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上旧里,百年上海

 zzm1008图书馆 2022-07-07 发布于上海

翻开中国的近代史,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

从开埠至今,已过去了近180年。时光匆匆,岁月坎坷,悠悠沧海,桑田巨变。如今的上海,早已旧貌换新颜。

百年上海,也只能从其旧里,略觅其踪。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多伦路,就是一条见证了百年上海而又最具人文气息的“海上旧里”。


上海开埠以后,西方列强蜂涌而至,外国商人纷至沓来,历经近两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上海完成了从滩涂渔村到十里洋场,再到国际大都市的华丽转身,而成为今天东方世界的耀眼明珠。



然而,在相当初……

随着西方列強的涌入,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受到了清光绪帝的接见。正是这位窦乐安在当时的上海虹口公共租界上,看中了一块地,并象征性地花了点钱,便买下了这片土地。

于是,填河造路,招商引资。

于是,一条曲折幽静的小路修建完成。

于是,小路两侧各式建筑拔地而起,夹街小楼,鳞次栉比,各种风格,皆呈风彩。

于是,这条路被命名为“窦乐安路”……

然而,到了民国时期,当时的上海市政府以内蒙古多伦县为名,将“窦乐安路”改为了“多伦路”。










如今的多伦路,全长仅550米。就在这条500多米的路上,散落着“左联会址纪念馆”、赵世炎故居、景云里等十几处名人故居(还有很多名人如郭沫若、茅盾、叶圣陶、丁玲等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仅仅十个字,道出了多伦路的百年沧桑。

漫步在深藏于虹口区的海上旧里——多伦路,一栋栋别具一格的历史建筑,错落有致,异彩纷呈。多少旧址、故居隐藏在弄堂之中。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沉绽,虽早已物是人非,但那建筑、那历史、那文化、那故事……依然在多伦路上留着深深的文化烙印。






位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的左联纪念馆,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花圃庭院,水泥围墙。与周围里巷弄堂的民居杂院一样,平凡而又朴素。

走进纪念馆,展厅分为三部分。一层场景复原,文创商店。二层左联历史展厅,馆内陈列着老照片、旧书刊、杂志及实物,以求再现左联的活动经历。三层为阁楼沙龙,即有讲座、也有交流、研讨……










鲁迅故居“景云里”,是上海最普通的石库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叶圣陶、陈望道、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名人居住于此,而扬名青史的左联,也是在这里酝酿而成的。






鲁迅小道,全长1000余米,是鲁迅先生在虹口工作、生活的足迹(包括故居、文化旧址等)。

1927--1936,鲁迅在上海虹口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十年。他的住所、他的朋友圈、他经常光顾的书店、咖啡馆……“鲁迅小道”由此而来。




多伦路上的鸿德堂,是一座具有中国宫殿式外形的基督教堂。其建筑风格绝对是中西合壁,主体三层,四层顶为方形钟楼,飞檐翘角,斗拱相接,门前一对石狮子。

还有艺德堂、纯宝堂、白公馆、薛公馆……等各具特色的独栋小楼,让海上旧里多伦路更加丰彩迷人。






一条多伦路,就像一幅充满人文气息的历史画卷,看上去似乎并不惊艳,细品时却让人回味无穷。

一栋栋小楼,风格各异;街边铜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人们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和人文风采。

海上旧里,百年上海,其斑驳之迹烙印在这条多伦路上,并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多伦路漫步》

海上旧里街与巷,

故居旧址藏弄堂。

几行青史留名姓,

夕拾朝花闻书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