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2015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健康中国为您解读。
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主要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比2010年提高1.51岁。婴儿死亡率由2014年的8.9‰下降到2015年的8.1‰,孕产妇死亡率由21.7/10万下降到20.1/10万,均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根据统计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2015年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上涨4.7%;人均住院费用上涨5.1%;乡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上涨4.2%和6.1%。病人费用涨幅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6.6%,农村居民7.5%)。 医药费用增长受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模式,以及医疗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加快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和规范医疗行为,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
一是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201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21人、注册护士2.36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11张,分别比去年增加0.09人、0.16人、0.28张。 二是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本科及以上占30.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015年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全国共约2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 推进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实施流动人口便民维权措施,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服务覆盖率达89.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三项制度”共投入资金112.5亿元,比2014年增加14.6亿元,共扶助受益993.3万人。 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