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联大数学家的科学贡献与学会活动​——探寻北大、南开、清华到联大的数学历程​——探寻北大、南开、清...

 菌心说 2021-07-25

西南联大数学家的科学贡献与学会活动(上篇)

——探寻北大、南开、清华到联大的数学历程

戴美政  文/图

(原载西南联大研究所编:《西南联大研究》第3辑,2017年版)

中国科技史学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清华大学)参会论文,参考文献和注释请见原书。

 Image

本文作者参加中国科技史学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清华大学)

Image

本文作者参加中国科技史学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数学分会场交流 与会老师摄

西南联大算学系(后称数学系)是战时引领中国高校数学发展最重要的教学科研中心,由北京大学数学系、清华大学算学系、南开大学算学系合组而成,其科学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数学的研究方向,不仅影响了国内数学界,而且进入世界数学研究前列。

1937年8月长沙临时大学组建至1946年5月西南联大结束,先后任教于数学系的教授,来自北大的有江泽涵、申又枨、程毓淮、许宝騄、赵淞(副);来自清华的有杨武之、郑之蕃、曾远荣、赵访熊、陈省身、华罗庚;来自南开的有姜立夫、刘晋年,他们多为留学欧美的学者,眼界开阔,学识精深,在数学多个领域均有研究专长。其他教师还有,蒋硕民、张希陆、段学复、陈筼谷、王湘浩、钟开莱、朱德祥、戴良谟、闵嗣鹤、陈鸿远、虞介藩、田方增、彭慧云、颜道岸、施惠同、孙本旺、徐贤修、刘䜣年、伉铁健、孙树本、龙季和、陈为敏、钱圣发、蓝仲雄、王寿仁、栾汝书、王联芳、冷生明、邓汉英、吴光磊、胡祖炽、崔士英、徐利治、李盛华、郑曾同等。他们或为讲师、或为教员、或为助教,在联大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中,在老一辈数学家指导下成长,许多人成为卓有成就的数学家或相关领域专家。

Image西南联大新校舍远眺 钱惠濂校友提供

西南联大数学所以取得突出的科学成就,究其缘由,可追朔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三校奠定的扎实基础和出色工作。对三校数学教学科研的基本情形有所了解,那么对联大数学系的许多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北大、南开、清华奠定联大数学基础

中国现代初具规模的高等数学教育,始创于20世纪20年代初年,均由留学欧美或日本专习数学的归国学者所创办。除北大、清华、南开外,1921年至1930年创建数学系的高校,有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大同大学等20余所,据教育部《二十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的数据:1931年全国35所大学(国立12所、省立5所、私立18所)中,30所大学理学院设有数学系,共有学生828人,占这些学校理学院学生总数5713人的14.5 % 。其中,北大数学系学生56人、清华16人、南开12人。此时,现代数学研究也在中国悄然兴起。中国数学家在发展数学教育的同时,也努力追赶世界数学前沿,20年代末至30年代,已有符合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出现。

北大开创大学数学

1913年,中国大学第一个数学系——北京大学理科数学门成立,主持该系的冯祖荀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为中国第一位留学海外习数学者。当时,北大数学门仅冯祖荀、胡濬济两名教授,仅有两名学生。1913年至1930年,北大数学系(门)由冯祖荀、秦汾、王仁辅轮流执掌。经不懈努力,开辟了中国现代大学数学系办学之路,教学体系逐步完备。1927年8月至1929年3月,北京大学被强行合并到“中华大学校”(后改称中华大学、北平大学),学校遭受严重摧残,一度停课,数学系也难幸免。1929年6月,国民政府停止实行大学区制,当年8月,北京大学得以恢复原建制,12月,蒋梦麟被任命为北大校长。

