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栾继生教授 | 从游寿先生编写的两部书法教材说开去

 同聲相應 2021-07-27

从游寿先生编写的两部书法教材说开去

栾继生

沈鹏先生称赞游寿先生“是杰出的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游寿先生毕生从事文史、考古、书法艺术的研究与教学,游先生的书法教育基于广阔而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文化修养,这是游先生的书法教育与一般写字教学的根本区别。游先生在1963年和1984年分别编印了两部书法教材,名为《历代法书选辑》和《历代书法选》,从这两部教材可以探究游寿先生的书学思想、书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综其大略,列于下。

1963年《历代法书选辑》

1984年《历代书法选》

1.强调取法乎上

《历代法书选辑·编后记》开宗明义:“写字是艺术,艺术应当讲求真美精善,所以,要求青年写好字,必定先为青年具备临摹的善书范本,提高他欣赏朴素而美善的书法水平,使不沾染于翻刻失真庸劣的简帖习气。”

游先生曾反复强调,书法教学之初,必须珍惜学生纯净的天资,避免受到庸俗的干扰,一旦染上陋习,就会先入为主,且器成彩定,则难可翻移。眼界不高,字就会流为俗不可耐的“买卖字”,其境界连馆阁体都不如了。因此,就必须给学生看上乘的法书,使他们具有较高的韵致。

可是,现实书法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如人意的状况。游先生《随感录》指出:“由于缺乏真正内行的指导,同时也印行了一些旧时流行的'铁钉头’一类的书范。对这种东西许多人都说不好,可是却大量流行。最叫人痛心的是,印了一些普及本,买回一看,却是某某临书。由于是描涂上纸的,原来的劲健、韵致都失掉了。”“没见过名家的手迹和好的碑版,所见到的只是一些买卖字,还要自诩是能写之手,这是很可怜的。”

针对这种现状,游先生《随感录》主张:“一切学习,都当从正确入手,求取法上乘。”“高明的书法老师,从来不教学生学自己的字。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可资师法的书法名家多得很,为什么非要把学生迫促在自己的小藩篱下?”这正是游先生两度编写书法教材的用意所在。两部教材所选作品,均起自金文、甲骨,止于清末诸贤,涵盖各时代之法书,便于学生集中观览历代名作,打下良好的书法认知基础。

游先生注重以工整秀美法书,打牢学生的书法基础。游先生《随感录》说:“以隋妙楷,或初唐诸名家,上至钟、王,这样他们眼中有上乘书法的基础。以后篆、隶、行、草,随他们年齿学习前进,当然书法可观。”这两部书法教材中,上述法书占了很大篇幅,意在提供上乘的临摹范本。  

我初到游先生门下时,游先生出示《礼器》《华山》善本,命复印临摹,并亲为题签。同时赠《宣示表》放大本多册,嘱转送习字同学。在跋语中,游先生赞誉该帖“俊爽,初学之基。” 《历代书法选·前言》说:“《韩勑》(礼器)是东方齐国瘦劲笔法,波磔锋芒毕具,实在若干笔法,也隐藏唐人的用笔。在西边许多碑碣,我们只选《华山庙》,是汉代最完美的分隶。”

可见,游先生所推重者,俱是精美之作,游先生对这些法书亦情有独钟,临摹不辍,这是游先生书法研究和创作的经验之谈。谈到自己书法,游先生《随感录》谦逊地说:“凡是艺术必求醇。我幼年未下工学书,而学的碑帖较多,中年以后也未全部精力于写字,我的字始终是一个生,我希冀的醇,却未做到。”“我的字是生涩的,不是娴熟的。”可知,游先生书法并未追求古拙,反而十分讲究醇美。今之作伪者,伪造游先生书,皆矫揉造作,故作迟涩,目为古朴,以荧听欺世。对此,明眼人体悟自知。清王文治说:“鉴书如审音切脉,知音者一倾耳而识宫商,知脉者一按指而知寒热。门外之人,尽其智量无从拟议也。”此之谓也。  

不仅如此,游先生还谆谆告诫学子要谨慎对待朴拙之作。游先生临《仓颉碑》,跋曰:“此书朴拙,青年慎勿学之。”临《云峰山石刻》,跋曰:“初学者忌之。”

当时,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书法热潮日盛,狂怪之风亦渐兴。游先生冷静地告诫青年学子,要走正路,不要为时风所左右。时至今日,游先生当年的教导仍具现实警醒意义。

2.条辨书法源流

《历代法书选辑·编后记》说:“为了青年学书看帖的需要,应当有几种丰富而又具有流变的综合碑帖专书,这就是本辑付印的任务。”

