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大脑的认知特性,告诉你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故事|写作脑科学

 智汇百川 2022-07-31 发布于河北

本文字数5596,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写作脑科学》。

本书作者莉萨·克龙(Lisa Cron)知名故事写作教练。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出版业工作过十年,之后转入电视行业,担任过多个电视节目的主管制片人,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威秀电影公司等的故事顾问,威廉·莫里斯经济公司的文稿代理人。著有《写作脑科学: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故事》《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等多部广获好评的畅销书。

这本书是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告诉我们大脑在其遇到的每一个故事中寻求什么?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好故事?又是什么吸引读者目不转睛,欲罢不能?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悖论,我们普遍认为,写作的时候,都会聚焦于如何“写得好”,追求优美的比喻、真实的对话和有趣的人物,但是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必须要做到一件事: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就是读者渴望得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天性。

我们大脑有一块区域叫做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可以带来快乐的物质,比如我们做对一件事情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愉悦感。而阅读同样如此,当我们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那么就能够激发读者的多巴胺分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神经科学最近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对故事有本能的反应,我们能从动人的故事中获得快乐,而这正是大自然引诱我们倾听故事的方式。因此作者说,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天生渴望虚构故事,而且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重塑人类大脑,比如激发同理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阅读我们的故事呢?作者在开篇就说,创作者不光要有火焰般的热情,而且每个故事的背后必须要有一个隐含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让读者眼前一亮。

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聚焦一个方面的写作方法,如果你想要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那么我建议你打开这本书看看。接下来我从两个部分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第一个部分:“什么是故事?”;第二个部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01、什么是故事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主要目标:生存。我们大脑的潜意识,能够快速辨别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为什么重要,同时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比如,我们过马路的时候,会观察四周的情况:有没有车辆?会不会发生危险。如果车辆很多,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自动判断,有危险,因此我们会选择等待,等到安全以后再过。

这一套反应机制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避免危险,而且这套反应机制要比我们的意识心智快得多,它出自于我们的本能反应,我们的大脑发展出了一种能够有意识地加工信息的方式,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就能自信决定接下来要做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过滤掉对自己没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我们的故事不够吸引人,对读者没有价值,那么读者就不会继续看下去。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读者读完故事的第一个句子就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我们需要解码读者的大脑,了解到读者想要通过故事寻找什么。

1、认知秘密

我们需要了解两个认知秘密。首先,故事要能够模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又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经历。比如,我们可以去体验故事的主人公遇到狮子时候的反应,但如果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狮子,等待我们的可能就是被吃掉。也就是说,我们渴望通过故事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他人的内心世界。

正如著名认知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这样解释我们对故事的需求:“虚构的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心理目录表,上面收录了我们将来可能面对的一系列致命难题和我们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及其后果。

也就是说,我们会将自己带入到故事中,体验主人公的一切。不知道大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感觉,我们自然而然会体会到主人公的感受。如果电视剧中的主角遭遇了困难或者危险,我们就会变得很紧张,会自然而然地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就是一种情感体验。

其次,对故事有具体的期待。 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故事能否提供相关信息,让我们愉快地度过漫漫长夜。比如,我们会代入主人公的角色,热情地体验着主人公的奋斗经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因此,了解了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对于写作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干净利落地界定了什么是故事,什么不是故事。那么到底什么是故事呢?

2、怎样算是一个故事

什么是故事呢?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个公式:故事=故事情节+故事主人公+故事的问题+故事本身的实际内容。也就是说,某件发生的事情如何影响了某个人,这个人正在努力完成一个实际难以实现的目标,而最后他又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

作者认为,故事讲的是我们自己如何变化,而不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变化。故事让我们体验应对处理“故事情节”的感受时,才真正吸引我们。

这么说吧,故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故事必须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因此,当我们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地希望:这本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非同寻常的事情。

也就是说,读者寻求的是一个继续关注的理由。因此,故事要抓住读者的心,不仅要有事情发生,而且还要有我们可以期待的结果。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故事能吸引我们注意力并让我们一直读下去,是因为大脑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出信号,告诉我们十分有趣的信息就在后面。这也意味着,故事的开篇可以写正在展开的实际事件,也可以是主人公面对的内心挣扎,还可以只是暗示有什么东西“不对劲儿”。

比如,作者在书中举一个《迷途青春》的例子:

疼痛每隔十分钟就会袭击莎拉一次。每一次痛楚来袭,她都猛然紧靠车侧,希望自己可以就此消失。莎拉的爸爸杰克紧踩油门,窗外景色急速飞掠,她从没看过爸爸这样开车。莎拉紧紧抓着扶手,指节都泛白了,她用力把背靠向座椅,并用脚撑着车底,好像自己随时可能从车里飞出去一样。

