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1】《你能写出好故事》:为什么人人都喜欢听故事

 叶子20211208 2022-10-26 发布于吉林

丽萨·克龙 东方极致 2022-10-26 06:30 发表于北京
《这样和世界相处》:心理学家阿德勒,教你与世界和谐相处
 《知道做到》:教你从知道“做什么”精进到掌握“怎么做”

图片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叫《你能写出好故事》,一听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教人写故事的书。

故事对人类到底有多重要,似乎不需要过多解释。人类语言和文明的发端,就是始于围着篝火讲故事。人类的文学、艺术、宗教、神话和民族共同体意识,都离不开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人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能分辨出一个故事的好坏。我们会不自觉地沉迷于那些好故事,而嫌弃那些蹩脚的坏故事。

俗话说,“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进你的口袋,二是把你脑袋里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这后一件尤其难,但如果把你的想法包装在一个故事里,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所以,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故事方法的书,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性的,教你用讲故事的方法,达到职场赋能、升职加薪、推销产品、教育孩子的目的,这类书往往会提供一些故事模板,让你把故事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另一类是文学性的,也就是教人搞文学创作,这些书从作者的写作经验出发,教你如何构思和行文。

这两种类型的书,咱们听书栏目都有解读过,那我为啥还要再添一本呢?

因为这本《你能写出好故事》,它的论述角度跟前面两种截然不同。它不是教你如何用故事沟通,也不是纯粹地教写作技巧,而是先运用大量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读者的心理,告诉你读者究竟为什么会被故事吸引,会被怎样的故事吸引;然后,再反过来推导出故事应该怎样写。

也就是说,先搞懂故事的底层逻辑和读者的心理需求,知道读者渴望什么、厌恶什么,再通过精巧的设计,写出有吸引力的好故事。这样的写作,每一步都是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书中指出,人的大脑天生就习惯在故事中思考,会对故事有许多固有的期待。要想让故事抓人,就必须不断地满足这些期待,而一旦读者的期待落空,他们就会转身离开。

什么人会写这样一本书呢?作者丽萨·克龙是美国一位专业的故事教练,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专门教人写故事。她做过出版,做过电视制片人,还长期担任华纳兄弟等著名影视公司的故事顾问。她的工作就是教人写故事、帮人改故事,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故事专家,而这本书就是她的故事原理和方法的汇总。

接下来,我就分两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破解故事原理,来看看人类为什么离不开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才最吸引人;第二部分,我们再谈谈具体的方法,看要如何才能写出好故事。

第一部分

好,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离不开故事?

且不说宗教、神话这些古老而宏大的叙事,我们就看看现在最流行的娱乐活动,比如小说、影视、戏剧、小品、评书、脱口秀等等,它们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究其本质,都是在讲故事。

人人都喜欢听故事,这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哪怕故事里的人和事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但是,你仍然会关心故事里人物的命运,你的情绪会随着他们命运的变化而起伏,为他们欢喜、忧伤、紧张、愤怒。我们的一生,会把大量时间都耗费在各种或平常、或惊奇的故事里。缺少了故事,我们就会感到寂寞无聊。

既然说热衷于故事是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那么,是否能给出生物学的解释呢?

得到站内有两本听书,历史学家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和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的《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这两本书都认为,人类早期因为聊八卦的需要而进化出了语言,聊八卦其实就是在讲故事,故事起到交流感情、促进团结的作用。当大家都相信同一个故事,也就有了文明共同体。所以,人类进化出讲故事的能力,是文明演化的关键一步。

而这本《你能写出好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解释。书中认为,人类之所以需要故事,主要不是为了交流感情或聊天解闷,而是为了获得生存信息。用作者的话说,“大脑之所以投入这么多宝贵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沉迷于一个故事,是因为没有故事我们就得倒霉。”在石器时代,讲故事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比如,如果你要等亲眼见识到狮子的凶猛,才知道要及时隐藏或者逃跑,那你肯定会成为狮子的美餐。但如果你之前就从猎人的故事里知道狮子的行为特点,那你或许就能躲过一劫。

