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高参88 2021-07-26

本篇要目:
*******************************************
131.贺龙故居           
清                               湖南省桑植县
132.富厚堂            
清                                湖南省双峰县
133.齐白石故居          
清                                湖南省湘潭县
134.东山书院旧址         
清至民国                              湖南省湘乡市
135.蔡锷故居、公馆和墓      
清至民国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长沙市
136.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民国                                湖南省长沙市
137.树德山庄           
民国                                湖南省东安县
138.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      
1922~1923年                         湖南省长沙市
139.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    
1934~1935年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顺县、龙山县
140.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      
1938~1939年                         湖南省邵阳县
*****************************************

131.贺龙故居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贺龙故居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是湘西常见的木架毛瓦平房,院内修建了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共陈列贺龙不同时期的185张照片和50多件文物。旧居门前还有一座风雨桥,建于1916年,贺龙成名后改称为“贺龙桥”。该桥为木质结构,造型古朴,富有民族特色。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贺龙故居是一栋坐北朝南、四扇三间的普通木房,原是贺龙祖父贺良仕于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后为贺龙的父亲贺仕道所继承。贺龙和他的姐姐、妹妹、弟弟都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由于他们家人口多,贺龙父亲将这三间房用木板隔成六间。正中一间为堂屋,门首红底金字匾额上的“贺龙故居”四个字为邓小平手书。堂屋前间过去是供奉家神和红白喜事用的厅堂,这里置放贺龙元帅身穿戎装的半身铜像。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堂屋后面是退房,是贺龙姐姐和妹妹的卧室。左前间为火炕屋,冬天,全家人就在这间屋里生火取暖,来人来客,也都招呼在这里就坐。1916春,贺龙联络20个人就在这火坑屋里商量过袭击芭茅溪盐税局的事。后面半间是贺龙父母的卧室。当地有个习俗,认为堂屋是左边为大(也叫东头,但它不是表示方位的),应住长辈。客人来了,为表示尊敬,也请在这里就坐。堂屋右边前间是厨房,后面是贺龙和他弟弟贺文掌的卧室。凡卧室都陈列有木床、被褥、蚊帐、木箱、书桌、靠椅、灯盏架和女人做鞋用的竹篮、洗衣棒等各种常用器物。故居右边这栋房是骡马房,贺龙十多岁时为了谋生曾当过骡马客,在这里关养骡马。这是贺龙当年用过的马鞍、马鞭和斗笠。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贺龙桥原名永安桥,是贺龙曾祖父贺廷宰首倡修建的,它是一座由石墩、木梁、骑廊组成的风雨桥。贺廷宰热心公益事业,见玉泉河“奔流湍急,道路为梗”,行人十分不便,于是决定修桥。由于他只是一个教私塾的文人,修桥工程艰巨,个人经费有限,“至斥腴亩以偿其负”。后来,贺龙的祖父贺良仕子代父劳,费尽心血,终于在1915年修建成功,深获远近乡邻称颂。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2006年5月25日,贺龙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2.富厚堂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坐落在双峰县荷叶镇(旧属湘乡),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整个建筑像北京四合院结构,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和公记、朴记、方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颇具园林风格,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富厚堂的精华部分是藏书楼,曾藏书达30多万卷,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坐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毗邻,总占地面帜四万多半方米,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思云馆系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曾国藩称其“五杠间而四面落檐,即极大方矣”。思云馆位于富厚堂围墙内正宅之北后的小山坡中,全宅建筑面积676平方米。思云馆经历了143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完整无缺。思云馆初为曾国藩守制之处,旋又辟为其精藏图书处所,又曾辟为曾府学堂,抗战期间又曾为曾宝荪的艺芳女校藏书处所。思云馆是曾国藩亲自取的馆名,亲自主持修建的思云馆,既是研究其生平事迹的重要物证,然就馆舍的建筑风格、年代而论,思云馆也具有文物保护的价值。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富厚堂为土石砖木结构,回廊式风格,内外群有八本堂、求厥斋、旧朴斋、艺芳馆、思云馆。八宝台、辑园、凫藻轩、棋亭、藏书楼等各种建筑,当年正门上悬挂着“毅勇侯第”朱地金字直匾,门前花岗石月台上飘扬着大清龙凤旗、湘军帅旗、万人伞等,景象颇为壮观。整个建筑虽具侯府规模却古朴大方,虽有雕梁画栋却不显富丽堂皇,基本体现了曾国藩对建宅“屋宇不肖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四亩,亦自无妨”的意旨。1866年秋,主楼竣工,曾国藩夫人、子女和儿媳即回籍住进了富托新屋。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进入前大门,有广宽的内坪,坪内种植着奇花异草。通过坪中石板道,直达二进台阶。中厅门上悬挂着曾国藩所书的“富厚堂”3个红底金字。正堂分为前后两进,这是富厚堂的主体。前厅名“八本堂”,厅内悬挂曾国藩所书“八本堂”3个黑地金字匾额,额下是曾纪泽用隶书所写其父的“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中厅后面是神台,五龙捧圣的神龛上,有曾纪泽直书的“曾氏历代先亲神位”匾;顶上悬着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皇上御书钦赐曾国藩的“勋高柱石”黑地金字横匾。两旁墙上还挂着赏赐的御书“福”、“寿”二字直匾;神龛照壁上则是他于同治二年自书的“肃雍和鸣”白底蓝字横匾。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后厅两旁是正房,一边住曾国藩夫人欧阳氏;另一边是其长子曾纪泽夫妇住房。