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一词起源于西方,是Emotional Quotient的音译,简称EQ,中文更多是称“情绪智慧”或“情绪智商”,又称为“情绪智力”。通常是指情绪商数,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还包括导商(LQ)等,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型于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它主要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起来的情绪管理智慧。与“智商”相对应。 提到“情商”,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即被誉为“情商之父”的丹尼尔·戈尔曼。他和其他研究者认为,情商是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五种特征组成。具体来说便是:人要去了解自己,监视自己情绪的变化,觉察某类情绪的出现,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并在这基础上去调控自己的情绪,学着自我管理、自我激励,避免成为低落情绪的奴隶。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学着识别他人的情绪,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以更好处理人际关系,实现人际交往的和谐互动。 说真的,戈尔曼的这一观点,我是认可的。因为,人唯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他人,不然,我们所认为的了解,不过就是“我是”的一种自我认知,更多是在凸显自己的自以为是的主观判断。 但,我却觉得,我们不能是只执一家之言,我们更要去了解与情绪有关的各家之论。如,关于“情绪”的论断,是有很多的,不同流派的学者或行家对情绪的认知,是不大一样的。以我的个体经验来看,我们在阅读不同流派的情绪认知并有所统合、有所消化之后,不容易有执念。执着于某一论断,本身就会对我们自身的思维认知,起着很大的囚禁之效。实际上,全球不同流派的情绪认知,是站在不同角度来去探索“自己”,是从不同的路径出发去攀爬泰山,观察泰山。 其次便是,我们要从这全球不同流派的情绪认知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管理方法来去成长自己。方法本无高低与对错之别,全在于是否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某些人来说,比如是我吧,更多是将全球所知的不同流派的情绪认知理论和实践方法给统合起来,杂糅成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情绪管理方法来去成长自己。我并没有对某一流派有着相当程度的执念,或痴迷。我并不喜欢去追随某个大师,也并无任何的权威崇拜意识。 其实,不论是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我们都要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教孩子要如何来去探索、操作和实践的(除非你是要为孩子找老师)。不然,只将书籍记载的某些理论、他人实践出来的经验给放到孩子面前,要孩子去实践,是不大容易将孩子给教通教透的(孩子自行探索,另当别论)。弄不好,我们是容易带着孩子去走弯路的呢。试问,不曾有去攀爬泰山,不曾有去从不同路径攀爬泰山,我们又怎么能够告诉他人攀爬泰山的路径是有很多的,又怎么能够对他人说那通往泰山的最佳途径,究竟是道路的哪一条呢。 所以说,身为人母(或人父),不要慵懒。我们要有相当的探索勇气,要有孩提般的爱学之劲,要去带着孩子,将那“情绪管理”的生命课题,给好好的探索清透,并将各种方法都给糅合成为最为简单的一些方法来去引导孩子管理自己,并在与人互动中实现自我管理的提升和超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管理能力的。 如,我在与孩子交流中就会将自己的情绪给表达出来,并视孩子的一切话题为自然,哪怕是提及“性”等话题,我也只道是寻常,会很自然地与孩子做交流而不觉有异。孩子在这其中也能继续保持初生之时的开放心态。人要有相对开放的心态,才能容纳世间百态的。不然,我们的心会有局限,会有滞涨,会有堵塞。情商要好,心之开放,是少不了的。 又如,不论孩子有什么想表达的话题,我都会去倾听,并与之做探讨,该抚慰就抚慰,该建议则建议。重要的是,不论孩子有着怎样的情绪,我都允许,并觉寻常。只不过说,我会对孩子对自我情绪的某些表达方式,如有了情绪就在地上打滚等,有所干预。我会建议孩子找个不干扰他人、不影响他人的地方去打滚。 在这期间,孩子就慢慢地学会了以开放之心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会适当寻求他人的帮助,对他人(如我)会干扰到他自己的某些言行举止,做出某种建议性的表达。