清道人、胡小石、游先生的书法教育一脉相传,均植根于学术研究,所以特别重视对书体流变、书风渊源的探究。

清道人《玉梅花盦论篆》以器分金文流派,说:“大凡篆书,与地理有关系,即在成周,各国有各国之风气,故书法不同。余欲著一书,以各国分派。是书未成,嘱门人胡光炜为之,正在考定商酌时也,今只得以器分派。”

清道人以器分派研究金文流派的方法,对胡小石先生书论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胡小石先生《汉碑流派》论汉碑风格,即以碑分派,说:“若以用笔之轻重,结体取势之纵横,与夫整个风格之奇正险易分之,大致可得十五种,每种以一碑为代表。”这正是清道人研究方法的延伸。

游先生则把以国分派的方法运用于碑刻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游先生作《书苑镂锦》:“欲将两汉诸刻列表,因其地之殊,于其书体风格,细为紬考。”六十年代,游先生《论北朝法书碑志》指出:“文化随着地方风气而殊。书学艺术一为交际工具,由于交际范围,也受地方影响。……同是北碑,而有地方不同风格。”

同时,游先生又揭示了书法流变的共性特征及规律所在。《历代法书选辑·编后记》:“中国历代法书,变化多方,绚烂奇葩旷代间出,而用笔线条,不外方圆肥瘦。”

兹举二例,以见源流辨析:

例一,《书苑镂锦》论瘦金书远源:“近者把玩唐人石刻,高宗末年,邙洛墓刻,甚好尚《常丑奴》之瘦劲,至武周中,此瘦劲书成一风气。每画起止用笔顿挫,特见锋芒,尤以宫人墓志全是此种书体,与宋徽宗之瘦金书相似,唯唐人书多筋劲,宋书柔媚,结体较胜。” 《历代书法选·前言》明确指出:“我们翻看从北朝以来墓志,有大量宫人墓志和瘦金书相似,从这一点认识,瘦金书从北魏至隋唐,是宫廷书法,赵佶整齐完成的。”

例二,《历代法书选辑·编后记》明析篆书流变:“殷代书法是端正劲直,同时期青铜器款识,也是运纤劲线条组成书。西周初期青铜器铭文,却运用厚重方笔,多是严整涩笔。中期以后渐趋于圆笔,而至于齐整圆润。所见河、洛、雍、岐、燕、赵、姬姓邦国诸鼎彝铭文以及石鼓文,下至小篆,均为圆笔篆书。春秋时,与此不同风气的,有东方齐、楚二支则运瘦笔,齐则平直、整饬,楚则流丽多姿。”

基于学术研究得出的深刻认识,两部教材编排更加科学精准。如,两部教材均将钟鼎文列在甲骨文之前,以澄清流行甚广的所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等模糊认识。《历代书法选·前言》:“本篇所选资料,以见青铜的族徽开始,时代夏或先殷,它是比甲骨文早。……同时把甲骨文与青铜铭文,相当时代并列选上,说明一斑。”

《历代书法选·前言》:“选编的内容仍按书法发展系统,……使之能够满足初学书法打基础,也能使教者和自学者得到应有的书法历史知识。”如此,一卷教材在手,法书渊源略见。学生可以了解书法发展脉络,领略名作神韵,进而在广阔的视野下依次临摹,循序渐进。两部教材编选历代法书,或节选片段,或收录全篇,节选有利于充分体现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全篇则可为临摹之资,便于教学之用。

3.突出道德文化

1993年,游先生以88岁高龄作《学习寸得》短文,“寸心所识,以告读者。”强调:“书者,如也,如其人之内心气度。”“笔秃千支,此皮相之言也。吾最服膺,笔已成冢不如读书万卷。” 黄山谷曾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这是中国书法的根本道理,也是游先生书法教育的核心思想。

游先生《随感录》说:“书法作为艺术,体现文化情韵,这就要讲究艺术的修养。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书法,亦是此理。多看历代各书家的笔迹、拓本,广见钟鼎、碑帖,增长自己的内在力量。” “写字,不只是写字,而且要加强文化学习。经常看到一些学者或政治家,他们并不常写字,偶然下笔,却风神不凡,使人折服。亦有一些司墨者,写一辈子字,写得也端端正正,却似死在纸上。旧社会账房先生,成天写字,可是没有见出过几个书法家。他们这种字,人们管它叫买卖字。”