“停下来”,她好想这么说,“慢一点,停下来!”但她吐不出任何字句,嘴唇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她什么也不能做,只能恐惧地等待下次剧痛来袭。虽然街上人和车都不多,杰克仍倾着身体压在方向盘上,不断地按喇叭。他映照在后视镜中的脸庞并没有看着莎拉,相反,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后座陪伴着莎拉的妈妈艾比身上。很难从杰克的表情分辨出他此刻的心情。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那就是:这个故事到底说了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姑娘遭遇了什么?是被侵犯了吗?这些谜团瞬间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会不假思索地读下去。

好奇心是我们的本能的生理需求,让我们产生渴望和期待,激发多巴胺,给我们带来快感。所以,如果想要吸引读者继续读你讲的故事,最好的方式就是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而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第一步就要让读者读完故事的第一个句子就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然后告诉读者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这需要具备3个基本信息:

1.这是谁的故事?

2.这里正发生什么事情?

3.是什么岌岌可危?

比如,“乔尔·坎贝尔,时年十一岁,从一次坐公交车开始沦为杀人犯。”我们分析一下,这里面包含的三个基本信息。

首先,这是谁的故事?乔尔·坎贝尔的故事。

其次,这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他正在一辆公交车上,不知怎么回事却触发了严重事故,最后造成了谋杀。

最后,是什么岌岌可危?乔尔的生命,其他某个人的生命,天知道还有其他什么东西。

所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继续想要读下去,这就是一个合格的故事。作者说不要觉得优美的语言胜过一切,现实是,叙事胜过任何优美的语言。

比如,《达·芬奇密码》,虽然这本书拥有数百万读者粉丝,但是却没有人说作者丹·布朗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行作家菲利普·普尔曼给出了最简洁最尖刻的评价:布朗的创作语言“平白、简陋、难听”,他的书里尽是些“极为单调和扁平化的人物……人物间的对话极为别扭、不真实”。

那么为什么这本书这么成功呢?就是因为这个故事的开篇第一页就让我们迫切地想要读下去。这才是关键,故事必须从第一句开始就给读者带来一种阅读的紧迫感,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总的来说,故事不需要优美华丽的语句,不需要美妙的对话,而是需要能够引发读者读下去的紧迫感。最重要的是,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第一页开始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只有这样我们的故事才能吸引读者目光。

02、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好,前面我们说了如何成功地吸引读者,以及怎样才算是一个故事。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书中一共用了10章的内容,来说明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由于篇幅问题,我会着重为大家介绍其中4个方面。分别是:聚焦主题、内容要具体、以情感为基础以及反复修改。

1、聚焦主题

这就需要让读者的大脑集中注意力,而且故事的一切都要让读者有非读不可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聚焦于故事的主旨。这么做可以让我们少重写、少修改。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几句话概括你要写的内容,并找到故事的聚焦点。那么聚焦点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三个要素的综合,协调作用,共同构成了故事。包括:主人公的问题,故事主题,情节。

故事问题,也可以解读为主人公追求的目标。故事讲的不是主人公能否实现人生目标本身,而是他为了实现目标内心必须克服什么困难,我们称之为“主人公的问题”;

第二个要素是故事主题,也就是你讲的故事所反映的人性,人性要具体不能宽泛,比如,不能只说忠诚、坚韧,而是要具体到细节,比如务实;

第三个要素就是情节本身,也就是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主人公追求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迫使她面对自身的问题,这些问题无论她怎么回避也摆脱不了。

比如,书中有一个案例,《飘》。它讲述了一位任性倔强的南方丽人为了在战争中生存下来,顽强抵抗正在瓦解的社会规范,而她倔强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胆魄,却使她傲慢地拒绝了唯一一个能与她比肩的男人,因为她错误地把家族地产“塔拉”当作最重要的东西死守不放。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提取了主题——胆魄驱动的生存,并将其应用于主人公斯嘉丽的内在问题,然后贯穿于情节给她设置的障碍之中。通过综合论述故事主题、斯嘉丽的内在问题、故事情节,我们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该书的主题,为读者提供了准确清晰的概览图。

总的来说,你要问问自己:你写的故事要传递什么观点?你的故事是如何阐述人性的?你笔下的主人公在故事世界中的遭遇能否体现自我设定的主题?是不是每一次情节转折变化都迫使主人公去面对自身的内在问题?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内容要具体