书里从脑科学的角度指出,我们的感官系统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我们的大脑会对信息进行记录和分析,从中搜寻有意义的、与我们的生存有关的部分,而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会被我们的大脑自动过滤掉。这是因为大脑的首要目标就是确保我们的生存,而故事里往往携带着大量的生存经验,所以,它会引起大脑的特别注意。

故事让我们可以不必亲身经历那些痛苦的、危险的境遇,就获得一种人生体验。比如,从没下过水的人,也能从故事里知道河水能淹死人,所以不要随便到水边玩;从没上过战场的人,也能从故事里知道战争的惨烈和残酷,从而懂得远离战争的道理。我们从故事里汲取经验教训,学会认识和理解世界,也在故事里预见未来。在故事中思考,这是我们人类进化出来的一项重要本领,也是我们离不开故事的根本原因。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样才算是一个故事呢?有没有一个标准?

从中文的字面意思来看,“故事”就是已经发生的事,但这个定义难免流于空泛。作者认为,故事“应该讲述发生的事情如何影响某个人,而这个人正力图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最终他/她如何变化”。

稍微有点抽象,咱们拆解一下,这个定义里头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第一个是情节,也就是发生的事情,情节要一环扣一环地往前推进;第二个是人物,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第三个是挑战,也就是一个想要实现的困难的目标,最好是有某件事情处于紧急关头,刻不容缓地要得到解决;第四个是变化,从开始到结束,主人公一定要在思想、行为或状态上有所变化。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我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记日记:“我今天上午出门买菜,中午请朋友来家里吃饭,下午我们一起去逛了游乐园,度过了轻松美好的一天。”你说,这算是一个故事吗?当然不是。虽然它有人物,有情节,但是,它没有明确的挑战,从头到尾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它只是记录了几桩事情的流水账,我们肯定不会被这样的内容吸引。

那么,我们会被什么样的故事吸引呢?

乍一听这个问题,好像没法回答,也不需要回答,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有人爱言情,有人爱武侠,有人爱科幻,有人爱宫斗,所以,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统一的答案。而且,你喜欢什么样的故事,最容易被什么样的故事吸引,肯定自己心里最清楚,还用得着别人来教吗?

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作者认为不是,她分析了读者的心理特点。她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故事,都会不自觉地沉浸在故事情节里,而且,我们对故事会有天然的、具体的期待,但奇怪的是,普通读者几乎都说不出自己期待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回到刚才讲的人为什么需要故事,就能知道我们会被怎样的故事吸引。我们是为了获得生存信息而离不开故事,所以,我们天然会期待在故事里看到有助于生存的信息。我们在潜意识里早已经给故事设定了任务——要让一个人带着明确的目标,进入一个越来越艰难的处境,然后,看他如何走出这些困境。

只有符合这样的设定,故事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兴趣。至于这个故事是言情、武侠、宫斗,还是科幻、玄幻、战争,都不要紧,那只是题材的区别。故事的题材可以千变万化,但是,故事的底层逻辑不会变。主人公必须经受各种挑战,并且要在挑战中发生蜕变,这才可能成为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在这样的故事里,读者会跟着主人公一起挣扎、奋斗、脱险,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第二部分

好,刚刚我们谈到人为什么需要故事,以及故事吸引人的底层逻辑。第二部分,我们再来谈谈具体方法,看要如何才能写出好看的故事。书里讲到很多方法,咱们时间有限,我没法把每一条都说到。我就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选出几个关键节点,为你介绍四件称手的写作武器。

写作的第一步当然是构思故事,在构思阶段有一件重要武器,就是列故事大纲、写人物小传。

每个人的写作习惯都不同,有的作者从来不列提纲,只要有一个大致思路,就可以开始写。他们在写之前,也不知道故事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他们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一步步揭晓答案,这个过程就像寻宝一样,是令他们兴奋的。相反,如果提前设定好了故事结局,他们可能反而写不出来。