Image

冯祖荀

1931年初蒋梦麟就任北大校长之时,得到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的支持,双方签署了《北京大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合作研究特款办法》,使亟待复兴的北大获得经济活力,进行以理科为重点的改革。该办法主要内容为,自1931年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与北京大学每年各提出20万元,以5年为期,双方共提出200万元作为合作的特别款项,专门作为设立研究讲座与专任教授,以及购置图书仪器之用。其要点为,设立研究教授若干名,其年薪4800至9000元不等,每位教授有1500元设备费。每周至少授课6小时,并担任学术研究及指导学生之研究工作。专任教授年薪4800元至 6000元不等,每周授课8小时,不得兼任校外教学。当年8月5日,根据北大与中基会的合作办法,聘请北大文理科各系28位专家为研究教授,其中,数学系有冯祖荀、江泽涵、斯伯纳(美)、奥斯谷(美)4人。

江泽涵,1902年出生,安徽旌德人,1919年随堂姐夫胡适到北方,进入南开中学学习,1922年考入南开大学算学系。1926年毕业后随姜立夫到厦门大学做助教,后赴美留学,193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其导师H·M·莫尔斯(Morse)是研究拓扑学的著名数学家,其临界点理论揭示了拓扑学在分析学中的重要作用,引起江泽涵的浓厚兴趣。1930年,江泽涵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即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S·莱夫谢茨(Lefschetz)的研究助教,跟这位拓扑学大师研究不动点理论。1931年,江泽涵放弃留美工作机会回国,由姜立夫推荐应聘北大教职。

Image江泽涵,1934年任北大数学系主任  江丕栋存 

江泽涵是将西方拓扑学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应聘北大研究教授后,讲课之余即进行拓扑学有关不动点理论的研究。拓扑学主要研究几何图形的连续性质,即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允许拉伸、扭曲,但不能割断或粘合)。1934年6月出版的《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工作报告》刊出江泽涵的研究成果,称他在1933年“用直接的方法研究二度的有向的闭簇(Manifold)之抽象的彭加赉群(Poincaré  group)”,得到三项重要结果。此段话非常费解,用现在数学术语说,就是“用直接方法研究二度有向流形之抽象的庞加莱群”。庞加莱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大师,现代拓扑学研究的开创者。江泽涵此项课题属不动点研究内容,1935年他继续进行此项研究。至于冯祖荀,当时主要进行“柯西积分公式之新证法”、“傅里叶级数及周期函数的关系”,以及微分方程、积分方程的研究等。奥斯谷(W.F.Osgood,又译“奥斯古德”)、斯伯纳(E.Sperne)是江泽涵邀请到北大数学系任教的美国教授,除讲课外,他俩均被聘为北大研究教授。1934年斯伯纳的研究课题是《解析几何及代数》(与希莱亚合著)一书,另一项研究是“柔当曲线定理之简单证明”,被列入北大数学系拓扑学讲义中。

1934年底,江泽涵出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汲取欧美大学办学之长,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使全系呈现新的面貌。1934年6月,北大公布《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招考章程》,规定本校理科研究所设算学、物理、化学三部研究生,其中,算学部“研究范围暂以解析学与几何学专题为限。由本系教授W.F.Osgood、冯祖荀、江泽涵、申又枨分任指导。”研究课程为:复变函数论、微分方程论、变分法、形式几何学(拓扑学)、同形变换(保形映射)。至此,江泽涵引领北大数学系研究西方近代数学的目标从制度上得以实现。1935年,北大数学系教授为江泽涵(系主任)、冯祖荀、申又枨、奥斯谷(美)、赵淞(副)、还有讲师刘泗宾,助教许宝騄、沈儒全等6人。

当年在读学生90人,较1929年的42人增加48人。1931年毕业10人,1936年毕业11人。

南开培植数学精英

1920年南开大学创办算学系,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归国在厦门大学任教的姜立夫临危受命,一人承担该系全部教学,在艰难中开创南开数学事业。

