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互联网史上最忙碌的一周 | 一周热点

 秃头研究所 2021-07-25

#奔走呼号,忧国忧民

#身在其中,又置身之外

早上7:00,在连番轰炸的台风“烟花”预警中开启新的一天,暴雨和大风黄色预警和灾害三级响应不断的从各个新闻客户端的推送中弹出来,互联网人一边刷牙一边担心这种极端天气是否会影响今日的早高峰——很快这种担心就随着吐出来的牙膏泡沫被冲进下水道,互联网人发现河南灾情依然严重,南京疫情还在加剧。

早上10:00,每一次忙里偷闲的刷手机时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朋友传来的信息:南京正在建方舱医院了!听说南京即将封城,这里要变成下一个武汉!河南要向安徽泄洪了,每一次倒霉的都是安徽——互联网人紧张的看完这些消息,预感到真的大事不好,连忙一键转发至各个微信群,并感慨还好网络时代信息发达。

中午12:00,要开始为下午的蜜雪冰城和核酸排队做准备了!互联网人排查了附近所有的新增病例,安排出了最妥当的购买蜜雪冰城的线路,并且积极响应了南京政府的第二次全城全员核酸——但为了防止自己的健康码莫名其妙由于一刀切的地点控制而直接变成黄色,互联网人灵机一动,决定在自己到达核酸检测点之前,都保持手机飞行模式,并为此准备了购买蜜雪冰城的现金。

下午15:00,在核酸排队的队伍中互联网人在朋友圈刷到一条寻人启事,在河南暴雨中一位女性已经失联两天,她的朋友们已经模拟了她的回家路线,恳请好心人能帮忙寻找或者转发——互联网人赶紧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这和几天前的那份救命表格一样,一定能帮助到需要的人,互联网人由衷的感慨网络的便利。

下午17:00,下班路上的互联网人一直都在密切的关注奥运会!今天是中国女排首战,说好了要让日本人在一周内学会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一块金牌都不能丢!一想到昨天那个比赛失利了的选手竟然还有心情发自拍,互联网人就气不打一出来,总觉得自己的留言还没能让那个选手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必须要再去教育一下对方,却发现那位名叫王璐瑶的女运动员已经删掉了微博,清空了主页。

晚上19:00,这是互联网人最忙碌的时候,一边要在鸿星尔克的直播间支持国货疯狂刷赞高喊国货yyds!一边还必须履行自己的正义,冲进其他运动品牌的直播间里骂醒那些不支持国货的人,告诫那些还在为了钱给这些不捐钱不赈灾的品牌带货的主播,真真一点没有民族荣誉感!

晚上20:00,从鸿星尔克直播间里出来后胸中澎湃着民族自豪感,在这样起伏的情绪里,互联网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微博上有些人那么狭隘,自己不捐款还要质疑鸿星尔克的善意——于是互联网人凡是看到对鸿星尔克的质疑,都要气势十足的在下面留下一句:你捐了吗!

晚上21:00,在灾情、疫情和奥运会的热度稍退之后,一些营销号提醒了互联网人:吴亦凡的事情还没过去呢!前几天维护嘲讽吴亦凡被他粉丝骂的仇,说都美竹被打拳的仇都还未报——于是互联网人忘记了疫情、灾情、屋外的台风和胸中的民族自豪,再次投入了关于吴亦凡的骂战中,留下诸如牙签、烂裤裆一类的词。

晚上23:00,骂也骂不过,累也有些累了,互联网人躺在床上思考到底南京明天会不会居家办公,白天说的封城到底是真是假,台风呼呼的声音预示着明天是或许不应上班:昏昏欲睡间,一个念头极为清晰的闪过:林生斌必然是杀掉他妻儿的凶手!这个杀人犯还在逍遥法外,我必须要找到证据来揭穿他,互联网信息这么发达必然有蛛丝马迹....

在经历了忙碌的一天后,互联网人睡着了。

*

镜头慢慢虚化,这一切慢慢缩小——

假如这是一场电影的话,我们会看见无数个已经睡去和还没睡去的互联网人,他们身处于任何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可以是任何的身份,是地铁上和你抓着一根柱子同时低头刷微博的人,是公交车上并排看着窗外大雨的人,是核酸队伍里排在你身后而人,是在你前面接过一杯蜜雪冰城的人,是直播间里那个一直刷赞顶掉了你的问题的人,是这一周里和你关注着相似的事情的人,是微博热搜河南暴雨爆话题里17.2亿阅读和7.2万点赞中的一员,也是互联网无数情绪的创造者之一。

仅仅只是连接上互联网而已。

连接上互联网,于是无数的人变成了一个人,无数的声音放大成了相似的声音,无数的无关和相关都近在咫尺,无数的真实和虚假都难舍难分:

在过去的一周里,变成了都美竹和吴亦凡的闹剧;变成了河南暴雨里的人祸论、嘲讽和快速传递信息的表格;变成了南京疫情的恐慌与谣言;变成了对奥运会开幕式的嘲笑;变成了对鸿星尔克的狂热;变成了对运动员的点赞和谩骂——每一个人都能参与,都能发声,社会在互联网的聚合力和去中心化下凝聚成了巨大的赛博空间,比特信息的洪流裹挟着话语和情绪,一遍又一遍描摹着这个源于现实又塑造现实的空间。

德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库克里克写了一本名为《微粒社会》的书以言明人类社会已经走出了工业与现代,而进入了数字科技创造的后工业与后现代。

互联网对社会的改变是一种核裂变式的能量释放,由原有的以组织、单位和机构为基本运作主体的社会构造裂解为以个人为基本运作主体的「微粒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那些在历史上从未被看见的个体可以被看见了。那些个体的行为、偏好、诉求都可以留下痕迹,任何一个微小的人,或者一个微小的 点,都可以浮现出来,清晰地呈现在社会的大图景上。同时,微粒化社会给人带来一种新的连接和组合的自由度,个体之间可以产生自由的连接,并自由的断开连接。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诞生了看似丰富又单一,多元又乏味的情感与连接。