但是,更多的作家不是这样,他们如果不知道故事的结局,可能就没法动笔。比如,J.K.罗琳在动笔写《哈利·波特》第一部之前,就已经精心构思了整个系列七部书的主要情节。她说:“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考虑那个世界的种种细节,并深入地勾勒出来,我一直有一个基本的情节框架。”

那么,本书的作者持什么观点呢?她认为,一定要写提纲。那些不用写提纲的人,是少数的幸运儿,他们天生具有一种故事感,就像有的人天生拥有完美的乐感一样,一般人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如果不列提纲,至少会有两大隐患:一是写出来的故事会显得漫无目的,因为你不知道故事最终往哪个方向发展,也就不能确定正在写的内容的意义,也不会知道该在哪个地方埋下伏笔,哪个地方加入支线。其次,不列提纲会增加你修改的难度,虽然大多数故事都要反复修改,但是,如果你的初稿结构混乱,不知所云,那么你的修改难度就会增大;而且,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已经写出来的东西有感情,会舍不得删,你修改的时候,心理成本会很高。所以,如果你不是那种故事天才,那么,在正式开写之前,还是老老实实列好提纲吧。

与列提纲同样重要的是写人物小传,也就是为你故事里的主要人物写出大致的履历。你不需要把每个小传都写得特别全面,但是,至少应该把他们跟故事相关的信息写清楚,包括他们的主要经历、性格、特长、家庭出身、语言风格等等。在正式写作之前,把主要人物的形象设计好,会让你的写作更顺畅,也会让你笔下的人物更加丰满。虽然读者不会看到小传里的内容,但是,你对人物形象的设计会揉进人物的所有行为里。

另外,作者说,在对人物进行设计的时候,不要害怕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要害怕写出一些让人尴尬难堪的东西。找出人物性格中阴暗的、丑陋的、混乱的一面,挖掘他们想要竭力守住的秘密,会让你的人物更有可信度,那些所谓负面的东西,往往能反映出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好,列完了提纲,写完了小传,在正式动笔开写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找准视角,这是第二件武器。

视角问题在你写第一行字的时候就会出现,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写作人称的不同。在中学时我们就学过人称,“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他”是第三人称。在绝大多数的故事里,都是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叙述。人称和视角,会对故事的结构和行文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那么,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呢?咱们举例来说明。

先看第一个例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局外人》,这本书是用第一人称来叙事的。开头第一段是这样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你看,这里的叙事者是“我”,“我”收到电报,“我”在猜想“妈妈”去世的时间。

以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件事情都会暗含着主人公的态度,也揭示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刚刚这句话,就暗示“我”和“妈妈”的关系可能很疏远,“妈妈”死了,“我”竟然完全不知情,葬礼也没有等“我”到场后再安排,这就产生了悬念。

你看,当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时候,所有的内容都是叙事者的主观感受和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故事能让读者有代入感,你的意识会跟着主人公走,你会对他的一切感同身受,沉浸在故事里,渴望着他的渴望,悲伤着他的悲伤,愤怒着他的愤怒。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第一人称具有主观性,所以,叙事者所说的内容不一定可靠,它很可能只是主人公的臆测或者在故意隐瞒真相。读者必须去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真实的,而这也是阅读时的一种乐趣。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咱们听书栏目也解读过。在这部小说里,每一章都会切换一个讲述者,每个讲述者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叙事,讲述者甚至有死人和狗。读者需要在不同人物的讲述里去辨析,直到找出凶手。帕慕克充分利用了第一人称的主观性特点,让读者从不同人物的视角走进故事,完成了一部极富特色的作品。

那么,第三人称叙事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举另一位诺奖得主的例子,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它的那个经典开头你一定不陌生:“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开头被无数人模仿过,包括中国的许多作家,它到底好在哪里呢?你只要一琢磨,就会发现这真是大师手笔。