姜立夫原名蒋佐,字立夫,1890年7月4日出生,浙江平阳人。姜立夫早年在家馆读书,后入县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堂学习。1910年6月考取游美学务处备取生,1911年9月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学习数学,1915年获学士学位后转入哈佛大学作研究生,1918年受聘为哈佛大学助教,作W.F.奥斯古德(Osgood)教授的助手。1919年,姜立夫在J.L.库利芝(Coolidge)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获哈佛博士学位,即辞去哈佛工作回国。1922~1923年,南开算学系所开分析算学初步、解析形学、初等微积分、高等微积分等6门课程,全由姜立夫讲授。此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毕业的张西陆应聘该系教授,1924年,姜立夫的学生刘晋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25~1927年,钱宝琮来该系任教,1928年姜立夫的学生申又枨、高文儁再留校任教,这样,姜立夫一人独撑算学系的局面得以改变,南开数学进入发展新时期。当时该系数学课程,已有初等微积分、高等微积分、代数方程与微分方程、近世代数学、近世几何学、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群论、代数几何学、微分几何等十余门。姜立夫知识广博,教学有方,诲人不倦,通晓英文、德文,其讲课“层次分明,论证谨严,分析周密,说理透彻”,南开时期培养了不少优秀数学家,包括江泽涵、刘晋年、申又枨、陈省身等,被称为“现代数学最早的富有成效的播种人之一”。但他不满足现有学识,1934~1936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做访问学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南开算学系已成为中国数学中心之一,地位逐显,影响日增。

Image

南开算学系创办人姜立夫

姜立夫是位极有爱国心的数学教育家,他关心的是中国数学发展全局。他的学生江泽涵到北大任教时,他告诫江泽涵不能急于求成,宜先教低年级课程,再随班级教到高年级,基本训练有基础后,再开拓扑学等抽象数学课。江泽涵听取了老师建议,从严要求学生,经数年努力,终于在北大数学系高年级组织起讨论班,开展数学研究探讨。1935年,姜立夫又让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申又枨(哈佛大学理学博士)到北京大学协助江的工作。

清华数学后来居前

与北大、南开相比,清华数学开创稍晚。1926年,留学法国的熊庆来受聘清华,即参与算学系的筹备。1927年,清华学校大学部算学系成立,1920年到校曾留学美国的郑之蕃出任系主任,1928年,清华学校改称清华大学,熊庆来出任算学系主任。此时,该系仅有熊庆来、孙鎕、郑之蕃三位教授和教员胡坤陞。1928年杨武之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受聘于厦门大学,1929年加入清华。1930年,清华大学算学系教师初具阵容,教授为熊庆来(出国访问)、郑之蕃(代理系主任)、孙鎕、杨武之(杨克纯),专任讲师胡坤陞,教员周鸿经、唐培经,助教陈鸿远。1935年,该系有教师13人,教授熊庆来(系主任)、郑之蕃、杨武之、曾远荣、维纳(美)、赵访熊、哈达(法),教员戴良谟、华罗庚,助教陈鸿远、吴新谋、徐贤修、李杏瑛(半时)。

熊庆来,1893年9月出生,字迪之,云南弥勒人,早年在云南地方学堂就读,1913年考取云南公费赴比利时学习矿业,后转赴法国格诺布尔大学、巴黎大学等高校学习,获蒙伯里大学理科硕士学位,用法文发表《无穷极之函数问题》等多篇论文。1921年春回云南任教,接着应聘南京东南大学,创办算学系。1926年应梅贻琦之邀到清华,创办清华大学算学系,使该系建立起严整规范的数学课程体系,经数年经营,在国内声誉鹊起。熊庆来亲自讲授球面三角、微积分、高等算学分析、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论、微分方程论、偏微分方程论、变分法等课程。1931年再次赴法学习,研究整函数及亚纯函数,1933年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所撰《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论文定义的“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由此奠定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1934年回国,仍任清华算学系主任,“使清华数学系成为中国数学史上光荣的一章”(陈省身语)。熊庆来善于发现培养数学人才。1931年,熊庆来在《科学》第15卷第2期(1930年)看到《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数学论文,随即被该文剖析疑难数学问题的能力打动。他多方打听,了解到作者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中学的一名庶务员,仅读过初中。熊庆来立即设法把华罗庚请到清华,让他边做助理员,边旁听数学课程。华罗庚获得深造机会,终成伟器,成为驰名中外的大数学家。

Image清华大学学系首任主任熊庆来(摄于1933年)

