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

 置身于宁静 2021-07-25

  孟媛 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孟媛(1988.7——)女,吉林省长春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摘 要: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戏仿了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巴塞尔姆都对格林童话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进而体现出其思想上的后现代性。本文旨在从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出发,探讨其对格林童话的反叛,并思考在内容与形式背后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颠覆 反传统 反理性 反平庸

  众所周知,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讲述了一个惩恶扬善的美丽故事。然而,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却用另外的方式重新改写了这个圆满的童话。在巴塞尔姆的故事中,我们无法找到格林童话的影子,整部作品充满了浓浓的后现代主义气息。他对《白雪公主》思想层面的颠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传统性

  整部《白雪公主》具有强烈的反传统色彩,它完全不同于格林童话中的故事,把传统的童话故事肢解得面目全非,巴塞尔姆《白雪公主》的反传统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表达。

  1.人物性格的反叛性。在格林童话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值得赞扬的正面形象。但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中找不到这样的正面人物。白雪公主不再是那个善良单纯的女孩,她每天把她长长的头发挂在窗外,期待有人能顺着她的头发爬上来拯救她;保罗也不再是传统的王子形象。他看到白雪公主头发的暗示,却选择逃避,不敢面对自己的责任。“那头发,它使我紧张得要命。也许有个天真的人路过时看到,会认为他必须爬上去,搞清楚它为什么从那个窗口垂下来。头发尽头,大概连着某个姑娘,还有她各种各样的责任……”;【1】和白雪公主一起生活的七个男人也不是善良的七个小矮人的可爱形象,他们甚至幻想着要把白雪公主架在大火上做成菜。这些对格林童话中人物性格的颠覆使我们的思绪从格林童话中脱离出来,巴塞尔姆带我们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2.表达的不连贯性。形式的不连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整部作品并不是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完整故事。而是由一百零七个故事片段构成的。有的段与段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碎片化的效果。正如巴塞尔姆自己所说:“碎片是我信任的唯一形式。”其二,在每一个小片段中也体现出并不连贯的特点。有一个片段是由三十五个不相关的词以及短语构成的。“非正式声明 所有权和海关的难处 使你吃惊的是 交换爱 画它……”【3】

  3.借用人物来表现反传统思想。文中的人物常常流露出反传统的思想,这是巴塞尔姆思想的渗透。比如白雪公主希望这个世界上有几个她很少听到的字,她厌烦了现有的语言词汇,并且当亨利说出“谋杀和创造”时,大家拍手叫好。这一段的设计显然是为了表达对传统的厌恶,以及对谋杀传统、创造新事物的渴望情绪。保罗也具备同样的想法。“我想取消绿色的海,海里棕色的鱼;”【4】这种取消一切的想法正是对传统思想的一种反拨和叛逆。

  二、反理性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中充斥着反理性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证明这一论点。

  1.语言表达的模糊性。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清晰的表达方式在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中消失。我们读到的只是模糊的,并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有些表达方式从语言的逻辑角度来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然而它们就那样活生生地存在于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中。“因为我虽不是水手,但我是学士,也许说得含糊些,人们就会弄错,我们就能一起出海了。”这种反逻辑,反理性的表达方式正是为了充分表现现代人的生活。人们常常在他人对自我的模糊化中丢失自我。模糊,是非理性的起点。

  2.情节的荒诞性。全篇都充斥着各种荒诞的情节,让人读起来不知所云。白雪公主认识一根会唱歌的骨头,骨头给她讲述各种离奇的故事;比尔认为追踪他的一个女人是他十二岁以后一直在等候的那匹大黑马;简的母亲认为她看到一只猿人的手伸进了她的信箱……在情节的角度颠覆了格林童话中英雄救美的故事模式。这些荒诞的情节成为了巴塞尔姆反逻辑,反理性思想的外化形式。

  三、反平庸性

  巴塞尔姆《白雪公主》中的反平庸思想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来表达的。“我们干事情从不思考。照看大桶,刷洗楼房,去地窖化钱,从不停下来考虑整个过程也许是卑鄙的。有人站在某处鄙视我们。”【5】这是巴塞尔姆对世人的一种呼喊,他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呼吁人们在忙于繁华的人生时不要忘记停下来思考我们所做的事是否具有意义。这样的呼喊是由于他感受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庸庸碌碌。人们常常不清楚自我是为了什么活着。人们常常缺少自我,缺乏思考能力。正如萨特的观点,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一个人的本质如何,取决于他的选择。“对于人的存在而言,说他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说他是自由的,他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对于萨特的存在主义来说,自由并不是人的存在的某种性质,也不是人的选择和追求的结果,它属于人的存在本身的结构。”【6】

  这就从而引发了对人的存在的终极追问。在文中多有体现。“移动太多并且部分缺席”正是他的主要观点。 因此,他在后文中又一次借用保罗这个形象来表达,使人们清醒的方式是暴力,因为缓和的方式无法唤醒世界上半盲半聋的人。“我认为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暴行,一种暴行因素,比如把你的扩音器开得比别人的响……做一些和那个准备在我们面前展开的场面——人生的舞台——有关的事情。”【8】巴塞尔姆的反平庸思想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用违背传统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是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在现在社会中的破碎重生。从巴塞尔姆后现代艺术手法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反传统的、反理性的思想,以及一种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