游先生《我的临池简述》,说:“许多书法艺术家,大部分时间都在苦练。可我自己细看,虽老而不成熟。”正是对只重笔墨练习者缺乏文化韵味的批评。

《历代书法选》增加作品题评,题评内容多从作者品德学识、作品情趣格调着眼。

推重道德者,《历代书法选·前言》说:“明末清初气节之士墨宝,看他充满着豪情,以血肉换取民族气节,正是肝胆照汗青。”题评文天祥,“爱国烈士,虽不是名书家,而雅正有度,正如他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评倪元璐,“明亡殉国,书法超妙,画亦称逸品。”题评黄道周,“俊迈,自成一家。著述甚多。明亡,起义,被俘不屈,死于南京。”题评王铎,“明天启进士,清顺治时入礼部,世以此非之。”。

突显文化者,《历代书法选·前言》说:“书法是社会共同喜欢的艺术,又是交际工具,特别有时代气息。”“焦山《瘗鹤铭》残字,逸俊多姿,足见江左士大夫之洒落,可与清谈之《世说新语》并论南朝趣味。”题评《瘗鹤铭》,“养鹤笼鹅是南朝人事,而瘗鹤尤足征为晋意识。”题评黄庭坚,“取势放纵奇崛。又为名诗家,学杜,以为无一字无来处。书家必兼善多艺。”题评伊秉绶,“真、隶、行、草无不工,篆刻亦精,又擅诗、画。书法不是孤立而谈技巧。” 题评钱南园,“学颜之最佳者,雄劲,人品、文章均冠一时。”

游先生书法,乃博学余暇,游手于斯,故具有浓郁的书卷气与金石气。游先生《随感录》说:“许多老友以贱书有金石气,非侪辈所及,这不过是专业所影响。”游先生书法之金石气、书卷气,源自胸襟而流露于笔端,绝非用笔墨可以制作的所谓效果。若仅以笔墨相效仿,则舍本逐末矣。据此而鉴,彼赝品无所遁形。

自碑学兴,学碑者甚众,而误入歧途者颇多。胡小石先生《跋临川夫子临毛公鼎》对流俗学碑者提出尖锐批评:“俗儒鄙夫竞尚北碑。虽五尺之童初事操觚,未解平直,皆已称《郑文公》《张猛龙》矣。玩其所习,迷误不谕,以颤掣为顿挫,目臃肿为古厚,此所谓羊质豹鞟,蒙黔驴以虎皮者也。”此足为今日之迷途者戒。

杨守敬《学书迩言》强调,学书“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 清何绍基诗云:“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可谓一言以蔽之。

 

4.注重正规训练

游先生多次强调,书学技艺,需要深厚的功力,再浸以意趣。理论识见虽高,而功力不深,也不足以称为书家。游先生《随感录》说:“写字一定要给对方即大众以美的感观,所以,字历来就讲究法度。我以为,法是在熟练中不断形成、提高的。前人对你口传心授,自己亲自去实践,在实践中熟练,在熟练中提高。如果只有口头传授而不去实践、领会,也无从提高,所以说,书法是实践中提高的。”

游先生主张,书法学习应及早训练。游先生《随感录》说:“写字必定从幼孩学起。”“由于儿童朴素纯正,写字会上正轨。”《学习寸得》也说:“学习临摹必在三十岁以前。下一段功力,以蓄内心。”

游先生特别重视执笔方法,每有学生请教,游先生总要先正其执笔。游先生《随感录》:“书的用指要五指并用(有人反对这一点,大概未有练字的实践),用三指握管,无名指、小指紧跟中指后面。这是写字执笔的基本知识。”“五指全用力,掌虚而直、腕平,大字悬肘。”这样,就能确保中锋运笔,把力气贯注到笔尖,写出来的线条才会劲健。线条劲健对于初学者至关重要。游先生临《礼器碑》,题评曰:“初学重在线条挺拔。”“余学汉隶以此发笔,以规矩、有劲也。”

游先生还对那些误导学生的错误方式进行了批评,游先生《随感录》说:“我曾看到过一本画册,画中的王羲之在教子执笔作书,王羲之竟三个指头握在笔杆上端,让两指翘起。还见到一次画展,有一幅画,画面上的怀素作书,大、小二指握管,三个手指如莲花瓣翘起,初看还以为画的是道士点圣水,细看才知是怀素作书。我们未见过怀素作书,不过,从我个人的习字实践中认识到这不是写字的姿势。……倘将这样的执笔方法扩大开去,会使下一代受到不良影响。”