前栋左大门为南厅,两侧有4间正房,是曾国藩次子曾纪鸿夫妇住室;右大门为北厅,为曾纪鸿长子夫妇住室。南北两端还都有3层的藏书楼,南端是曾国藩的公记书楼和曾纪泽的朴记书楼,北端是曾纪鸿的芳记书楼,这是富厚堂的精华所在,各类藏书约30万卷,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私家藏书楼。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钻研,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2006年5月25日,富厚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3.齐白石故居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齐白石故居位于湘潭县白石铺乡杏子坞。清末建筑,占地200平方米为一栋两横各三间土墙茅舍, 故居建于清咸丰年间,占地200平方米,砖木结构,原为一栋两横各3间土墙茅舍,现为一栋一横4间普通瓦房。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出,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他家境贫寒,自小学艺,从木工、石匠到画家、名人,经历了80多年艰难的艺术生涯。他擅长花、鸟、鱼虾的工笔画和金石、书法,在全球书画界颇负盛名。196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齐白石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从外表上看,这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南方农舍,土砖为墙,茅草盖顶,故居有9间屋子,堂屋是齐家作息的主要场所,齐白石从木匠改做画匠后,这里便成了他的画室。星斗塘村附近的尹家村尹氏宗祠建成于1909年,宗祠内戏楼、栋梁、飞檐以及香案全是精美的木雕,大堂外长廊栋梁上四幅扇形木雕锦屏尤其精彩,主题分别是顽童引路、凤栖高梧、松鹤延年、太白题诗,虽经百年风雨,依然栩栩如生。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齐白石在《白石状略》中提到,自己当年家贫,少年时便要放牛、砍柴、捞鱼虾,余暇便读书作画,厚厚的书本常常就挂在牛角上。稍大,随父学木工,因手艺精湛,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芝木匠”,青年时期的齐白石在故乡留下了许多木工作品。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齐白石(1863年—1957年),湖南湘潭人,中国画大师。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人、寄萍老人等。我国近代美术文化史上的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故居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齐白石墓位于海淀区海淀乡魏公村西南。碑文李苦禅所书。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2006年5月25日,齐白石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4.东山书院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东山书院旧址位於中国湖南省湘潭湘乡市东台山麓。东山学院现为东山学校的一部分。始建于1895年,初建时名东山精舍,1900年改称东山书院,1905年建立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40年改为中学,名称是湖南省私立东山初级中学。1951年,私立东山初级中学与湘乡市一女子职业学校合并为湘乡市一初级中学。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题写校名「东山学校」。现在东山书院已成为一所完全中学。2003年成为湖南省重点中学。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书院基本上保留了一百多年前的原貌,为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群。书院建筑主体具有典型的湖湘书院文化特色,采取中轴对称多重院落空间布局,由围墙、阙屋,环河、石桥、正堂三进(头门、讲堂、礼殿)及东西各五斋及藏书楼组成。其中东西斋为对称结构。书院建筑同时融入了地方祠庙建筑特点和西式建筑风格。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东山书院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原湘军将领、新疆巡抚刘锦棠及湘乡县举人许时遂、黄光福等人倡修,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建成,规模为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合计60余间。书院门额“东山书院”四字,系清代榜眼、大书法家黄自元所书。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书院建筑具有典型的湖湘书院文化特色,在布局上体现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采取中轴对称、多重院落、前后连串、层层深入的空间组合,给人以幽深宁静的感觉。在装潢上不求华丽,青砖青瓦,没有堆砌的装饰和虚造的声势,呈现出端庄、朴实、宁静、典雅的特色。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2006年5月25日,东山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5.蔡锷故居、公馆和墓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蔡锷故居位于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原地名为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系一悬山顶土坯墙、盖小青瓦的普通农舍,建筑面积130平方米。1882年蔡锷出生在这里。1887年,蔡锷随父母迁居武冈州山门横板桥(今洞口县山门镇)。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蔡锷(1882~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杰出的爱国志士。蔡锷故居、蔡锷公馆及蔡锷墓是凭吊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重要场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蔡锷公馆位于洞口县山门镇回龙街,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公馆平面为长方形,坐东朝西,主要包括门楼、戏楼、两侧厢房、正殿、后殿,占地1297平方米,建筑面积1435平方米。1916年11月8日,蔡锷英年早逝,山门镇的人民和蔡锷生前的同学好友筹集资金将武安宫扩建、改造后,命名为“蔡锷公馆”。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蔡锷公馆座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第一进牌楼与戏楼合建一起,正面砖筑牌门,石灰抹面,叠氏檐口,饰工笔彩绘,大门石刻对联“修文演武又能手,护国倒袁一伟人”。门上方楷书浮塑“蔡锷公馆”四个大字。牌楼分上下二层,左边楼系当年蔡锷的卧室兼书房,底层系蔡锷父母的寝室,右边二间为当年蔡家蒸酒打豆腐的作坊。戏楼于1945年烧毁。原二进为礼堂,后修为木质结构走马廊二层楼房。第三进为神主堂,祀有蔡公塑像,屋面为单檐硬山,盖小青瓦。