1932年至1935年,清华算学系的本科课程已经相当完备成熟,该系本科共同必修课有微积分、近世几何、微分方程式、高等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理论力学等11门,还须选修分析、代数、几何三组必修课中的1组,每组4门课,其中,几何组为射影几何、非欧几何、微分几何、代数曲线及曲面。还须做毕业论文。本科选修课包括高级算学、普通算学、算学史、几率、矢量分析、图影几何、初等天文、动学、天体力学等10门,还7门公共必修课,即国文、英文、第二外国语、哲学或逻辑、大学普通物理,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西洋通史4门课中任选1门。4年学习要修完15门必修课、7门公共必修课、10门选修课,学习负担并不轻松。而且,对多门课程的要求均高,如“高等分析”称:“本学程系补微积分课之不足,为高等算学之根本,取材欲博,释理欲精,於新近学理,亦每为致意,以引起学者深求之兴趣。”而“近世微分几何”则“专述近三十年来微分几何学之发展”。可见其教学的世界眼光与进取精神。1934年,杨武之介绍算学系时说:“算学教育之目的有三:1)锻炼吾人之思考,2)关注计算之方法,3)探发蕴藏之算理,于人生,极端重要。”故该系刻意向培养算学通才和专门学者两方面发展。1934年,清华算学系有研究员4人、学生20人,暑期还将招考二三年级插班生。

熊庆来极力倡导学术研究之风,引领清华追赶世界数学。1930年清华创办理科和文科研究所,其中,“理科研究所算学部”由熊庆来主持。当年考取的唯一研究生,即南开大学算学系毕业的陈省身,他同时被聘为该系助教。清华理科研究所算学部所研习课程十分严格,必修课有分析函数、函数论、微分方程式论、近世代数、微分几何,选修课程有椭圆函数、数论、不变量、群论、射影几何、非欧几何、变分法、积分方程论、调和函数等,共20余门。该系研究生庄圻泰回忆:“先生在数学研究所指导青年,重视基本理论学习及基础训练,常指定学生自学一两本经典著作,先生随时指出其中基本定理之含义、起源及发展情况,阐述其背景与各种理论间联系,对青年颇有启发。”庄圻泰说,熊庆来善于因人施教,按学生特点定出个人研究方向,使之信心倍增。

1920年起,中国大学开始邀请外国数学家来华讲学。1920年6月至9月,法国班勒维(P.Painlev)访华,在北大和上海中国科学社作报告。1921年英国罗素访华,在北大作数学基础演讲。1930年后来华的欧美数学家,除美国奥斯谷、斯培纳应聘北大讲课外,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Hadamard)、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应聘在清华讲学,两人分别讲授傅里叶分析系统课程、偏微分方程理论系列等。1936年5月,维纳甚至代表清华大学出席在奥斯陆举行的第十届国际数学大会。欧美数学家来华交流讲学,带来了西方近代数学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经验,介绍了世界数学发展前沿信息,促进了刚起步的中国大学数学教研。

Image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算学系教职工合影,前排正中为熊庆来 选自《熊庆来纪念集》 

中国数学会创建与会刊

专门学会是联系科学家最具吸引力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交流学术、沟通联系、推进科学发展。它是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所说的“科学共同体”,遵循某一范式的科学家在思想、行为上趋于一致的必然产物。世界最早的数学学会是1865年成立的伦敦数学会,随后法国(1872)、日本(1877)、意大利(1884)、美国(1888)、德国(1890)也纷纷成立数学会。1887年由多国数学会发起,在瑞士苏黎世召开首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由此揭开世界数学团体交流合作推进数学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数学会成立于1935年,与中国地质学会(1922)、中国天文学会(1924)、中国气象学会(1925)、中国化学会(1932)、中国物理学会(1932)、中国植物学会(1933)、中国动物学会(1934)等理科学会相比成立虽晚,但它也是中国数学家自发成立的学术团体,担负着推进中国数学发展的时代使命。该会1934年开始筹备。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各地数学家33人参会,会上交流了学术论文,通过了中国数学会章程,宣告“本会以谋数学之进步及普及为宗旨”。选举了第一届董事会、理事会和评议会。其中,最重要的决定是筹备出版中国数学会会刊,组成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审议教育部交议的数学名词。会上宣读了4篇论文,钱宝琮的《汪莱的方程式论研究》、华罗庚的《华林问题之研究》,另两篇作者为陈建功、范会国

