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止语ny97bztzay 2021-07-26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

    水亢太过,火受制矣,火之子土,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

  《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肾虚,或封藏不固,或封藏过度,皆使肾之真阳虚,肾虚延及肝脾,脾虚则厥,肝虚则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肾为水脏,肾气实非肾气旺,乃封藏过度,真阳不能透发,或寒,或水,皆其变症之一。肾实则水旺土湿肝郁)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肾实水旺);虚则腰中痛(肾虚失藏,阳根升泄),大腹小腹痛(肝脾失养,脾土下陷,肝木抑郁),尻阴股膝挛,[髀]胻足皆痛(真阳不能充养)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涌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外邪着肾)。 F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解析:肾之象,其体为阴,为水,其用为阳,为火。坚即封藏,阳藏方能温润。比之于日升当空,阳光煦照,万物得养,真阳犹如凌空之日,而肾则如环地球之气层。日光本烈而燥,经气层之封藏过滤,则温暖煦和,为万物之阳,真阳经肾之封藏滤透,亦如透过气层的阳光,煦暖如春,为五脏六腑之本源。

  肾之病有二:一为封藏不固,一为封藏过度。

  肾之封藏不固(亦即真阴不足),犹如气层稀薄,日光中之紫外线或其他射线,得以透过气层,使日光变得燥烈而损及万物。封藏不固,真阳变得燥烈而盛,化火而炎上,则阴伤津耗,上焦阴不足而邪阳有余;真阳失固,其用为虚,下焦或寒或热或水泛而湿肿,皆虚之变症。

  肾之封藏过度(亦即真阳不足),犹如阴云当空,天昏地暗,日光隐敝,地不得日光煦照,或寒冷而无生气,或阴雨绵连,水湿泛滥。故肾封藏过度,真阳不透,其用亦为虚,则或为四逆而厥,或为水湿泛滥,皆其虚故。

  但无论真阳失固或真阳不透,皆可责为其用虚疲,故肾病其虚为本。

  肾实即邪气有余,坚变为硬,元阳不得透发,脏腑不得温润,水盛寒实;肾虚即失之封藏,元阳升泄,邪火郁滞。苦能益坚,甘可滲湿,故以苦补之,以甘泻之;肾之象,阴中函阳,燥则阴虚阳泄;咸从水生,阴阳合体,体阴用阳,阴中育火,最合肾体,故曰: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

   小泻肾汤

   主治 小便赤小,少腹满,时足胫肿者。
   组成    茯苓【土中水】甘草【土中木】黄芩【水中木】(各三两)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组方法则分析 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茯苓,甘草味甘属土(土克水,以甘泻之)。黄芩味苦属水(以苦补之)。 
    (1)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苦补之,以甘泻之”,“苦甘化咸”苦甘入肾法则组方。 
    (2)严格以二泻一补的格局组成。 茯苓味甘属土,甘草味甘属土,黄芩味苦属水。二土一水,泻水中寓补水,使泻而勿过。是名小泻肾汤。是泻肾汤的基础方。
    (3)药味为3味,分量上各药均为3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3升,煮取1升,服法为“顿服”。    

     茯苓为君药,甘草为臣药,黄芩为佐使,苦甘化咸除满,治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肿。是方一君一臣一佐使。

    主病者为君。第一证,小便赤少这个证。小便少,就是不利的表现形式之一,用茯苓。小便赤,证轻且表现为有水气,水与热互结,用黄芩。

     黄芩所主,不仅主上焦之热,并主下焦,在少腹部位。也就是与厥阴相表里的地方,是通过少阳这个通道过来异地管辖的。

     少腹满这个证。这个少字是有的版本加上去的,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里的问题的,这个方子里的茯苓甘草相配,不只是主少腹满,也并能主大腹满。仲景方中就有腹满者加茯苓的法则,就是有水气而虚的时候的腹满。茯苓本身主小便不利而少腹满。加了甘草就并主大腹了。
所以这个“少”字去掉也不影响方证意义。

