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时,为何不带少女,却带着老妪跟接生婆?

 无风起念 2021-07-28

明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犹如一颗星星,始终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郑和原名马三保(又称三宝),洪武四年,出生在一个回族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受父亲的影响下,对航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料,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傅友德,率军进攻云南,马三保不幸成为战俘,被施以阉刑,为了活命,只能跟着军队四处征战,皇天不负有心人,马三保最后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

▲郑和是知名的航海跟军事、外交家。(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当时朱棣在挑选贴身侍卫之际,看中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少年,自此,马三保成为了朱棣的亲信,之后的靖难之役,马三保陪着朱棣出生入死,朱棣登基之后,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还赐姓“郑”以纪念战功,马三保便改名为郑和。

之后朱棣希望派遣官员下西洋、威服四海,便想到了郑和,因为郑和性格坚毅,且处事得当,再加上他是伊斯兰教教徒,又具有丰富的航海知识,可谓是最佳人选。

当时,郑和率领了两万七千八百余人下西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船上没有少女,却有许多老妪跟接生婆,究竟是为何呢?

原来下西洋是历史上首次,当时下西洋人数非常多,携带的物资可想而知的有多少,为了减少物资的负担,带上一些手脚麻利的老妪,就可以为将士们缝补衣服,照顾其饮食起居。另外,郑和下西洋是为了传达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接生婆算是当时妇科的奠基人,所以才带她们下西洋。

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领舰队七次远航,共历时二十八年,访问了三十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总航程达七万多海里,足绕地球三周有余。

郑和下西洋,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史上,第一次由中原王朝大规模组织的大航海,足足早了西方半个多世纪,其航程之远及船队规模之大,为当时罕见。因此郑和被誉为中国航海先驱,有史学家认为,其贡献之大,除了航海之外,也是出色的外交家和军事家。

郑和下西洋时屡驻舟师于长乐,曾奏改马江名为太平港,于此造船。郑和丰功伟业,在长乐漳港镇显应宫中,村民称郑和为巡海大臣(音转为巡海大神),与妈祖同殿并祀,祈望安澜利运。

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相信,郑和将军是所有华人的骄傲,也有人把他当成神来膜拜。他们认为郑和很了不起,而且拥有超自然的神力,如同神祇一般。更有人当郑和是“财神爷”,有些旅行团的导游特地安排旅客们去亲手摸摸他的雕像,以招来财运。

马来西亚人为了纪念郑和,曾以马来文写作长篇小说《郑和传》十五册及《三保大人传》三册。在弗诺·文奇的小说《天渊》中,贸易者组织被命名为郑和。

在星空奇遇记:皮尚鲁第一季最终集中,威廉·瑞克指挥官担任星际联邦探索级星舰(Inquiry-Class)郑和号(USS Zheng He)的代理舰长。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

参考资料:《明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