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蔡锷墓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以花岗岩砌圆形墓葬座,上为方形纪念碑式塔,东向嵌入紫铜墓碑,墓塔四周砌石栏,墓基座下方50米建有墓庐,占地1620平方米。是1917年4月,北京政府将蔡锷以国葬的最高礼遇安葬于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上后修建的。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2006年5月25日,蔡锷故居,公馆和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又名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它的前身曾为城南书院、湖南全省师范传习所、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又名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它的前身曾为城南书院、湖南全省师范传习所、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舍系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京学艺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1938年毁于长沙大火。1966年至1968年复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有第八班教室、工人夜校、附小主事室、阅报室、君子亭等10处纪念点复原陈列,对外开放。1983年还专辟有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和校史陈列室,展出有毛泽东当年写的《讲堂录》笔记、《夜学日志》等文物照片,以及1950年12月毛泽东为学校题名“第一师范”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曾国藩、黄兴等曾藏修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萧三等曾在此学习;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李达、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湖南一师师生中载入《辞海》者48人,中共一大代表3人)。尤其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在此学习、工作达八个春秋,在这里,毛泽东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完成了从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在这里,毛泽东从事了建党建团工作,并从这里走向党的一大。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师一附小结成革命伴侣。校内现存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纪念地14处,包括学校大礼堂、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水井、自习室、阅报室、君子亭、工人夜学、附主事室、毛泽东任教二十二班教室等。且各纪念地都保存完好,陈列各具特色,弥足珍贵。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2006年5月25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7.树德山庄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树德山庄(又名唐生智故居),民国16年(1927年)建于东安县芦洪市镇赵家井村。树德山庄是著名爱国将领唐生智先生故居。唐生智(1889-1970),东安县人,1926年任北伐军第八军军长、前敌总指挥、湖南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任南京卫戍司令。1949年参与组织策划湖南和平起义。解放后曾任湖南省副省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27年,唐生智回乡修建故居,并命名为树德山庄。1938年又在山庄右侧建成耀祥中学,与山庄成为一体。1938年至1949年唐生智回乡居住,树德山庄成为民主革命联络地点,为参与组织、策划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自五十年代以来,山庄除前院右侧卫兵房被拆除和后侧几座杂房改建为粮库外,山庄的原布局基本保持完整,建筑也保存完好。树德山庄四周环境优美,西面山青水秀,是一片无际的田园;北面是唐生智创办的耀详中学与山庄连成一体;南面是古香古色的赵家井民居,别具风采;1812线公路、洛湛铁路从东面贯穿而过,交通方便。前院名贵树木茂盛浓荫,后院花园花草扶苏,鸟语花香。山庄青砖铺地,廊回曲折,随屋而转,有园林建筑曲径通幽的美感。伫立洋楼八角亭向外眺望,远山重叠如黛,近处江河秀美,田园如画,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门楼、主楼、洋楼是山庄的三座主体建筑,三楼鼎足而立。门楼为中式建筑,主楼、洋楼却融中式和西式建筑风格于一体。山庄以正厅中央为轴线,以主楼为中心点,各建筑依大门和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各建筑大小不一,但布局排列有序,各建筑之间有间墙、天并相隔,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具有中国传统民居对称布局和空间序列的特点。山庄以大门的厅堂为起点,有走廊、通道连接山庄每个角落的建筑,曲折迂回。廊顶全为抬梁穿斗式结构,盖青瓦,装木板顶棚,山庄全为砖、石、木结构。墙壁涂以青灰科,淌白撕缝,整齐美观,梁枋交错,屋脊纵横。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树德山庄是一处规模较大、中西合璧的庄园式建筑。其券廊式建筑体现了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风格。平面布局以湘南民居传统对称手法,天井、大门、走廊、回廊及半园形窗户,玻璃方格及洋楼采用不对称的格局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做法。在当时湘南偏辟的山区,能建造出如此中西和谐统一的庄园,实属难得,力我国20世纪初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山庄的庭院、花园也颇具风采,中式的亭台,西式的花坛,相互映衬,体现了民居与园林、中式与西式相结合的手法,反映了清未民初受外来建筑思潮影响的新观念。山庄系著名爱国将领唐生智故居,具有重要的历义、艺术和科学价值。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2006年5月25日,树德山庄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8.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八一西路。1921年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是年冬季,支部在清水塘租下一所房子,作为秘密办公地,同时用于支部书记毛泽东一家住宿。1951年逐步复原了室内陈设并对外开放,1969年复原周围环境,兴建旧址纪念馆。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回到长沙,积极开展建党建团活动,同年10月10日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1922年5月前后,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湘区辖今湖南全省及江西萍乡地区),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等为领导成员。毛泽东以湖南省第一师范教员身份租佃清水塘22号房屋一栋,即区委机关所在地。