欢迎来到一周热点。



IF ONE DAY
WE FIND EVERYTHING IS BORING



 @ TuTouSuo | Sooo exciting 
#灾情、疫情与奥运
#连接的共同体
#一种正向的情感

这一周,我们因为共同的担忧和担忧中诞生的团结而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这种担忧来源于河南的一场暴雨和被暴雨困住的人们与停摆的城市,也来源于南京的突然性疫情和持续增长的感染人数,更来源于迟到了一年的奥运会和戴着口罩的运动员在异国他乡的努力。

担忧创造了共情,而共情带来了情感的连接。

这就不得不提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了,一位民族主义理论家,而他最广为人知的理论之一,应当属「想象的共同体」一说——安德森认为民族的实质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与之相关的包括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等概念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

同时,这种文化的人造物是经过一定的影响与塑造而来的:安德森专门强调了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认同的重量」。过去,在这种认同感的塑造中,印刷资本主义具有重要作用,它为观念的形成、方言性印刷语言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人们以此唤回过去、想象同胞之爱,并由共同体内部自发想象构建而成,人们叙述、阅读、理解、想象,由此产生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那么在当下,「印刷资本主义时代」的必要条件正在被「数字技术与赛博空间」所取代,印刷资本主义通过观念的传递和个体的理解来塑造统一的认同感,进行形成想象,当下数字技术也正在通过赋权个人的表达和聚合相似的意见来达成舆论的合意,在个人柔弱的情感价值里包裹上外在的、集体的坚硬外壳,形成网络空间里的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基于相同的民族、同样的国家、集体的悲伤与荣誉和多样化的表达。

就像在灾情、疫情和奥运面前,我们与互联网上的所有人一起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普通个体,作为一个善良而有同情心的人而存在,同时借助那张24小时的表格、借助短视频、借助支持鸿星尔克、借助点击和点赞、借助文章、借助捐款等各种方式,以表达对同胞的慰问和鼓励。

这就是典型的互联网空间里「想象的共同体」。

是较之印刷资本主义时代和工业时代,更具有人情味,更多人参与,更多元表达的共同体:即使安德森认为共同体的建构背后少不了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统治阶层的思想输出。但在互联网的语境里,我们能明显的看到话语的倾覆——无论是新冠疫情中对武汉的关心,还是不久前的广东加油,乃至今日的河南挺住和南京挺住,这些情感的连接与其说是政治的建构,倒不如认同为是人类情感的延伸,是更广大意义上的同情心与民族、国家性的结合。

这也是为何媒体宣传时总会传达「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精神」这样的话语。

因为在所有正向的情感中,一个群体和国家里的个体虚拟的连接和关怀、真实的捐款与救灾,本质上都是基于共同体意识而进行的连接。

这也是为什么平时的互联网空间吵归吵,在遇到重大灾情的时候,往往更多的是救济与帮扶。

 @ TuTouSuo | Sooo emotional 
#吃瓜、捐款与奥运点赞
#微粒化社会
#一种弥散的情绪


这一周,我们还因为无数因担忧而衍生出的负面情绪,无数的喧闹和无数的表演而聚集在一起。

互联网正在将很多人单一化,将很多事情表面化,将很多问题复杂化,又把观点极端化:人变成了表演的人设,新闻变成了简单的通报、真相变成了众人的猜测,喜欢与不喜欢没有中间态,支持与不支持没有中立场——我们可以如此简单地被认识,因为我们过着可期待、可预料的生活。

自启蒙运动以来的250年时间里,我们一直在「自由」的名义下标榜我们自己独有的不可预测性。我们曾经可以随时变成另外的样子——我们可以,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我们一直将自由用于确定一个特定的生活计划,而不是不断地改变自己——比如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比如要获得多少的资本,再比如要如何融入群体以保证自己的不孤独。

人的计划和目标越是明确,我们被预测的程度就越高。

民众的感觉、资金流动将会被轻柔地、几乎令人察觉不到而且非常微粒化地操控,并且通过精妙的、不断数字化的激励系统引向人的愿望、企业的利润以及政治的利益集中的地方——影响我们生活的将不再是法律和规定,而是由观察、监视、预测、评价、情绪、引诱和劝告所组成的一个多面的复合体。

变成了一个分散的人、非理性的人、游戏的人、可以移情的人——时时刻刻被外在规训,又时时刻刻自我审查。

在奥运的大环境下,必须为奥运鼓掌和点赞;在鸿星尔克的企业责任感面前,必须毫不怀疑的相信并支持他;不应该支持吴亦凡因为他是渣男;不应该支持都美竹因为她不检点;林生斌是十恶不赦的杀人犯;没拿奖牌的运动员没资格发自拍;这个时候去买别的运动品牌就是不爱国等等等。

人变成了一个符号,新闻变成了非黑即白,情感变成了对错分明。

最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保持中立的人选择了沉默,想要深究的人选择了放弃,不同意见的人被迫噤言,社会的暴政和政治的暴政合流,在微粒的、不可见的操纵中,用赋予你权力的方式,剥夺了你的权力。

于是,我们都变成了开头的那个「互联网人」:跟风,自大,乐呵,沉醉。

故而今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番言论,权当做一周热点的结尾:在一个鼓掌鼓慢了都要挨骂的时代,在一个只有一种表演才是正确的时代,我们要逐渐学会外表沉默,内心麻木。

当有人开始这么想的时候,就说明真的很糟糕了。






·参考文献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克里斯托夫·库克里克《微粒社会》




- 晚 安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