简单的一句话,切换了三个时间点,叙事者是站在现在说话,“多年以后”是未来的时间,而“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是过去的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勾起读者的无限遐想,也让人有一种冷静阅读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的期待。没错,你是一个“冷眼看故事”的人,你的状态是相对抽离的,而不是完全沉浸在某个主人公的感受里。

之所以会有这种间离的效果,就是因为它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跟第一人称刚好相反,叙事者所讲述的一切内容,都是真实客观的,叙事者的态度是中立的,不带有倾向性,有时候甚至具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叙事者永远隐藏在幕后,他仅仅是描写事实,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可以自由地就任何事物发表见解。

明白了两种叙事视角的区别,你在讲故事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选择自己的视角。如果你想要读者更有代入感,紧跟着你的叙事走,那么就用第一人称叙事。如果你想让读者能更冷静抽离地看故事,那么就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不过,无论以哪种视角来叙述,每一个场景你都只能选定一个角度。在转换场景的时候,同样也需要转换视角,视角转换的能力是一个写作者的基本功。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刚刚尝试写作的人,可能经常会卡在一个视角里转换不过来,所以,这项基本功也需要勤加练习。

好,找准了叙事视角,你就可以正式开写了。进入写作阶段,你要时刻注意的是突出焦点,这是写好故事的第三件武器。

这一点看似平平无奇,却是故事成败的关键之一。很多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故事写得越长,就越容易迷失方向,不知所云。写到后面,甚至忘记了前面一些人物的名字,忘记了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而作者要想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故事里的每一个措辞、每一个形象、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需要指向最终的目标。与最终目标无关或者关系不够紧密的内容,比如,过于琐碎的环境描写,不能表现人物性格与情绪的对白和动作,有卖弄嫌疑的知识罗列或大段议论,都尽量不要出现在故事里,因为它们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会把故事变成一盘大杂烩,导致失焦。

故事的焦点至关重要,那到底什么是焦点呢?作者认为,故事焦点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也就是主人公的问题、主题和情节。咱们一个个来说。

所谓主人公的问题,不是指他要实现的那个目标,而是指为了实现目标,他不得不克服的某些内在障碍,通常是长期存在的情感和心理障碍,比如某种渴望、恐惧或者情感需要。主人公虽然会遭遇各种挑战,但是,他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比如,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霸王别姬》,这部小说后来被陈凯歌改编成同名电影。在故事里,主人公程蝶衣从小被母亲卖到戏班,他要想在戏班立足、成为名角儿,就必须听从师父的安排学唱旦角,但他内心非常抗拒,因为他不愿意男扮女装、男唱女声,这就是他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主人公克服了内在障碍,也就实现了蜕变,这种蜕变是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作者通过设置主人公要克服的内在障碍,能够增加故事的戏剧性。

焦点的第二个要素是主题,也就是作为创作者,你到底想要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表达什么核心观点,比如人的忠诚、勇气、贪婪、愚昧、爱等等。主题决定了一个故事的基调,基调决定了读者所产生的情绪。比如,一个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不管男女主人公中间经历了多少磨难曲折,我们都知道,他们最终的结局大概率会在一起,哪怕是死了或者不得不分开了,他们的心也会在一起。

作者认为,故事的主题,应该是一种能引起所有人共鸣的感觉、情绪或者道理。但需要注意的是,主题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通过故事传递出来的,它是隐含在故事里的。我们也熟悉那种主题先行的小说和影视剧,故事里往往充满了说教和宣传,读者和观众很容易就能嗅出那种味道。作者说:“如果不加约束,主题就会成为一个颐指气使的自大狂,没有谁会喜欢别人指手画脚地告诉自己该做什么。”你越是满怀激情地想要表达某种主张,就越要把它放在故事里来传达,让看故事的人自己去理解,而不是直接说教。

焦点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很多人会把情节等同于故事,但其实情节只是促进了故事的发展,它迫使主人公不得不拿出实际行动,解决问题。比如《西游记》,唐僧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达西天,取回真经,那八十一难就是情节。