      时足胫肿者,这是有水气,肾邪外现,肾实,就是肾邪水邪实的证候。这个是茯苓证,利水气。同时黄芩助茯苓。这是黄芩与茯苓配伍产生一个药能,就是本经中黄芩所主的“逐水”的药能补激发出来了。当然,黄芩与芍药配伍会产生“下血痹”的药能。单用没有这个药能。所以足胫肿是茯苓黄芩合证。

      肾实水盛藏坚,阳不透发,肝脾失养,脾湿肝郁,湿则下陷,郁则化火,故诸症显现。茯苓味甘平,利水燥土,为君;甘草甘温养脾,为臣;黄芩味苦寒,清火泄郁,为佐。 

    大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是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甘草、大黄、黄芩(各三两)、芍药、干姜(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解析:邪实化火,故小便赤少,邪火伤阴,故溺血;胃燥肠滞,肝气郁结,则少腹迫满;邪伤肾体,故腰如折,肾阳不疏故耳鸣。大黄苦寒,滋润达下,驱逐停滞,荡涤肠胃,推陈出新,又能协黄芩清热散火,故量为三两;芍药曲升肝郁,疏养肝气;干姜温脾驱寒,二者为佐,故量为一两,合之小泻肾汤,最合其症。   

   小补肾汤

  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脉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在;若苦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分];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心烦者,加竹叶;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解析:肾虚即肾失坚德,封藏不固,元阳升泄,精根于肾坚,肾失封藏,则虚劳失精,阳泄不温,腰则虚冷而痛,肾之浮阳化热则骨蒸,脉快;虚热食气则羸廋。

   虚则补之于苦,地黄为之主,地黄味甘、苦寒,苦能益坚,助肾之封藏,甘寒润燥驱热,清泄浮阳,最补肾虚;竹叶凌霜冬而不谢,故苦平、大寒,于辛金同气,性疏散而贯通,能清表里内外一切之虚热,最清骨间、腠理之虚热浮阳,此方用之疗骨蒸;甘草温脾补土;泽泻味甘、咸,寒,体阴用阳,主寒热湿痹,消水,补虚损五劳,起阴气,止泄精,最合肾体,能润燥生津。此方地黄补肾之用,泽泻补肾之体,补用为君,补体为佐。  

  大补肾汤

   治精气虚少,腰痛,肾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 、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渐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解析:肾虚日久,阳根虚疲,故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肾水(肾之合和之气)不润肝木,肝之清阳不生,则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治则肝肾同补,肾虚为本,小补肾汤用量不减,肝虚为标,桂枝、干姜、五味子减为一两,大枣甘温,中有火性,不宜用于虚热冲逆症中,故去之。

  凡所言补者,必补中有泄。故小补诸汤,必二补一泄。使补者不壅,而气脉流畅。

    凡小补小泄者,耦合致平之法也。是阴阳之气,在乎以平为期而使无过。凡大补大泄者,五行周环之法也。是五行之气,贵乎流通周行而使不滞。

泻肾汤

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方:]>'iE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解析:阳气素虚,指肝之清阳微而不升,脾阳虚疲不振,阳不足而阴显,上焦饮寒壅痞,虚阳外浮,当脉微,手足厥冷而表热,误用汗法,虚其虚,实其实,则中枢疲败,下焦浊阴逆升,引动水饮,使心中悸动不安,冒。阳虚卫不古,汗出不止。茯苓甘淡滲湿,五味子敛肺降逆,共清上焦,桂枝生发肝之清阳,甘草、生姜温养脾虚,共筑中枢之堤防(桂枝降逆即此意),三焦之病,调之中上。

固元补肾汤

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

地黄(切) 王瓜根(切,各三两) 苦酒(一升) 甘草(炙) 薤白(四两) 干姜(二两,切)

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尽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