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聊本心过童节,蒲记童品返人初

 太极璞谷斋360 2021-07-27

         恰到六一了。

         早上小珠晨练。因这次轩源和蒲谷子都指出小珠的问题,导劝小珠要将功利心态放下,纯朴如孩童般的感受所得,才是真实的。

         小珠只能抓着自己似乎听得明白的去做。她不想丹大丹小了,不以形态去表达所谓的大小了。也不想控制身体不动了,只念着自己是一个原点,被太极球包裏着,只纯粹地去维系心中的太极球,所有动作都去感受是太极球的旋动而带动……

        心意清晰后,新的感觉刷新旧知!因为意识在外不在身,在自我与天地的互联上,身子就安静很多,可以感受不动的清静了。

         回顾蒲谷子曾讲的:“108势太极拳,只是一个导航地图,引导红绿灯,提醒时速,警告违章拍照,时时更新。师父教导的心法是如何提高自己的驾车技能,如何保持前后车的距离,如何防范超大型车的危险,如何安全超车,如何平安到达目的地。身体是车,司机是灵魂,太极拳套路是导航。”

       “太极拳的运动,是用意不用力,初期的意是掌握招式,再明白招式的用意,这是身体的练习。招熟然后懂劲,进入中期练习,此时意是反映身体松紧的变化,让身心成为一个整体协调运动,就要不重招式而重在感知身体力量的轻重。后期,就是跳出身体,以身心为核心,确定一个太极圈或立体圆,去体验身心内外的变化,能够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如游泳般自由自在……”

        “身体是后天的,身心中一切感受,都是后天阴阳五行六欲七情的变化,不管怎么折腾,都是身心生理心理的六触,也就是气血的变化。能平衡,心平气和,就能健康。”

        “但这一切都是后天之气的调和,还是在损耗寿命。只有身心能与环境融合交流,不受色身的负累,做到精神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才有益于先天之气的补充,这样可能寿满天年。”

        “所以要知道,人有两个能量系统,一个是肉身能量循环,主要靠食物与空气补充,是后天之气,由眼耳鼻舌身意形成的自我意识管理。另一个是灵魂或灵体,能与天地人三才能量联通,呼吸天地精气,从而能补充人体精气的消耗,可能维护身心长寿……”

         重温旧识,因为拳的阶段不同了,可咀嚼出新的味道。

         群里,杨旭与敏和,由一个关于明心见性的视频展开了一场对话。

         杨旭:“从维度入佛门有无可能?”

        敏和:“我觉得四禅八定就是从纬度入佛门,明心见性则是视频所说的。”

         杨旭:“明心其实都是要四禅八定。”

        敏和:“明心主要从心上修,四禅八定是风景,不是目的。”

         杨旭:“从心上修不错,关键要知道何为心,修什么心。”

       敏和:“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楞严经》”

         杨旭:“指心?”

       敏和:“妄心寂静了就是真心,就能明心。”

          杨旭:“话是没错,大原则大概如此。”

         敏和:“是的,理上明白无有事处,要亲证才可明显见性。”

         杨旭:“妄心的范围非常大,大到无所不达,甚至是自己都不知有妄心,若真能了知妄心,成佛指日可待!”

        敏和:“憨山大师梦升兜率,弥勒为说唯识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问:“那参禅成佛也是识心染?识心有生死,有得失,有烦恼……”

         敏和:“有轮回。”

         小珠:“智心清净……”

         杨旭:“转识成智。”

         问:“识是智的投影?”

        敏和:“不是的,六识是五尘的投影,六识加了分别我执就是妄念,消除分别心,我执就能转为平等镜智。”

         问:“五尘是啥?”

       敏和:“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五尘。”

         杨旭:“五根所摄入的外缘,此外缘为五尘。”

        问:“眼耳鼻舌身…意呢?意不在五尘?为何?”

