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策略

 置身于宁静 2021-07-25

  虞则宴(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摘要:《到灯塔去》完美展现了伍尔夫小说理论和叙述技巧。该小说基本摒弃了传统的全知视角,改用内视角,通过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段,从人物主观角度出发进行叙述,揭示人物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关键字:内聚焦 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名作《到灯塔去》所呈现的故事相当简单,却意味深长,这与小说中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分不开。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的全知视角,改用内聚焦的叙述方式,通过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段,从人物主观角度出发进行叙述,并不断转换叙述视角,揭示人物纷繁的精神世界。

  一、内聚焦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极大地降低了全知视角的比例,大量采用内聚焦,并将叙述视角不断转换,从不同角度相互补充,使得不同人物的意识重新整合,从而显现出全景的效果。小说中最主要的聚焦者是画家莉丽和拉姆齐夫人。如 “灯塔”的第五章全是以莉丽的视角展开的:她的意识活动不断地穿梭于现在和过去之间,眼前的客观景象与过去的回忆交织在一起,最后停留在拉姆齐夫人身上。在这种叙述方式中,叙述者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不做任何解释、分析或评论,读者感受不到叙述者的存在,意识流特有的流动性就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内聚焦无法深入他人的思想意识,因而伍尔夫设置了多个聚焦者。除了拉姆齐夫人和莉丽,还有班克斯、安德鲁等人。这样,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读者不仅可以深入人物精神世界,也可以通过他人的视角从侧面来了解人物,人物的形象也就更为丰满。比如拉姆齐夫人的形象首先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呈现的,从而使整个人物形象升华为丰富的整体。

  伍尔夫限制了全知视角的使用,这使得聚焦者之间的转换很难依靠传统小说情节的因果发展。为了保持叙述的完整性和衔接性,伍尔夫使用了让两个或多个聚焦者相遇,在读者尚未察觉到的时候,叙述焦点的转换便已经完成了。比如小说比如“灯塔”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噢,谢谢,一切都有了,”莉丽局促不安地说。不,她办不到。她应该马上顺水推舟、随波逐流……他们俩凝视着大海。拉姆齐先生想,为什么我在她眼前,她却凝视着大海呢?她说,她希望风平浪静,好让他们顺利抵达灯塔。灯塔!灯塔!灯塔又有何相干?!他不耐烦地想……她辛辣地嘲讽自己说,我可不是个女人,我不过是个暴躁易怒的、干巴巴的老处女罢了。

  仅仅是这简短的一段,视角转换则经历了全知视角——莉丽——全知视角——拉姆齐先生——莉丽——拉姆齐先生——莉丽。这种例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起到了衔接作用,避免了叙述的断裂和转换的生硬。由于视角转换缺乏规律性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伍尔夫使用了一些诸如“他问”、“他说”、“他想”等短语来引导读者,使读者不至于迷失在频繁转换的叙述视角中。

  伍尔夫虽然热衷于使用内聚焦的叙述视角,但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零聚焦叙述。小说中零聚焦并不居于主要地位,它与内聚焦相互交叉转换,一边交代大致的情节过程。如“岁月流逝”中,一开始时人物开始准备就寝,视角在多个不同聚焦者之间转换,直到这部分结束。当人物再重复同样动作时,十年的岁月流逝了。这十年时间,伍尔夫主要用了零聚焦视角,交代了一战的爆发,拉姆齐夫人的逝世,普鲁的难产,安德鲁的牺牲,以及拉姆齐一家重返别墅。适时地穿插零聚焦叙述视角使得小说的情节流畅完整,而不至于支离破碎。

  二、间接内心独白

  《到灯塔去》使用了间接内心独白的笔法。其特点是叙述者介入人物的意识,用第三人称把人物的意识活动呈现于读者。人物的意识活动经过作者的加工、解释后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从而引导读者的阅读。它的明显标志就是“某人说”、“某人想”或一些解释性论述的出现。在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间接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占主导地位。

  小说的第一部“窗”大量使用间接内心独白,尤以拉姆齐夫人的内心独白居多。伍尔夫以拉姆齐夫人的意识为主线。她时而想到子女,时而想到丈夫,时而想到朋友;同时,其他人物的意识也均直接或间接地围绕拉姆齐夫人流动。这一部分可谓是通过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之窗来展现夫人及其周围人物的精神世界。

  莉丽的画!拉姆齐夫人不禁微笑。她有中国人一样的小眼睛,而且满脸皱纹,她是永远嫁不出去的;她的画也不会有人重视;她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小人物,而拉姆齐夫人就是喜欢这一点;因此,她想起了她的诺言,她低下了头。

  这段话是拉姆齐夫人在听到正在吟诗的丈夫突如其来的大叫后环顾四周,看到正在作画的莉丽时内心泛起的涟漪。这里用“拉姆齐夫人不禁微笑”来引导读者,引出拉姆齐夫人的内心独白,通过夫人对莉丽的主观评价,从侧面展示莉丽的形象。整个意识过程的描绘十分流畅、不显突兀。

  伍尔夫除了使用 “拉姆齐夫人不禁微笑”这类句子来引导读者,作为间接内心独白的标志,还使用括号内插入语以引导读者不至于误入歧途。下面是莉丽的一段内心独白:

  我尊敬您(她在内心默默地对他说),在各方面完全尊敬您;您不慕虚荣;您完全无私;您比拉姆齐先生更好;您是我所认识的最好的人;您没有妻室儿女(她渴望着要去抚慰他孤独的心灵,但是不带任何性感);您为科学而生存(不由自主地,在她眼前浮现出一片片马铃薯标本);赞扬对您来说是一种污辱;您真是个宽宏大量,心地纯洁,英勇无畏的人啊!……

  括号外的描写展现了莉丽对班克斯先生的主观印象,括号内的插入语是视角暂时转换的标志,除此之外是莉丽内心默默的思考。伍尔夫通过括号内的插入语使读者感受到括号内外视角的变化以及叙述的双重性。叙述的主线是莉丽对班克斯的内心思考,插入语作为评注则其辅助作用。

  这种间接内心独白使读者和小说人物间拉开距离,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并迷失在人物无序的意识流之中,而是在叙述者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把握作者的视角,从而构建出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