游先生对学生基本功的要求是,既合乎法度,又不能流于刻板。因此,游先生对颜、柳书法,虽肯定其成就,但不倡导,并指出了学习颜、柳者的一些误区。《历代书法选·前言》说:“学颜者只有貌似,只从颜锋芒上故意造作。……近年印柳书,多造作棱角,成铁钉头,甚失柳之韵。学颜、柳者可谓画虎不成。”《历代书法选》题评颜真卿,“后代学颜者多,只有皮相。精神魄力及颜者,钱南园一人。”题评柳公权,“学柳故作钉头针尾,失柳之神。”

游先生重视创新,游先生《随感录》说:“书法要有个性。钟书如鸿戏天衢,王书如虎卧凤阁。王书出于钟书而有个性。历代名家书法都有个性。倘没有个性,就不成家了。”同时,游先生更强调继承, 《历代法书选辑·编后记》指出,掌握书法,“在于学习精勤,多写、多看,吸取前人菁英,成自己韵貌,而不是旦夕咄嗟可望成就,初学者不精于临摹,而言翻出新样,我认为不可能的。”

创新应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水到渠成,而不可刻意而为。急于求成,必然导致浮躁,欲速则不达。为创新而造作,实为哗众取宠,自欺欺人。

当年,胡小石先生自述随清道人学书经历,说:“昔年学书,从临川夫子受笔法,尝请问:'书何以得工?’公曰:'不欲人言工,则可工矣。’余闻之竦然。去今三十年,此语犹在耳际。大抵昔贤治学必有潜龙之德,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是也。”游先生继承了胡小石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大力倡导踏实学习,反对浮躁炒作。《随感录》说:“一些人,不去学,而到处找窍门,终于空空如也。”“正书写不好,于是乱写草、隶,左右踢跤,故作态吓人,或是未学正书,而炫耀于笔飞墨舞,乱作狂草。这都是学书当知戒律。”“父母师长,把儿童作为四方招摇的奇货,实是有失体统。”

5.选材独到精善

两部教材各自选录历代法书近八十件,选材具有鲜明特色。

首先,编选不易见到的资料。游先生在《历代法书选辑·编后记》中说:“本辑所选诸品,在最近几种论书专著之后,国家出版局新刊法帖丰碑之外,我才着手选录的。”“汉晋以下墓铭砖石,虽小幅而全部结构已具,原物出土,还或散失,拓本流传,亦复可贵,又未见著录,足以代表一代风格者,特为选入。……齐中诸碑志以《张猛龙》为代表,已有印本流传,而碑阴题名,隶情草意,兼而有之,诸印本或不及此,又特为选入。”此外,《历代法书选辑·编后记》还说“选印资料多是幻云个人所搜集的”,即游先生夫妇的藏品。《历代书法选》所收录的《八贤翰墨》《炳烛斋诗》等手稿,亦多为哈师大历史系文物室或游先生的个人藏品。

其次,收录新发现的资料。《历代书法选·前言》:“由于近年出版碑帖多,此不重复,单提我们东北近年新发现的二种石刻,一九八○年七月发现的大兴安岭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祖庙祝文摩崖和辽宁的李贤墓志。这两种书法,与迁洛不同,特别留有汉人古隶韵格。大兴安岭摩崖,尤见其犷猂朴拙神态。”

第三,选择精良拓本与墨迹。《历代法书选辑·编后记》:“周汉鼎彝,取陈簋斋拓本,以其拓手精善。《虢盘》为初拓,淡墨轻扫,风神特佳。”“法帖取所藏宋明善本,与已影印本校核,其神采胜者。”“明清法书则用墨迹拍照。”《历代书法选·前言》说:“第一次所选资料有些失落,但就我系文物室所藏的尚有一些,还可以编为一集。”两部教材所选资料重复甚少,底本精善,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张之洞《书目答问》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半功倍。”书法学习亦然,可以此概括两部教材之价值。

(原载于《书法赏评》2016年双月刊6期)


游寿先生简介

游寿先生(1906—1994),女,字介眉。福建霞浦人。1928年至1936年,先后就读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师从胡小石教授。1941年至1957年,曾任职于四川女子师范学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1957年来到黑龙江,历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游寿先生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领域多有建树。其书法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作者简介】

栾继生教授,笔名继声,1963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游寿教授,并长期担任游寿先生助手。

栾教授一直从事历史文献学、书法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论文多篇。治学同时,进行书法创作。取法于钟王法帖、汉魏碑刻及简牍残纸,兼涉宋元明清墨迹。着力探究神理,注重融会贯通。作品不事雕琢,自然畅达,富于书卷气息。曾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出版书法作品集。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