         敏和:“意就是六识,是法尘,加上意就是六根。五根就如镜子。”

         杨旭:“意在大脑,主思维。意识的形成是自小接受俗世的教育形成的比量思维。”

         敏和:“嗯,本心是现量。要经常保持现量,明心可望。”

         杨旭:“能保持本心现量,可以讲达到明心了。”

         敏和:“可能吧,没有证到没有发言权。明心见性起修方为真修行,之前的是妄修。”

        轩源:“我突发痴狂,维度越高,越近佛道,若我零维度了,我将如何?”

         敏和:“零,则明心了。”

         杨旭:“零维度,涅槃了。”

         小珠:“我转蒲师叔一段话:本心与内心是不同的。内心是受外界影响与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明显带着功利性质,有着善恶是非观念。本心,就是一颗赤子之心,对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与探索,勇敢与执着,就是婴儿的成长过程一样,世界的一切就是他的一切。”

         小珠:“本心,师姐如何理解?”

         敏和:“是一不是二,都是自性的两面,如手掌与手背的关系。就是识与智的关系。”

         杨旭:“我推测蒲师兄讲的本心,应该是指本自俱在的永恒的心。即是明心。内心是指凡人的心,是六尘缘影的心。”

         杨旭:“是一不二,那本心内心就没有分别了。”

         敏和:“就是识与智的关系,但也不竟然。充满勇敢、执着、探索、好奇是不可能明心的。”

         小珠:“那'勇敢,执着,探索,好奇…’是不是明心所需的其中素质?”

          敏和:“大道至简,没这么多要求。”

         蒲谷子:“本心,就是一颗赤子之心,对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与探索,勇敢与执着,就如婴儿的成长过程一样,世界的一切就是他的一切。这是我的理解。”

         “特指是童心,而不是大人的心。小孩饿了就哭,就要吃。小孩困了就要睡。他没分别的。小孩想要的东西,他是执着的。但得到之后,他却很快就不在乎了。小孩喜欢的,是在行为言语上,却不放在心里。小孩学习一种语言,只需要一小段时间与小朋友在一起,就学会了。但大人却要花费许多时间还不能运用,大人是在模仿,小孩是直接运用。所以,小孩的心具有一切可能。大人的心,却具有一切虚伪。”

         小珠:“弱弱地问一句:小孩不会要求明心见性…他们童真那种状态和明心见性有啥联系?”

        杨旭:“蒲师兄想表达的是婴儿或者孩童,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其心是意识的根本作用,是来自父母遗传或前世所遗留。”

         蒲谷子:“但那是基础。”

       小珠:“嗯………是说成人先以小孩为参照,回归童心,这是明心见性的基础?”

         蒲谷子:“没有一颗童心,整天以大人的成见看待一切,已入分别。如何能回归心灵之中?先以小学生之心对待老师,才能学习。如果以一个大师的身份,怎么可以再有老师?怎能尊敬老师?”

         轩源:“因其内心,有其勇敢,必有其懦弱。有其执着,必有其动摇。有其探索,必有其停着。有其好奇,必有其迷顿。此内心也,常生分别,常有二心。”

        “当今社会中,有不少两面人,就是内心的二重性(或内心性格的二重性)作祟。所以,我认为守着本心是修为的重点,追求维度的高低恐非究竟。心经云,无智亦无德,以无所得故也。”

        小珠:“蒲师叔讲的,似乎是说要收复心灵失地,这个成长所付出的失地。所以师叔说的不是明心见性的方法,而是态度。”

          轩源:“向蒲谷子童稚之心看齐。”

          杨旭:“向老顽童向齐。”

          众:“向真儿童看齐。”

       蒲谷子:“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指一颗童心,而不是指成人之心。有了童心,才有基础,才会虚心学习,不耻学问,才可以进一步去悟哪个明心见性。”

         轩源:“哈哈,儿童也罢,老顽童也罢,要的就是童心,童性。蒲谷子卖童品,享受蒲记童品得到了童性,其乐也矣哉。”

         这个六一儿童节,群里的这番讨论,竟就是向儿童节献的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