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雷雨》课堂教学实录(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1-07-26

执教名师:程  翔

01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曹禺的名作《雷雨》。曹禺写《雷雨》时只有20多岁,当时正在读大学。写成后,他交给了《文学季刊》的编辑靳以。靳以交给了主编郑振铎先生。郑振铎先生看了一遍,说:“写得乱。”于是就放在一边。一年后,巴金先生来到《文学季刊》,靳以又拿出来给巴金看。巴金看后大为赞赏,于是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上。发表之后,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后来,该剧在日本首次上演,在留学生中引起轰动。该剧后来在国内演出,场场爆满,评论界也给以高度评价。于是,年轻的曹禺成为著名的剧作家。后来,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还改编了巴金的《家》。《雷雨》在建国后动过几次“手术”,不同版本内容也有差异。课本节选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曹禺选集》。我觉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的《曹禺戏剧选》比较好,保持了最初的面貌。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节选的这一部分认真看一遍。

(生看书。约10分钟)

师:好了。同学们看得很认真。话剧的表演形式是人物对话。对话的长度是有单位的,分为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

(教师板书: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

师:所谓对话篇是从整体上来说的。比如节选的这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对话篇。一个对话篇是由若干个对话段组成的,一个对话段是由若干个对话组组成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来划分对话段,认识对话组。下面,同学们看一看,本对话篇是由几个对话段组成的呢?这些对话段在哪个地方切分呢?每一个对话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下面开始划分,也可以交流、讨论。

(生划分对话段。教师巡视。约5分钟)

师:请同学们先停一停。划分对话段有困难吗?请同学们提出来?

生:老师,划分对话段有方法吗?

师:问得好。有方法的。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对话。你们回忆一下,在你们对话的过程中,话题内容会发生转化。是不是这样?

生:是的。开始的话题与后来的话题会差别很大。

师:好。举例说明。

生:比如我们开始的话题是说某个同学新配的眼镜很好看、价格很贵,话题是眼镜。后来很可能转向奥运会什么的。

师:好的。再考虑,这中间的转向难道只有一次吗?

生:多次。

师:对了。对话的长度越长,话题的转换次数就可能越多。我们从话题转换的地方切分开来,就会划分出对话段。刚才我看同学们的划分,有的分对了,有的不对。现在我告诉同学们,首先看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对话,然后找到话题转换的地方,进行切分。这样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划分对话段了。下面按照我说的再一次进行划分。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刚才交流得不够充分。

(生再次划分对话段,并交流。大约5分钟)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怎么划分的?

生:从开头,到“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这是对话段一,写梅小姐。从“你来干什么”,到“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是对话段二,写侍萍被赶出周家。剩下的是对话段三,写鲁大海。

师:好的。请坐。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他划分的三个对话段我没有意见,但他概括的对话段内容我不太同意。

师:请你说一说。

生:我认为,对话段一的话题是“回忆梅小姐”,不能说成“写梅小姐”。对话段二是由“你来干什么”引发的,围绕侍萍来周家的目的这个话题展开的,应该总结为“来周家的目的”,不能说成是“被赶出周家”。第三个对话段围绕罢工、复工展开的,应该总结为“父子谈罢工、复工”。

师: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好。

师:很好。这位同学表述清楚、准确,对上一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完善。让我们鼓掌祝贺他!

(同学们鼓掌)

(师板书:对话段一:回忆梅小姐;对话段二:来周家的目的;对话段三:父子谈罢工、复工)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梅小姐和鲁侍萍是一个人吗?

师:是一个人。过去女人地位低,随丈夫姓,“梅妈”说明侍萍的母亲嫁给了姓梅的男人,侍萍当时叫梅侍萍;后来侍萍嫁给了鲁贵,自然就叫鲁侍萍了。姓改了,但名没有改,仍然叫侍萍。请坐。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有一点不明白。第一个对话段应该从“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有名的事情——”划分,老师为什么同意从开头划分呢?

师:问得好!善于提出问题,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前面是过渡部分。

师:有道理。它是过渡到核心话题的必要组成部分,否则上来就回忆梅小姐,显得突兀。那么,过渡部分划归到哪里去呢?有两种方法,一是独立成段,二是划归第一个对话段中。在这部分中,独立成段有些勉强,所以划归第一个对话段中。刚才那位同学,你能接受吗?

生:能接受。

师:好了,如果同学们没有异议了,就把黑板上的内容抄下来。以后再读话剧的时候,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生抄写。)

师:对话段划分完了。下面我们学习对话组。请同学们看书。在第一个对话段中,周朴园回忆梅小姐的时候,说:“梅家的一个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一直到鲁侍萍说:“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同学们看,这就是一个对话组。在这个对话组中,谁是对话的主动者呢?

生:周朴园。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引出话题的是周朴园,催促鲁侍萍往下说话的也是周朴园。而鲁侍萍则是被动的。

师:说得太好了!那么,鲁侍萍为什么是被动的呢?

生:这个话题太沉重,太伤心,太痛苦。她不想重新拾起这个过了三十年伤心事。她本是来看女儿的,对周朴园提起的话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师:很有道理。不过,在这个对话组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同学们发现了吗?

生:两个人回忆的是同一个人,但称呼大不相同。

师:你很快就发现了。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周朴园有些虚伪。鲁侍萍实事求是。

师:是这样?!我有点不同意见。我们暂且搁置,接着讨论对话组的问题。此时周朴园最关心的问题是梅小姐的身份、称呼和评价吗?

生:不是。是梅小姐的“后来”。周朴园连用了两个“后来”,他急于知道梅小姐后来的事情。

师:对。所以,接下来进入另一个对话组。周朴园说:“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其实,鲁侍萍没有弄错,所以周朴园不能去“纠正”,于是就催促她把“后来”的事情说下去,因为鲁侍萍的“后来”是周朴园最关心的事情。这样才有了下面的内容。由此,同学们应该明白一点,对话组的对话,往往有一方是主动者,一方是被动者。对话的展开,常常是由主动方决定的。那么,主动方和被动方(师板书:主动方和被动方)是固定不变的么?周朴园永远是主动方,鲁侍萍永远是被动方,是这样么?

生:不是。是可以变化的。

师:请举例说明。

生:我只是感觉这样,但我还没有发现。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可以交流。

(生看课文,大约5分钟)

生1:老师,我找到了。鲁侍萍问:“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到“这个人现在还活着。”这个对话组中,话题是由鲁侍萍引起的。

生2:老师,我也发现了一组。鲁侍萍问:“老爷,没有事了?” 鲁侍萍望着周朴园,泪要涌出。周朴园让她下去,眼看对话就无法进行了,所以才问:“老爷,没有事了?”于是周朴园才说出拿旧雨衣、旧衬衣的事。这才引得鲁侍萍主动问“老爷那种绸衫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于是,她才说出了“梅花”和“萍”字。这都是鲁侍萍主动说的。而周朴园是被动接话。

师:你说得太好了。那么你发现没有,凡是主动说话的一方,总有——

生:目的。

师:对了。(师板书:目的)鲁侍萍主动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生:让周朴园认出自己。

师:鲁侍萍为什么要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呢?先不要回答。这个问题下节课来解决。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休息10分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