肤侵入人体,因此要尽量减少接触水和在水中浸泡。 下水后也要把身体、鞋袜及时清洁擦拭干净,如果皮肤已受损,要把受伤的地方清洗干净,用碘伏消毒。 4、尽快清理环境卫生,避免滋生蚊蝇及细菌等微生物。 洪涝灾害过后,环境中垃圾较多,应尽快进行清理消毒,防止病毒肆意传播。 包括在洪涝灾害致死的牲畜尸体,要及时进行掩埋或焚烧。掩埋地点要远离水源以及居住地,听从当地政府部门建议,处理后要及时对清洁后的环境进行消毒喷杀。 对生活居住地要尽快清理积水,使居住环境尽量保持干燥,盆碗缸罐如有积水,很容易让蚊蝇在里边产卵,也要进行消毒或丢弃。 还可以燃烧艾叶和苍术的方式,用燃烧的烟雾杀灭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扫除一切恶气、秽气、邪气。这是从古到今久经考验的防疫方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2003年非典防控期间,北大深圳医院采用苍术烟熏空气消毒,三个月用了850公斤苍术,该院非典期间无一例院内感染。这个方法近一年来也被很多医院效仿,用于防控新冠肺炎。 5、避免被蚊虫叮咬。 水患容易让蚊虫滋生,而登革热、乙脑等都是蚊媒传染病,所以出门可喷一些防蚊液,尽量穿长衣长裤,少到水多、草木繁茂处。 ’ 在血吸虫流行的地区要格外注意避免钉螺,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血吸虫可引起人、畜、禽得血吸虫病,严重危害健康。在雨灾之后,更多的疾病需要格外警惕。 6、调理身体内环境 虽然目前外部环境比较恶劣,需要“避之有时”,但也不要忘了调理好自己身体内环境才是根本。 暴雨会导致外界湿之邪较重,而现在正值大暑节气,暑为热之极,因此大环境的暑湿夹杂,也会导致人们体内湿热较重,为病毒细菌提供滋生的温床,产生疾病,所以这段时间,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在饮食上都要以清淡为主,少吃煎炒烹炸、厚腻肥甘等滋腻碍胃、酿生湿热的食物。
食疗方法: 荷叶(新鲜)10~15g,生姜二片,用水300ml,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饮,每日2次。
02 常见疾病的应对 一、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 从中医角度看,急性胃肠炎是胃肠受到“湿热”、“寒湿”邪气侵袭所致。因此在应对方面需要区分是寒湿还是湿热。 寒湿型: 症状:突然恶心呕吐,胃痛、腹痛、大便稀溏,但臭味不重,四肢发冷,舌苔白。 董氏特效穴:土水穴、四花穴、止涎穴 <<穴位组图,滑动可查看下一个穴位>> 可把藿香正气水蘸在棉花球上,敷肚脐,每天敷6-12小时。 湿热型: 症状:胃痛、腹痛,发热、口渴,呕吐物酸臭,大便稀溏、臭秽明显、甚至带粘液样东西肛门潮红、舌苔黄。 1、董氏特效穴:土水穴、四花穴、止涎穴、腑肠穴 <<穴位组图,滑动可查看下一个穴位>> 2、热敷、薄贴: 吴茱萸、青盐各30g左右,略研,炒热布包敷脐下腹部,也可用丁香9g肉桂30g研磨成粉取1g填脐,贴上小膏药。 3、艾灸:肚脐、中脘、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大肠俞。 4、刮痧: 疏导气血,引邪外出。用于吐泻腹中绞痛,转筋,对绞痛而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者尤宜。 用边缘光滑的瓷匙或钱币,蘸香油少许,在脊柱两侧,胸骨、肋间、肘膝窝,自上而下,自背后向胸前刮之,先轻后重,以出现红、紫痧点为度。 儿童可以用嘴或儿童拔罐器在背后督脉、膀胱经三条线上,自上而下吸痧。 无论哪种类型的急性肠胃炎,护理时都要注意津液的补充,可口服淡盐水、葡萄糖盐水,孩子可以喝小米汤加盐或焦米汤,使消亡的津液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补充。 如果出现严重吐泻,每天大便(呕吐)数次至数十次,大量水样便,少量黏液,恶心呕吐,食欲低下,严重的乏力、不规则低热或高热,烦躁不安进而精神萎靡,意识蒙眬,甚至昏迷。须送医院接受救治。 二、中暑 暴雨冲毁了家园,很多人只能暂时安置在户外,高温高热的天气容易引起中暑,表现为高热、汗出、烦渴、乏力或神昏、抽搐等。 1、要尽快把患者立刻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休息,如走廊、树荫下。患者仰卧,维持呼吸道的通畅,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降温;如衣服已被汗水湿透,应及时给更换干衣服,同时打开电扇或开空调,以便尽快散热,但风不要直接朝患者身上吹,更不要给患者用冰敷的方法降温。
手解穴、心灵穴、土水穴。 <<穴位组图,滑动可查看下一个穴位>> 用筷子轮流点按以上三个穴位。时间长短可根据自我感受决定,但建议每个穴位在5分钟以上,直到有缓解。 也可在人中、百会穴、曲池穴上涂抹清凉油、风油精,并按揉。 4、刮痧:可从背部大椎穴开始沿脊柱及两侧膀胱经向下刮痧,使邪气下降,经络中的气机得到通畅而正常运行,刮痧时,轻轻地向下顺刮(切忌倒刮),并逐渐着力。直到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症状明显好转并感觉轻快为止。