作为写作者,我们要随时校准故事的焦点,当发现自己写偏了,就要及时回到主线上来。你可以把故事主线想象成攀岩用的绳子,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攀岩路线,但那根绳子你一定不要撒手,要一直拽紧它。

好,说完突出焦点,咱们再说第四件武器,那就是制造冲突。

前面提到,故事必须要有变化,而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冲突,冲突推动变化。

冲突是一个故事的命脉,冲突会给主人公带来痛苦,但同时也带来故事的戏剧性。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希望遇到冲突,就算遇到,也希望能迅速解决;但在故事里,我们希望冲突尽可能地延长下去,而且不断地升级。因为我们都渴望在故事里找到生存信息,渴望获得挑战冲突的经验。

所以,要想让你的故事吸引人,就一定要在故事里制造冲突,设置重重矛盾和障碍。比如,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故事里,哈姆雷特的叔叔杀害了他的父亲,夺走了他父亲的王位,还娶了他的母亲。这是一系列无法弥合的矛盾,面对这样的深仇大恨,哈姆雷特必须复仇,是冲突在推动剧情的发展。又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个年轻人炙热的爱情与两个家族的世仇,也形成了一种难以调和的冲突,他们想尽千方百计,却始终没办法生活在一起,最后只能双双殉情。冲突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那么,有哪些常见的冲突呢?作者为我们进行了归纳,你可以按照这几个方向去设置:

第一种,是主人公眼中的真相与实际真相的冲突。比如,主人公不了解自己的身世,他以为自己出身卑微,但其实他是某个大人物的私生子;

第二种,是主人公想要的与他实际拥有的存在冲突。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想要却得不到,他必须完成重重挑战,才能实现目标;

第三种,是主人公的愿望与别人对他的期待存在冲突。比如,他早已有心上人,但父母逼迫他必须娶某个他讨厌的权势人物的女儿为妻;

第四种,是主人公内心的目标和他要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冲突。他本来想努力求学,但混乱的时局让他无法安心学业,不得不投身革命,等等。

无论你写的是纯文学作品,还是通俗小说或剧本,作为作者,你必须要在故事里制造冲突,让主人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然后迫使他采取行动,这样的故事才会好看。

结语

好,以上就是我想与你分享的重点内容,咱们简单回顾一下。

我们人类之所以离不开故事,是因为我们习惯在故事中思考,并在故事中获得生存的知识与经验。我们天然地对故事有很多期待,写作者必须努力让故事符合这些期待。另外,我们着重介绍了四件写作武器,包括列大纲、写小传,找准视角,突出焦点,制造冲突等等,这些武器能让你的写作更加流畅自如。当然,书里还讲到很多其他的写作方法,你可以找原书来读。

我们一般认为,写作需要三样东西,分别是天赋、训练和勤奋。天赋没啥好说的,那是老天爷赏饭吃,可以说的是后两种。

关于写作训练,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好像作家都是野蛮生长出来的,而不是靠专业训练出来的,确实有很多作家都不是所谓科班出身。但其实,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国内,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专业的写作训练,国内的北师大、人大、复旦等高校,先后成立了国际写作中心或创意写作班,有莫言、阎连科、王安忆等著名作家坐镇,他们都在强调专业训练对于作家的积极意义。

我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你能写出好故事》,也是一本专业扎实的写作训练书,多读几本这样的书,能让你在写作上少走很多弯路。

不过,训练也好,读书也罢,都只是为你提供一个指南针,不能代替你行动。如果你想在写作上有所突破,必须勤奋,必须每天拿起笔写,直到写出肌肉记忆,写成职业习惯。书里引用了两句名言,我把它们分享给你,我们共勉:一句是杰克·伦敦的,“不要拿着面包邀请灵感上门,要拿着棍棒追着它跑。”另一句是海明威的,“每天都要写作。无论前一天或前一晚发生了什么,照样起来辛勤耕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