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是大脑的语言,每个人都为故事而生

 亦然花开 2021-07-26


我们每个人都是为故事而生的。从小到大,都喜欢听故事,看故事,讲故事。通过故事了解一些常识,懂得一些道理,学会一些技能。故事是我们了解世界,理解社会,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

我们经常以故事的方式思考,对于每一个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故事,我们都喜欢去琢磨,去思考,去揣摩,去评论其中的一些亮点和疑点,困惑点和闪光点。不管是哪种文体,具体点似乎都是那些方面。


一、故事是大脑的语言

在大脑进化过程中,故事逐渐成为大脑进入现实的解码指环,我们也非常善于在故事中搜寻一些具体的意义和信息。

人生来如此,即便是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很快地分辨出什么样的故事是一个好故事,故事中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早在口头语言产生之前,我们就会用故事来发牢骚,唉声叹气。晚上做梦,也会在梦里编织一些离奇的故事。一会儿会拥有强大的力量,一会儿腾云驾雾,拥有一些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的超能力。

我们对故事的反应是天生的,不需要后天习得或者刻意思考,因此我们常常感觉不到故事在我们身上产生的作用。

当一个故事吸引我们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被它牵着走。所以,许多人都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故事里不能自拔。


二、如何推动故事的发展

一切故事都是在不断纠结中前行的。随着主人公进入故事,他开始纠结、思量,并权衡最关乎自身利益的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艰难的决定,如此来推动故事叙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流淌而出。

这里所说的纠结,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内心矛盾,而是主人公几乎无法实现的目标。

主人公要实现心中的愿望,同时还要在恐惧面前不丧失自我,就需要不断克服重重困难,包括内心的恐惧、精神的压力、体力的付出、亲人朋友的背叛等等,这本身就是一系列矛盾。

正因为有了这些矛盾,才使故事不断发展下去,才能吸引读者顺着线索不断沉入其中。

当我们深入推敲这些细节,就会发现,故事并不等同于情节,或者发生的事件。故事讲述的是情节进行中的具体事件如何影响主人公,进而让他的内心产生何种变化。

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是故事的导火线。所有的行动、情节,甚至是感官细节,都必须具备某种意义,并拥有情感冲击力。

无论故事的文字多么优美,故事的情节多么跌宕起伏,如果不能让主人公产生内心的挣扎,就不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他们会骤然间出戏,回到现实当中,将你的故事打入冷宫。

故事关乎着人物的内心斗争,而非内心之外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主人公如何由内去认识、去克服并且解决外部情节进行中的问题。


三、如何写出好故事

如果我们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想要什么,心中怀有什么错误的观念,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构建故事情节,以帮助主人公克服错误观念,那么我们就写不出好故事。

在开始建构故事情节之前,我们一定要对主人公内心的具体矛盾了如指掌,在抓住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之后,故事情节就会以惊人的速度自行前进。

我们常说故事第一,情节第二,也就是先要有故事,再去写具体的情节,这样的故事才能迅速抓住读者,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已经被故事俘获了。

写故事心中一定要有一张蓝图。蓝图通常是指逐个场景的总结,即故事表面情节的概要,而不是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蓝图并不是故事情节推进过程中所发生事件的简单概括,而是对一个完整故事的内部与外部的高度综合。

当我们为故事构建蓝图时,其实就已经开始写故事了。事实上,蓝图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将出现在故事当中。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浪费的,无用的,也没有什么是写作前的准备。其结果是,一部能够引人入胜,并将让读者改变世界观的故事由此诞生了。

透过表面看到世界的本质,透过现象内观人性的复杂,才能让读者对故事难以抗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