太子参30g、麦冬30g、五味子20g,加水300ml蒸煮15-20分钟,每日分两次蒸煮取汁150ml混匀服用,每日一剂。 三、 皮肤湿疹、皮炎 湿疹、皮炎是由多种内外因因素引起的一种皮肤损伤疾病。湿疹也分寒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先给大家一个无需辨证的方法,寒热都可以用。 董氏特效穴: 手解穴、手千金五金、驷马穴、四花穴、如起疙瘩加三重穴,如脓包出水加制污穴、止涎穴。 <<穴位组图,滑动可查看下一个穴位>> <<穴位组图,滑动可查看下一个穴位>> 湿热型: 湿热蕴于体内,遇外邪则湿热随皮肤溃破而出,出现湿热型的湿疹,其症状为:发病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质黏而有腥味,结疤后如松脂,可因挠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 1、马齿苋30g,或鲜马齿苋适量,水煎后放凉外洗或湿敷。 2、薏米红豆煎:薏米50克,红小豆20克,芡实或山药10克,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煮20分钟,即可,可以加入少量冰糖调味,早晚分服。 3、艾灸疗法 湿热型湿疹:选穴:阿是穴、曲池穴、肺俞穴和大椎穴。灸曲池穴能清胃肠热、通络活血;灸大椎穴能清热解表,达到表里同治;灸肺俞穴能增强肺的发散功能,从而使外邪从皮肤散发而解。 阿是穴:湿疹发生的部位。 曲池穴:屈肘,肘的横纹外侧端(拇指一侧)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中。 肺俞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大椎穴: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即低头时颈背最突起的骨头)下凹陷中。 操作:阿是穴可用小艾炷在湿疹周围边缘围灸,湿疹范围大者可于中心灸3~5壮;其他穴可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皮肤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2次,灸至湿疹完全消失为止。 脾虚型: 暴雨潮湿,加之晴后多高温闷热,外邪易从皮肤溃破而出,且脾虚运化无力,不能将体内水湿及时运化,而致湿疹。其症状为:皮肤黯淡不红,湿疹如水疤,隐在皮肤内,只有挠痒后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多见面色差,饮食不香,大便次数多且质地清稀,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淡,苔薄白腻。 1、艾灸: 选穴:阿是穴、脾俞穴阴、陵泉穴和足三里穴。 脾俞穴是治疗湿疹的重要穴位,可健脾祛湿;阴陵泉穴是脾经的穴位,可健脾祛湿、清热疏风,能调理湿疹等皮肤过敏问题;灸足三里穴能益气、壮阳、健脾胃、益肝肾,先天后天得补,则阴阳自然调和。 阿是穴:湿疹发生的部位。 脾俞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处。 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从踝关节后方,沿骨的边缘向上推行至尽头处即是穴位) 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膝盖骨下缘)3寸,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处。 操做:灸阿是穴可用小艾炷在湿疹周围边缘围灸,湿疹范围大者可于中心灸3~5壮;其他穴可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皮肤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2次,灸至湿疹完全消失为止。
![]() 1、将茯苓、山药、莲子(脾胃虚寒者可去芯),薏仁各一把(或者芡实,有白带遗精尿床症状的可以换成芡实,固肾收涩作用强)用料理机打成粉。 2、加入20g大米粉或者小麦粉,混合均匀。 3、按个人口味加适量白糖入水融化后倒入,揉成面团。 4、找一个磨具倒进去铺平,放入蒸锅,大火蒸15分钟。 5、取出倒扣,切成小块食用。 四、癣(浅部真菌感染) 手癣是一种发生在手掌和指间的皮肤癣菌感染;足癣主要发生于足跖部及趾间,可以延及足背及踝部;体癣是发生在皮肤上的浅部真菌感染;股癣特指发生在腹股沟、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的浅部真菌感染。
用苍耳子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苦参15g、马齿苋20g,水3000毫升煎煮20分钟后,待凉后浸泡或湿敷患处,每次20至30分钟,每日1至2次。 2.艾灸疗法 艾灸涌泉穴以及发痒、溃烂的部位。脚趾缝有烂皮、水泡、裂口、发痒的,都可以用艾灸法。一般一次15-25分钟就可立即止痒,水泡也会慢慢塌陷。 最后,感谢奋斗在抢险救灾一线的城市守护者们!希望大家一切平安!河南加油,我们相信,人定胜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