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大黄,“锦文”这个的别名有什么来历

 吉祥如意66大顺 2021-07-28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大黄,“锦文”这个的别名有什么来历?

在中草药系统里,大黄是一味知名度极高的常用品,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它入药的记载,还被列为上品。

虽然,从外观上看,大黄的颜色确实是黄色的,但这种黄色绝对和“大”没有关系。那么,它这个名字又有何含义呢?

其实,大黄这个名字,“大”指的是它的个头大,而“黄”则是说它颜色带黄,如此而已。

而且,大黄还有“将军”这样的别名。这个别名则主要是指它的功用特点。因为大黄本来就是一味泻下药,其泻下去秽的能力,就像杀敌荡寇的将军一样,故而得名。此外,还有川军、锦纹等别名。

从植物属性来说,大黄属于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现在多为栽培。

根据产区、品种的不同,以及性状气味,色泽的差异,历代本草家笔下的大黄,也就有很多规格了。

如甘肃所产的大黄,会冠以地名,如武都蛋吉、文县中吉、清水瓣子等。

一般来说,古代医家习惯将“西大黄”和“川大黄”视作大黄中的上等佳品。西大黄表面黄褐色,每块上有一个小孔,体重质坚实,断面呈槟榔渣,可见红肉白筋、纹理清晰不乱(这也是锦纹这个别名的由来)。气味清香,咀嚼可有砂砾感,味甘微苦。

而其它如铨水大黄、文大黄、雅黄、南大黄相对较次,断面为黄色或黄绿色,气微香味涩而苦。

但不管怎么样,入药的大黄,总的还是以质重坚实、切瓣均匀、断面有槟榔碴、气香、味甘、苦而不涩者为佳。

现代科学发现,大黄的主要成分有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等蒽醌衍生物;此外还含有一些葡萄没食子鞣甙、游离没食子酸等鞣甙类物质。因此,大黄的药理作用比较明确:

泻下;

抗菌;

收敛。

健胃。

利胆。

抗肿瘤。

传统本草家认为,大黄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五经,主要就是能泻热通肠,以及行瘀破积、清火消肿。

大黄的炮制方法也比较多,有直接切片生用者,有酒炒、醋炒、乳汁炒等多种多样,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其功用就有所侧重。比如酒炒大黄泻下之力较弱,而活血通经之力更强。

在历代医家手里,大黄主要被用于肠胃的实热积滞,血分实热证,黄疸,水肿, 瘀血积聚。外服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总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热积便秘。

里热炽盛,常灼伤津液,于是便容易出现便秘、胸腹满闷、高热、谵语、口渴、舌苔老黄等实热证候时,可用大黄荡涤积热,常与枳实、厚朴配伍,如小承气汤。

大黄也可以和其他清热药通用,如凉膈散。

如多热甚伤阴,津液明显亏损者,一般需要和生地、麦冬等滋阴之品配伍,如增液承气汤。

2、 湿热黄疸。

古人眼里的黄疸,辨证多属于肝胆湿热,如果伴有腹胀、便秘时,大黄常与栀子、茵陈、厚朴、枳实等配伍。

3、热泻热痢:

大肠湿热出现泄泻,一般会有泻而不清、便而不畅,这是因为肠内迭积所致,大黄之用,符合中医 “通因通用”、以泻止泻的原则,如芍药汤。

4、 寒积便秘。

虚寒便秘而有腹痛,大黄也可以佐入温里的方剂中,和附子、细辛等配伍,以散寒通便而止痛,如大黄附子汤。

5、上焦血热:

中医对于很多头面问题,认为多属“血热在上”,常有发热、头胀目赤、咽肿等表现,大黄和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配伍,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6、 凉血止血:

血份证里有血热迫血妄行的出血,也可以用到大黄。

7、疏利肝胆:

很多肝胆问题,无论是湿热还是瘀血,大黄也是经常被用到的,常与金钱草、栀子、枳壳等配伍。

8、 跌打损伤:

主要是取大黄活血行瘀之用。

最后,大黄作为一种峻下之品,使用时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生大黄泻下力较强,适用于清泻实热;酒制后消炎活血之力较好;年老体虚者则更适合制大黄。

2、胎前产后、月经期、哺乳期均不宜使用

3、用于泻下时,大黄宜后下,不宜久煎;用于清湿热时,可同煎久煎。

4、大黄的泻下,并非润下,大部分习惯性便秘一般不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