此前国内先后出现的数学团体,有“知新算社”(1900),“立达学社”(1911),数学杂志社(1912),中国数理学会(1929)等,但多为规模小、存续时间短的地区性团体,最终未形成气候。1929年8月成立的中国数理学会,以清华、北平师大、北大的数学家为主体,随后每年均召开年会,交流学术,坚持活动数年之久,1932年还派熊庆来代表中国数学家出席在苏黎世召开的第9届世界数学大会。1935年中国数学会的成立,为中国现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北大、清华等校数学家则为其重要力量。

1936年8月,中国数学会外文学术刊物《中国数学会学报》(Journal of theChinese  Mathematical Society)创刊,总编辑苏步青,编委熊庆来、朱公谨、孙光远、江泽涵、曾昭安、刘俊贤,助理编辑华罗庚。创刊号为第1卷第1、2期合刊,发表论文9篇,作者为胡坤陞、维纳、方德植、陈建功、曾炯之、江泽涵、申又枨、苏步青、华罗庚。

同年8月1日,该会普及性的《数学杂志》也创刊发行,总编辑顾澄,编委有何鲁、钱宝琮等12人。创刊号共刊出顾澄、朱公谨、范会国等7人的9篇论文,华罗庚的《K乘方数之等和问题》排为第4篇。

Image

1939年《数学杂志 》第2卷第1期 戴美政摄 

1936年8月17日至20日,在北平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举行的“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由中国科学社发起,中国数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参加,堪称中国科学界规模空前的大聚会。此次联合年会有大会报告、学术演讲、论文交流、科学展览、参观考察、文艺娱乐等内容,可谓热烈丰富,异彩纷呈,给古老的北平带来了清新活泼的科学空气! 8月17日上午10时,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开幕式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共到会800余人。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作为年会总委员会委员长、主席团主席在会上致开幕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致词,继而由中国科学社任鸿隽演讲。

8月18日和20日的上午,联合年会分组宣读论文。其中,数学、物理、化学三组在燕京大学,数学组在燕大穆楼125号讲堂宣读论文,作者及题目为:江泽涵(二度标准普遍盖簇之对称线)、申又枨(用有理数函数逼近解析函数之问题)、程毓淮(关于卵形面上测量分布的两条意见)、赵淞(周易群)、傅种孙(马尔花迪氏问题之104解)、徐贤修(关于隐函数之可微分性及绝对连续性)、庄圻泰(无穷级的亚纯函数之值分布、调和函数族之逾格贯列)、许宝騄(关于N元重极限之研究)、曾远荣(拉当氏积分之研究)、华罗庚(关于瓦林康克二氏广义问题之研究)、汤璪真(《路易严切包含式中似非而是之问题》等2篇)、陈鸿远(洛勒氏函数之N级数之存在讨论),除傅种孙、汤璪真外,其他均为北大、清华教师,许宝騄则以“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研究员”的身份参会。

Image

1935年出版的《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英文),刊有熊庆来、赵访熊的数学论文 戴美政社 

Image

1936年10月《科学》(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专号)戴美政摄

此次联合年会,熊庆来、江泽涵、赵进义任联合年会总委员会委员、数学会年会委员会委员,郑之蕃、杨武之任数学会论文委员会委员。除宣读论文外,会议还议决了募集基金,设置奖学金,讨论“数学”与“算学”一词的定名问题,改选理事、评议员等。

北平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堪称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科学界规模最大的学术大聚会,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家社会群体角色已经形成,各种专业学会的创建和发展,为科学家提供了显示自身价值与承担时代使命的学术阵地。联合年会共到会460人左右,数学方面有熊庆来、许宝碌、华罗庚、江泽涵、庄圻泰等,均为数学界名家。联合年会聚集的科学家群体力量,更有利于在广阔社会施展,以使科学思想向更大范围传播。对此《大公报》社评说:“世界科学之进步,以近年为最猛,中国正可追踪时代,不走迂途,事半功倍,毫无疑问由近年之趋势与成绩,证明中国青年之科学精神甚为旺盛。……此诚民族中兴之精神的基础也。”

(下篇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