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并掌握情绪管理方法的最佳途径是在日常生活的互动里头,而非图书视频。 但,不似我有十来年的情绪管理探索经验,在这人世间的很多父母,仍旧是处于情绪管理的未入门阶段,那我们就要舍弃获取碎片信息的学习方式,转而去看书,经由专业书籍的系统阅读来去提炼可操作的实践内容,在日常生活里头加以实践,并带着孩子去做实操练习。我们完全可以是带着孩子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不必对那些(比方是说我)有着多年情绪管理探索经验的人,心生羡慕之心,滋生崇拜姿态的。要清醒知道,只要懂得此刻出发,一切都是好的,是晚不了的。哪怕你手中的孩子,已是十来岁的了。 那有人不免要说,要从哪里来去入手呢。我的建议是在了解情绪的各家之论之后,就去深入探索观察。在出生之后,自从我们的眼睛发育好了,能够看东西的了,我们就在观察,只不过说,我们一直在观察自身之外的外部世界,偶尔之时,我们会去观察自己的身体,如手和脚等。及至年长,我们的心,基本是在逐外的了,从醒来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不是在看电视,就是在观察别人、阅读书籍等,很少时间是给了自己,让自己在独处中来去好好地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检查身体哪些地方是处于紧张状态、检查自己头脑的念头想法、检查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去看到那个不够放松的、不够平静的有所紧张和恐惧的自己,等。 还有就是,我们在与人互动的时候,更多是在尽情地表现自己,却往往会是忽视了对方的反应。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既不是过于在乎对方的反应,也不是不去在意对方反应的。人与人之间的最佳互动方式是,我们自己能够很好做到在一边与人互动的时候,就去观察自己,观察对方,并在这观察的过程里头,让自己不断趋向于均衡的中庸状态。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根据不同的互动个体去做相应的自我调整。唯有此,我们才能很好在做到均衡的。而这就少不了在了解自己的同时,要适当性地去了解他人。尤其是与自己互动的那个生命个体。 其实,情商的另外一层意思是中庸,是均衡,是平衡。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去接受自己的一切情绪,对自己的紧张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有所接受,是对其保持客观如是的不评判的观察,并在这基础上去做相应的调整,切莫让自己的一切情绪,如开心,如难过等,处于失衡状态。情绪失衡的人是容易做出某些疯狂的言行举止来的,是会伤及他人、影响人际关系、损伤彼此健康的。在这人世间的人儿,不多人能够长时间容忍坏脾气的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身口意,有着相当程度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在与人互动的同时就去发现自己的情绪,并做及时调整;要管理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它得体而不伤和气;要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对对方的某些让自己无法接受和容忍的言行举止提出建议;要去修养自己,让自己持有海纳百川般的开放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心之开放,并不等于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叛逆姿态,不是要让自己的某些姿态都要去触犯当地的法律法规。不是让我们自己成为那个人群之中的异类。如,在“性”的话题上,我是可以与孩子畅所欲言的,并能接受社会所存留的各种形式的性爱模式,在我看来,世界很大,一切都是寻常的。但,我不会让自己有着违逆法律或当地风俗的叛逆之举。并会与孩子做交流,提醒孩子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引导他去让自己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不断趋向于寻常状态,是让自己很好地融入当地群体,与当地群体的言行举止,并无多大的不同。此举此策并非凸显我们自身的无能,或不敢为,而是让孩子避免不必要的情绪伤害。 毕竟,在这人世间,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相当的开放之心,来去接纳与自己(或周边大多数人)的言行举止,有所不同的个体的。人是容易非议与自己或群体不一样的人的。也因此,在我看来,情商能力的另一特质是能够适时保护自己,让自己避免被他人所伤。即,情商是由自我观察、克制情绪、自我调整、感受他人情绪、均衡关系及自我保护这六要素组成的。(以上,纯属经验分享,仅供参考)
|
|