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在此居住工作,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等都曾来此开会、联络,开展湘区的革命斗争。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1923年4月,毛泽东去上海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湘区委员会由李维汉接任书记,机关所在地移迁别处。旧址系一栋坐落于一个大菜园之中的青瓦平房,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门开东壁,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住房,共6间。前有围墙庭院,临清水塘,后有杂屋竹林。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因旧址位于清水塘,而经常直接被称为清水塘。旧址原为清水塘22号,属一陶姓商人住宅,典型南方民居风格,南北朝向,面积118.1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典型南方风格的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内墙用木质板材所隔,门窗采用镂空的装饰手法,同时用青砖砌成外墙,圈绕院落,显得十分雅致。堂屋右边第一间房子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卧室兼办公室,他们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均出生于此。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右边第二间房子是杨开慧的母亲杨老太太的住房;堂屋左边第一间房子是客房,许多到湘区汇报工作或参加会议的同志如李立三、刘少奇等曾在此休息和住宿;左边第二间房子是秘密会议室。因地处长沙小吴门外,故1938年的长沙“文夕”大火中未被烧毁,建筑为十分珍贵的原迹,成为长沙市唯一一处保存下来的革命历史建筑物。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第二间房子是杨开慧的母亲杨老太太的住房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2006年5月25日,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9.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位于湖南省永顺县塔卧镇,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全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基地,全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精品线景点之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旧址现保存有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红四分校、省委党校、无线电台、兵工厂等,整个旧址共6000多平方米。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红二方面军最大的和中国红军在江南最后的根据地。它孕育的红二方面军不仅自己完成了长征,保存了强大实力,而且为策应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牵制和挫败了数十万国民党反动军队,同时,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阴谋,促成红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维护了红军三大主力统一,为中国革命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地的初始中心在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革命活动区域达31个县市。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1934年11月24日,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率领红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奉中央电示,26日在城中天主堂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12月1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以此为标志,以大庸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为纪念这段珍贵历史,党和国家批准在旧址所在地兴建纪念馆,1993年12月26日落成开馆。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湖南省张家界市和永顺县、龙山县。1934年12月至1935年4月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设在永顺县城灵溪镇东北24公里塔卧镇内“雷家大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驻丁家院子,均为木板布瓦平房,共占地1084平方米。任粥时、贺龙等曾在此办公。省财政部、红二军红六军司令部、随营学校、兵工厂、医院等设在附近,其他革命旧址还有红军医院、苏维埃郭亮县政府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2006年5月25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0.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位于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夫夷江对岸,与芙蓉峰隔江相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代表徐特立委派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负责创办的一所军政大学,被誉为“南方抗大”。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院址原为清末中宪大夫、太子少保席宝田的别墅,始建于清光绪(1877年)。旧址晚清风格建筑,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现存原院房16栋,大小60余间,建筑面积2448平方米。房舍全部座北朝南,前后四排,每排三栋,中栋面阔五间,左右栋各面阔三间。其建筑风格大致相同,每栋的主体为木结构梁架,两侧以青砖构筑封火墙,除后栋外,每栋的明间前后无墙壁,连接起来成为宽敞的长廊式的厅堂。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左右栋之间有水星房连接,前后栋之间有过亭连接,故所有房子成为一个整体。现旧址前有张爱萍题字:“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门前立有纪念碑。原邵阳县第四中学就在此院内兴建起来的。后与塘田市镇中学合并搬入对河新校舍。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解放后,政府曾将邵阳县第四中学迁至这里办学。由于当时教学需要,将原来古屋拆了一座,改建为教学楼,教师宿舍等。使古建筑格局受到了破坏,一些雕花窗和门被损坏。但整体结构和面貌仍保持原状,2004年,第四中学修建了新校园,便迁出了这座古建筑。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4)
2006年5月25日,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