作者认为,在主人公实实在在的奋斗历程中,任何概念化的、抽象的、笼统的东西,都必须变成具体的事物,也就是我们说的故事须言之有物。

比如:简知道沃利爱做讨人嫌的事,所以当沃利公然评论她的长相时,她忍住了没打他。这就是一个模糊笼统的陈述。我们不仅不知道沃利做了什么讨人嫌的事,也不知道简觉得什么行为很令人讨厌。

那么我们改一下:

简知道沃利喜欢吃虫子,这样他就可以在“展示说明”活动中再把虫子吐出来,恶心大家。所以,当他在幼儿园班上叫她胆小鬼时,她决定不打他的肚子,以免他洋洋得意。

模糊笼统的陈述,会让我们一头雾水,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导致我们对接下来的事情没有任何期待,也不会想要继续读下去。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作者说,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经常会觉得这件事情很容易理解,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读者是不是也能读懂。所以,身为创作者要考虑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到底具不具体,是不是通俗易懂。

3、以情感为基础

所有的故事都要以情感为基础,没有感觉,就无法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偏向,每个可能的选项分量一致,一切都是半斤八两,没有轻重缓急。正如认知科学家斯蒂芬·平克所言:“情感是大脑设定最高层次目标的机制。”

所以,我们要在每个情节发生时,让读者知道主人公内心深处对所发生的事有什么反应。也就是说,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情绪波动。那么怎么引导读者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呢?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加入肢体语言。如果主人公的反应让读者感觉亲切,有个性,我们读者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就具有了他的知觉,能感受到他的感受,而且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们都会沉浸在他的内心世界中。

想象一下,你沿街走着,拐一个弯,看到前方有个人缓步行走,离你两个街区远。虽然从后面看这人有可能是任何一个人,然而你立刻认出他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怎么认出来的?看他走路的姿势。

作者说,肢体语言是一种不会说谎的语言。“意图源自情感,而情感进化出了相应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一件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他脑海中的真实想法。我们来看一下书中的案例。

借助肢体语言向我们揭示一些故事人物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如:强作镇定,但右脚还是在不停地颤抖;也可能是借助肢体语言打破人物的期望,如:杰夫终于离开了米歇尔,安希望杰夫能为此感到高兴;相反,他只是坐在那里,弓着背,一脸悲伤地盯着那令人尴尬的破地毯。

运用肢体语言的前提是能否让读者看出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和主人公产生某种反应的原因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是否知道她的期望是什么?

比如,她再也受不了了,转身对他说:“杰夫,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你怎么了?你有没有跟米歇尔说我们俩的事情?”杰夫坐在那里,没说话。相反,他只是看着安,看她在一块越来越小的地毯上来回踱步。他瞥了一眼她的脸,看见她紧咬牙关,目光来回扫过。

安的心沉了下来,她知道米歇尔一定又提到了那条脏烂的地毯。不然他为什么坐在那里,只用余光看着她?这个懦夫!他可能正等着她自己想清楚,然后自己悄悄地离开。她心想,杰夫真是个大傻瓜,离开他我只会活得更好。

尽管我们听不到米歇尔具体跟杰夫说了什么,但是通过肢体语言,我们足以看出安的内心活动,以及让我们看到他们之间的动态发展。因此,肢体语言是帮助读者进入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很好媒介。

4、反复修改

任何的创作都不可能一气呵成。因此,作者说没有一气呵成的创作,只有一改再改。每个喜欢写作的人都有这种感受,写第一遍初稿的时候,感觉写的很好,但是再翻回去读的时候,觉得自己写的什么呀,简直是垃圾。

当然,有的创作者可以一气呵成,但是作者认为,这样的人是凤毛麟角。就连很多优秀的作家都需要改很多遍才能出版,卖出去。

比如《迷途青春》的作者卡洛琳·里维特,她在把第九版小说稿交给代理人之前就改了多次,之后又根据代理人的建议修改了四次。那本书很快就卖出去了。其后,她又根据编辑的要求四易其稿。

再比如,年轻的文学作家约翰·H.里特,他估计自己每部作品出版之前都改写了十五次。

所以,无论是第几稿,都要放轻松,也不要每次改稿都想着达到理想状态,而是告诉自己让你的故事一次比一次更好,那就够了。如果你说我不知道自己写好不好怎么办?

最好的方式是寻求反馈,你可以找家人帮忙,也可以找同事帮忙,甚至是可以找专业人士来进行反馈。很多人会害怕得到反馈,觉得让别人看自己写的东西,万一评价不好,那岂不是很丢人。我想说的是,不要害怕别人的批评,因为别人的批评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