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医疗大数据里的“非常之年”

 濮水新声 2021-07-27
□ 首席记者 姚常房

  虽然2021年已过半,但是2020年的点点滴滴,很多人仍历历在目。近日发布的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再一次将各方视线聚焦到那个“非常之年”。很多看似“反常”的数据,既在情理之中,也有意料之外。

经受住了疫情考验

  “统计拿出客观严谨的数字,又把人带回到2020年。让我们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行业上下抗击疫情的忠诚智勇、医务人员复工复产的艰辛努力、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以及佩戴口罩、使用公筷文明行为的防病作用……”这是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读过公报发出的感慨。

  回望2020年,正常医疗秩序背后有无数医务人员的默默守护。以中日友好医院为例,疫情最胶着的时候,血透中心医生护士坚守岗位,从早6时到晚10时,每天为200多名患者进行透析治疗,100多台机器没有停歇。日间化疗病区坚持运转,为肿瘤患者提供序贯治疗。此外,该院完成了100多名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治疗,近千名慢病患者通过手机登录互联网诊疗平台在线问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是处于新冠肺炎疫情暴风眼的医院之一,在当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该院从2020年2月底、3月初就开始收治常规病人。该院副院长夏家红认为复工复产做得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防控和复工复产配合得好,“一手打伞,一手干活”;二是医务人员有平常心,不像少数医院对于复工复产心理上有抗拒。

  统计公报中的大数据,让各方看到了2020年负重前行的医疗卫生行业。“统计公报的数据说明,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经受住了严峻的疫情考验,并且还有比较好的发展。很多指标都在优化,比如药占比和耗材占比下降等。2020年,日间手术发展很快,这也是平均住院日下降的重要原因。”夏家红说,2019年前日间手术推广进展相对缓慢,疫情的到来反而加速了日间手术发展。2020年,武汉协和医院专门拿出一个病区做日间放化疗,住院天数长期比较高的肿瘤科一下降了1.5天。“政策的积极作用在慢慢释放,比如现在很多地方将日间手术纳入住院统筹支付范围,这对撬动日间诊疗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8.5天,与上年比较,减少0.6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也十分关注这一数据的变化。

  刘新民认为,平均住院日不断缩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分级诊疗效果逐渐显现,大医院、社区等联动越来越密切,很多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和康复患者进了社区。他说:“不同级别的医院应该干不同的工作,各司其职。作为'国家队’,要有'国家队’的水平,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他判断,大医院的平均住院日还会缩短,但是降到一定程度后,会趋于稳定。

“反常”数据如何解读

  门诊量是此次统计公报中最惹眼的数字:2020年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5.5次,2019年的这一数据为6.2次;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7.4亿人次,比上年减少9.8亿人次,下降11.2%。这些看似反常的数据,应该如何解读?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陈育德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让去医院看病不再像平时那样方便。头疼脑热等小毛病,很多人选择自行购药,或者在家自愈。这是导致门诊量下降的最直接原因。

  夏家红指出,医疗服务总量下降,反映了疫情对患者就医需求的直接影响。比如,2019年,武汉协和医院急诊接诊患者多为呼吸道肺炎等,2020年就医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胸痛、胸闷和心悸。医院受影响的科室主要是五官科、老年病科、儿科、口腔科等,急诊科、肿瘤科、肾内科、心内科等收治的危重患者较多,患者量比较稳定。“2020年在武汉,越大的医院恢复越快,就是这个道理。”

  门诊量下降的同时,还有一些数据值得关注。“2020年,武汉协和医院手术患者占比有较大幅度提高。反映患者疾病难度的RW>2的患者比例,增加了19.89%。”夏家红说,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型医院作为疑难重症中心的特点进一步体现出来。

  疫情对外地患者占比较大的医疗机构来说影响更大,但是刘新民很淡定。他说,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分级诊疗的推进,基层越来越强,留住了一部分患者,这些都是大医院患者陆续减少的原因。但是,医院的经济结构也在改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

  陈育德还提醒,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过去一年80多亿人次的门诊量和两亿多人次的住院量是不是有“水分”?“过度”的背后,有两个层面的原因。“既可能是医疗政策等的问题,比如新农合的某些规定,让大家更愿意在一个年度内把门诊账户里的钱消费掉。另外,也可能是患者的原因,很多人感冒、流鼻涕也要到医院瞧一瞧。”

  同样下降的还有床位使用率。“床位使用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适应疫情防控要求,医院将不少病床拿出来作为缓冲病房。比如一个病房有20间房,需要拿4间房做缓冲病房。”夏家红说。

分级诊疗更受关注

  数据显示,2020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服务量达18.5亿人次,占全国门诊总量的23.9%,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

  越来越多人对统计公报的关注,更多地关注分级诊疗: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是不是承担了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疾病治疗任务,是不是实现了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

  对此,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目前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格局并没有形成,三级医院的工作负荷远远大于一级医疗机构。而优质资源扩容不等于大面积的床位扩张,不能再进行外延性发展。他建议,从宏观上提高效率,紧紧抓住分级诊疗这根主线,采取恰当的措施,如经济、行政等手段,实现真正的分级诊疗。同时,以治疗效果作为考核医院的主要指标,最终以健康为目标考核院长,从而真正回归医疗本质。

  如何推进分级诊疗?夏家红建议,一是将基层医院做大做强;二是通过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等形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尽量让就诊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有信心。

  “对2021年来说,最关键的是要真正体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大部分受访者的共识。金春林说,门诊量、均次费用、药品费用等指标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系统性考量。但是,过度的医疗服务一定要控制,不足的医疗服务要做足,要让老百姓满意。

  2020年确实是一个“非常之年”,这一年让各方更为关注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关注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向着实现分级诊疗、看病就医再少一些“急难愁盼”问题的目标,各方仍在一步步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